同樣是皇帝被擄,為什麼土木堡之變知名度不如靖康之變?

蔡龔亮


土木堡之變和靖康之變都是些不好,恥辱的事情,拿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比較其知名度,一則毫無意義,再則是往歷史的傷口上面撒鹽。

不過這兩大事件卻可以拿來進行比較。

兩大悲劇的發生的起源都是皇帝的愚蠢所造成的。靖康之變中,徽宗和欽宗都是比較昏庸的,玩物喪志,理政無能。在金兵兵臨城下的時候,無計可施,最終居然相信了一個神棍道士的話,最終導致了開封城的陷落和北宋的終結。

土木堡之變則明英宗一手釀成的,本來沒有任何必要去御駕親征,他也不知道哪根筋抽抽了,非要御駕親征,一路上將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一個啥都不懂的太監,最終大軍被圍,皇帝被擄,比較幸運的是,英宗最終還是被放了回來。

宋朝因為靖康之變直接導致國土丟了一大半,而土木堡之變雖然沒有損失明朝的國土,但是卻導致明朝的政治生態產生了逆轉,開國的武將集團損失殆盡,文官的勢力逐漸上升,明朝的皇帝為了平衡文官勢力,不得不借助太監的力量,因而太監干政越來越甚。


青年史學家



靖康之變

1127年,北宋的首都開封被攻破,徽欽二帝和皇室重要成員、大臣等3000餘人被金兵擄掠去北方,北宋事實上滅亡。亡國當然是大事情。此後,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因為僥倖沒有被擄走,被北宋遺老遺少在商丘擁立為新皇帝,重建宋朝,史稱南宋。南宋建立之初,人心不穩,金兵南下,趙構一路逃跑,最遠的地方逃到了浙江的溫州海上。



後來,在宋朝軍民的努力下,趙構放手讓軍隊發展,慢慢生成了一支比較有戰鬥力的部隊,到1141年,宋金簽訂和議,南宋朝廷在杭州得以完整重建,前後歷時14年,南宋才逐步走上良心發展道路。但是,因為靖康之變,南宋失去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



土木堡之變

1449年的發生在明朝首都北京300多里路之外的河北懷來縣,當時明英宗朱祁鎮率20萬大軍御駕親征,因為指揮不當,被蒙古瓦剌部軍隊打散,損失慘重,皇帝被俘虜,英國公張輔等和五部尚書(禮部尚書年老沒去)全部陣亡。中樞機構相當於也是被摧毀。但明朝沒有失去領土,沒有向少數民族稱臣。反而是很快恢復到戰前的關係。



兩者為什麼知名度不一樣,靖康之變的知名度更高?來看區別:

1.性質不一樣。北宋的靖康恥算是亡國,而土木堡不是亡國,因為首都北京還在明朝手裡,北京城裡還有一套副中樞,監國朱祁鈺、皇太子朱祁鎮,以及六部侍郎。主中樞散喪失,但副中樞馬上發揮作用。



2.後果不一樣。靖康之變的後果十分嚴重,稍微不留神,金朝就可能確立在全國的統治,要不是趙構百般周旋,南宋恐怕難以完成重建。而土木堡之變很快就恢復了局勢,沒有造成更大的影響,也先繼續嚮明朝稱臣。



3.敵人不一樣。金兵滅遼之後滅北宋,兵威所指,所向披靡,靖康之變是斬首行動,是致命傷。打敗明英宗的也先,此時的實力並不足以攻破北京,更不可能佔領大明朝。這時候距離明成祖朱棣最後一次北伐才25年,也先的實力沒有那麼強大,明朝沒有亡國的危險。土木堡之變只能說明朝遭受了一次重創,並沒有傷及到要害,只是皮肉傷。

所以,靖康之變的影響更大,知名度更大。


坐看東南了


雖然也先集結了約5-6萬軍隊,並且明朝軍隊22萬人(號稱五十萬)死傷大半,王振被殺,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但是土木堡是位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懷來縣到北京大約120公里,也就大約240裡,所以總的而言,土木堡戰役只是邊境上的一場衝突,因為于謙寧可擁立景泰帝也要堅持抵抗,之前獲勝的瓦剌軍隊挾持英宗在內的戰俘打到北京城外就推進不下去了。就算有燒殺掠淫也僅僅侷限大致張家口到北京的一段,只有一部分隨軍宮女被強姦。因為北京還沒有拿下來,還想要勒索明朝,所以瓦剌還是基本很禮遇英宗,也先有個兄弟還和英宗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兵敗之際,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怒殺王振)



而靖康之恥,當時北宋軍已經收復燕京,雖然只是空城,然後女真人看到北宋軍孱弱,於是攻擊北宋軍,經過多年征戰,從白河(今北京密雲縣白河峽谷)和古北口(今北京密雲縣古北口鎮)一路席捲今天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多省。都是人口稠密的北方地區,可以說深入中國作戰,最終攻破開封。金軍在擄掠了大量金銀財寶後開始分兩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監押,包括宋徽宗、鄭皇后及親王、皇孫、駙馬、公主、妃嬪等,已於前三日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監押,包括宋欽宗、朱皇后、太子趙諶、宗室及孫傅、張叔夜、秦檜等幾個不肯屈服的官員,沿鄭州北行。被金人擄去的還有朝廷各種禮器、古董文物、圖籍、宮人、內侍、倡優、工匠等等,被驅擄的百姓男女不下10萬人,北宋王朝府庫蓄積為之一空。金兵所到之處,生靈塗炭。基本上北宋皇室被一鍋端,大量官員也被抓,首都開封的財富和宮女、工匠等人口也被掠奪了很多,更多的可能就屠殺了。基本上宗室女眷,官員女眷以及宮女等都被女真人當做性奴。而徽欽二宗基本上被以奴隸的待遇。甚至脫光衣服,披上羊皮像羊一樣在地上爬。










路人甲49494796


因為土木堡之變跟靖康之變的影響力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二者的歷史意義也截然不同。如果想更直觀的體會一下二者的區別,我可以打個比方。

用中華民國做例子。

土木堡之變。



打個比方,日本人是也先,民國是大明。

日本人騷擾上海,蔣介石決定御駕親征,率領二十萬精銳與日本人決戰,結果繞來繞去沒找到敵人,最終被日本人突襲,軍隊全軍覆沒,日本人生俘蔣介石。

日本人俘虜蔣介石之後,兵臨南京城下。南京的國民黨文武官員推舉李宗仁為委員長,率領剩餘部隊在南京城下與日本人決一死戰,最終大敗日軍,日軍沒撈到便宜悻悻而去。後來日本人還想用蔣介石和國民政府談判,卻得不到好處,一年之後也就把蔣介石放了。

雖然這都是隻是打個比方,但是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這個嚴重程度:明朝打了個敗仗,丟了皇帝,但是並沒有傷筋動骨。重新立了一個皇帝之後又打了個大勝仗,重新立住了江山。

而靖康之變,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把靖康之變套到民國,大概是這樣的。

日本人攻破上海,兵臨南京,把國民黨守軍打的大敗,蔣介石為避禍而下野。雖然國民黨的援軍雲集,但是繼任者汪精衛對於打贏戰爭毫無信心,一來二去,下定決心投降。

在日軍的要求之下,汪精衛親自去日本軍營請降,日軍遂俘虜了蔣介石、汪精衛等所有國民黨要員。宋美齡和陳璧君(汪精衛妻子)被日本人俘虜後受盡凌辱,國民黨的所有財富、珍寶全部被日本人所得。南京城上下的財富被洗劫一空,女人被強姦男人被奴隸,最終日本人押著蔣介石、汪精衛,心滿意足的載著滿滿的戰利品而去。

這之後,僥倖逃得一命的李宗仁一路被日軍追殺,帶著一堆地方官,在重慶建立了國民政府。但是與日本人不敢交戰,只敢乞和,最終兩國以武漢為界,武漢以西歸中國,武漢以東歸日本。

感受到區別了嗎?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只是一次軍事上的大敗,損失了幾十萬部隊和一個廢物皇帝而已。但靖康之變對於北宋,則完全是亡國之難,而且不僅是亡國,還是最恥辱的亡國法。兩任皇帝和無數的后妃公主被俘虜,北宋朝廷裡的皇親國戚文武百官被肆意凌辱,整個國家尊嚴掃地。

而繼位的宋高宗,一點沒有收復河山的志氣,只想跪地乞降。從靖康之變開始,宋朝正式丟掉了北方江山,一半的漢人淪為了亡國奴,中國正式開始了偏安狀態。

這兩件事的歷史意義完全不同,土木堡之變只不過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而靖康之變終結了一個朝代,開啟了兩百多年的屈辱歷史,影響不可同日而語,自然知名度也就不同啦。


小約翰


靖康之變發生在北宋靖康二年,金軍在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的帶領下,攻破宋都城東京(開封),將宋廷宮內財物洗劫一空。俘獲宋徽宗、宋欽宗二帝,擄走皇室宮妃、皇族、各種工匠3000餘人。

金人押解著這一行數千人,浩浩蕩蕩地北上,班師回朝。史稱“靖康之恥”。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明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御駕親征西蒙瓦剌,結果大敗,60多名文武大臣戰死,英宗本人也被蒙古大將也先俘獲。

那麼,同樣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同樣是皇帝被擄,為什麼“靖康之變”知道的人很多,“土木堡之變”卻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呢?

(靖康之恥)

一,不同的歷史背景。

靖康年間,奸臣當道,宦官專權。蔡京和童貫把持朝政,排除異己,眾臣工噤若寒蟬,如履薄冰。北宋政治腐朽,朝政黑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各地叛亂紛起,更兼北方金人虎視眈眈,大肆入侵北宋邊境。屠殺宋民,掠奪財物。

北宋此時風雨飄搖,內憂外患,已呈亡國之相。

反觀明英宗時期,承“仁宣之治”,內有于謙、李賢等賢臣,外有張輔、陳友等名將。英宗不僅知人善任,其本人也勤政仁儉,治國有方。因此出現了“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安樂,歲不能災”的景象。

明英宗時期政治清明,國富民強,正處“全盛之天下”之時。《明史》載當時繁盛景象:“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

(土木堡之變)

二,不同的性質。

“土木堡之變"”只是一場失利的戰役。

土木堡戰役之所以失敗,英宗難辭其咎。首先,他盲目自信,不聽勸告,非要御駕親征。其次,英宗用人不當,將軍政大權悉數交於宦官王振,且在戰略上輕視對手,戰術上連出昏招。其三,隨意改變撤軍路線。宦官王振為了在家鄉父老面前顯威,故意繞道其故鄉蔚州,將明軍帶入絕境土木堡,致明軍數萬士卒被殺,英宗被俘。

“靖康之變”是一場國難。

靖康之恥是北宋朝的浩劫,不但徽欽二帝被擄,客死他鄉。而且讓一同被俘的嬪妃、宮女蒙受奇恥大辱,幾乎被姦殺殆盡。即使苟活下來的徽欽二帝也遭遇非人的生活,徽宗死後被拋進水坑,金人用其油水點燈。欽宗更是被迫給金親王表演馬球,被玩死。

這場國難,既讓北宋揹負了百年國恥,也讓百姓飽受戰火之苦,生靈塗炭,背井離鄉,生不如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頁。

(宋人在金行牽羊禮)

三,不同的氣節。

“土木堡之變”中,英宗雖不夠睿智。但他選擇了主動出擊,豪氣干雲。大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風範,體現了"犯我國土者,雖遠必誅"的豪氣。雖最終被俘,但寧死不屈。此時的英宗,乃真男人,絕非軟骨頭。

再看“靖康之變”,徽宗父子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在鎮壓農民起義時,血腥而殘忍。可面對如狼似虎的金人時,先是割地賠款,搖尾乞憐。後又棄社稷百姓於不顧,毫不抵抗,望風而逃。

直至被俘後,貪生怕死,苟且生活,毫無帝王節氣。最終橫屍異鄉,遺臭萬年。

四,不同的結果。

土木堡之變重創了明朝。

在軍事上,導致明朝對蒙以功轉守,影響了明朝對蒙的戰略部署。在人才上,由於大量的文武大臣戰死,出現英宗後期無人可用的局面。在政治上,英宗被蒙人軟禁又放回,引發皇位之爭,政治混亂。

由此,明朝由盛轉衰。

(土木堡之戰行軍圖)

靖康之變直接導致北宋滅亡。

“靖康之變"既是當時宋人的滅頂之災,也是漢族人心中永遠的痛。由於徽欽二帝的軟弱,不僅讓他們喪權辱國,丟失國土,更讓漢民族喪失了尊嚴和氣節。給漢民族帶來的創傷深入骨髓,永難抹去。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金哀宗的屍體被南宋大將孟珙一分為二,一半帶回,另一半送給了蒙人。

百年靖康恥,終得雪。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土木堡之變”大明和“靖康之變”時北宋在自身的軍事實力上大不相同,朱元璋澄清漠北、朱棣四次御駕親征橫掃大漠,在實力對比上,已成一盤散沙的遊牧民族對大明根本構不成威脅,再加上名英宗之前的“仁宣之治”,大明一度達到鼎盛,土木堡之變儘管造成英宗被俘,二十萬精銳全軍覆沒的局面,但是並沒有傷筋動骨,只需要採取正確的戰略措施奮力禦敵,就可轉危為安,後來于謙也做到了。

反觀北宋,由於趙匡胤出身行伍被擁立為帝,因此武將的職權做出諸多限制,以保證不會危及趙姓帝位,這就造成了北宋在軍事上一直積貧積弱的局面,和一個小小的西夏打了上百年都沒有討到任何便宜。而當時的金人則異常勇猛,一度有“金兵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之說,軍事實力上北宋難望金國之項背。

其次:五代時,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拱手送人,給漢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災難,造成漢家江山北方已無險可守,富庶的中原大地完全暴露於遊牧民族鐵蹄之下。這也是北宋最終滅亡的原因之一,而明朝則不存在這種情況。

再次,“靖康之變”造成的後果十分嚴重,他不僅僅是北宋滅亡,兩位皇帝被俘虜,還給漢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中原大地一度滿目瘡痍,持續數十年飽受金人擄掠和戰火紛爭,而同為正朔的南宋卻偏安江南,無心收復中原,最終導致南宋覆亡,漢民族土地第一次完全落入異族之手。

而“土木堡之變”只是在在戰場損失了很多將士和文臣,一度讓大明傷了元氣,並未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即使被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也在一年後被放了回去,因此兩件事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


環球網


這兩個事件的性質完全不同。土木堡之變屬於偶然事件,而靖康之變屬於必然事件。

舉個例子,就像下象棋,因為一時疏忽,被對手偷吃了一個子,但大局並不落下風——這就是土木堡之變;同樣是下象棋,就算對手讓你悔棋三步,你仍然是輸——這就是靖康之變。

土木堡之變時,大明的對手是瓦剌軍。和大明當時的軍力相比,瓦剌軍就相當於一夥毛賊啊。英宗之所以被俘,純屬自己作死。他受到權閹王振的蠱惑,御駕親征,同時又孤軍深入,同時又在路上出了很多么蛾子。可以說,是無數的偶然集合在一起,才造成了英宗被俘。

後來瓦剌軍攜俘虜英宗的餘威,進攻京城,在外地勤王的軍隊尚未到達的情況下,瓦剌軍尚不能得手。可見軍力對比的懸殊。如果當初英宗稍微謹慎一點,被俘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但靖康之變就不同了。當時,大宋的對手是金國。金軍是一路南上,從北方一直打到汴梁城。宋軍是抵擋不住的。

對於宋徽宗和他的兒子宋欽宗來說,這是一步死棋。因為軍力比不過人家,怎麼著都避免不了亡國之君的事實。

正因為如此,靖康之變才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恥辱,沒有之一。


趣談秘史


因為土木堡之變遠遠不如靖康之變慘烈!

什麼是“土木堡之變”呢?這要從元亡明興說起。元朝滅亡後,逃出大都(今北京)的蒙古貴族,分裂為東西兩股勢力,即韃靼和瓦剌,他們長年爭戰,征伐不休,還不時出兵南下,騷擾明朝邊境。明成祖時,他遣使分別與韃靼、瓦剌通好。為藉助明廷力量對付韃靼,瓦剌首領馬哈木嚮明廷稱臣納貢,明成祖封他為王。

後來,韃靼勢力漸弱,瓦剌勢力漸強。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攻打明朝。當時的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草率領軍20萬,號稱50萬親征。由於長途跋涉,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後來,又由於後勤不繼,決定退兵,結果在退至土木堡時,遭到瓦剌大軍的瘋狂攻擊,最後明成祖被俘,許多文武大臣戰死,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那麼,同樣是皇帝被俘,土木堡之變知名度為什麼不如靖康之變呢?原因如下:

一、兩變發生地點的重要性不一樣。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離京城北京雖說不是很遠,但也不是太近。而靖康之變發生在北宋京城開封,等於是將人家的國都破了,奪了,重要性不一樣。

二、兩變的慘烈程度不一樣。土木堡之變雖然皇帝被俘,大臣被殺,但無論數量和程度,則遠遠不及靖康之變慘烈。靖康二年(1127),金人在消滅了大量的宋朝軍隊後,攻破北宋首都開封,在開封燒殺搶掠達四個月之久,然後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皇族、妃嬪、大臣、甚至能工巧匠等三千多人,全部押往金國。後來,宋徽宗、宋欽宗及很多其他人,都慘死在漠北。

三、兩變帶來的結果不一樣。土木堡之變,皇帝作了俘虜,但在於謙等人的奮力抗擊下,保住了北京,明朝並沒有滅亡。而靖康之變,上至皇帝,下至大小京官,幾乎是一鍋端,全部作了俘虜,加上京城被佔,金人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建立了偽政權,北宋滅亡。

所以,木堡之變知名度不如靖康之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帝國的臉譜


我認為雖然都是皇帝被俘,但卻有幾處不一樣:

一、前景不一樣:英宋接手的是"仁宣之冶"後如日中天的大明朝;徽宗接手的是"王安石變法”失敗後不斷黨爭走下坡路的北宋且自己聲色犬馬,寵信奸侫導致民不聊生。

二、作戰性質不一樣:金滅遼,金全盤接手遼政權,靖康之恥屬國與國之戰系民族矛盾;而瓦剌名義上受明冊封,屬於諸侯對抗中央,系內部矛盾。

三、產生原因不一樣:靖康之恥是宋金聯合滅遼使金看到宋的虛弱從而發動對宋進攻並滅亡北宋;而土木堡事件是王振減少瓦剌虛報賞賜造成矛盾並慫恿英宗效法成祖宣宗親征而造成的全軍覆滅。

四、過程不一樣:靖康之恥皇帝全無鬥志,左右反覆,屈辱求和。導致京城被破,束手就擒。且連累宗族、家廟、百姓等被擄,慘烈至極;而土木堡事件除英宗幾人被俘外,其餘人等均壯烈戰死,體現了氣節。而也先拿英宗要挾明王朝新立的景帝並不為其所動。

五、結果不一樣:靖康之恥對北宋是顛覆性的,也是漢民族的恥辱,而後建立的南宋亦是苟延殘喘,毫無氣節;而土木堡事件則是大明皇朝成長中的一個小插曲,不久英宗的孫子朱佑樘迎來了”弘治中興"並使大明國祚延續到1644年崇禎上吊煤山。

六、當事人結果不一樣: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擄至東北並行牽羊禮,後宮及公主們慘遭蹂躪,徽宗死後被點天燈,欽宗則屈辱墜馬而死;而英宗則被放回並奇蹟般復辟,並從懵懂少年變得英明且死後廢除了殉葬陋習,可謂功德圓滿。

有宋一代重文輕武,導致了"靖康之恥"和"涯山之戰"的慘狀,即使經濟再發達,也不過是他人的搬運工,讀宋史,一個字"慘"。皇明太祖高皇帝出身布衣,成於行伍,以剛猛御天下,歷代亦是"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真的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讀明史,一個字"硬"。



鄧武岡


答 | 獬執事

土木堡之變沒有靖康之變知名度高,是必然的。其實一個歷史事件是否為後人所熟知,除了本身的歷史意義是否重大之外,更多要看是否有足夠多的、與該事件有關的衍生作品。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並不比三國時期遜色多少,傑出的軍事家也比比皆是,但戰國的知名度卻被三國完勝。為什麼?因為《東周列國志》的影響遠遠比不上《三國演義》。如果情況倒過來,躋身於四大名著的是《春秋戰國演義》,而《東漢諸侯傳》則反相平平,那我們現在看的電影、玩的遊戲就將以戰國為一大派了。

但土木堡之變本身的歷史意義就沒法跟靖康之變相比,因為靖康之變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之後立刻改朝換代;而土木堡之變只是抓了一個皇帝而已。這邊皇帝被俘虜,那邊新帝就繼位了,明朝還是明朝,歷史的主線沒有因此受到太大的變化。

但更重要的是,與靖康之變相關的名人太多太多了。首先,被俘的皇帝裡有一個宋徽宗趙佶。趙佶何許人也?書法上獨創“瘦金體”,堪稱一代宗師級人物;花鳥畫自成“院體”,也是罕逢敵手。而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你說他有什麼亮點?

一個宋徽宗,能牽出一部《水滸傳》,這就不用說了。宋江、林沖、吳用、李師師,甚至高俅、蔡京……都是給宋徽宗打call的。請問與明英宗朱祁鎮有關的歷史、文化名人,你能說出幾個?

繼續。靖康之變還能牽出岳飛,一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相信很多人都會背。請問關於土木堡之變的詩詞,你會背哪一首?再繼續。靖康之變還能牽出《射鵰英雄傳》——郭靖、楊康的名字就是靖康之變點化出來的。

如果你不喜歡歷史,難道也不喜歡武俠?就算不喜歡武俠,金庸筆下那些名角,多多少少聽到過嗎?可以說靖康之變就是歷史事件中的全明星陣容,土木堡之變……你要怎麼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