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董事長今年離職凶猛?事實並非如此!

上市公司董事長離職情況真有傳得那麼洶湧?從數據的角度看,或許有點言過其實。記者獲得的一份權威統計顯示,兩市2018年更換的董事長數量其實較歷史並未出現“井噴”跡象。目前396家發生董事長離職的公司中,其實約有一半更換屬於國企內部人事更迭。除此之外,雖然確有因爆發風險事項而更換董事長的案例,但絕非主流,大部分董事長變更屬正常人事更迭或者公司轉型之需要。以滬市為例,除去國企人事調動導致的董事長辭職,大部分董事長“掛冠而去”是公司控制權更迭或者自身轉型之需要。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現行減持規則下,董事長若真出於減持需要“求去”,其實也有嚴格時間限制,制度上留給董事長“跑路減持”的空間其實十分有限。

整體辭職率並未暴增

作為上市公司穩定的“軍心所在”,董事長的變動從未像現在這樣受到關注。在A股上市公司經營難度增大、大股東流動性危機頻現的當下,董事長的“辭職”二字較過往更是平添了幾分惶急的意味。然而,拋開這個問題感性的部分,聚焦數據之時,其揭示的情況顯得理性了不少。

整體上看,A股市場上市公司董事長的“辭職率”並未表現得異於往年。截至10月12日,2018年兩市共有396家公司發生董事長離職。從歷史數據看,今年的離職率並未畸高:2016年和2017年滬深兩市分別有606家和538家公司更換董事長。截至目前,2018年上市公司董事長更換數量為去年全年的73%,而距離2018年收尾尚餘25%不到,從這一角度看,若按此頻率至年末,其實今年董事長離職情況至少未出現井噴。而且,董事長隊伍的穩定性其實是在好轉,2017年離職率較2016年有所下降,且2018年並未有爆發趨勢。

如果選取最近一週(10月8日至10月13日)的董事長離職公告可發現,共有10家公司發佈相關信息,但其中6家為新三板公司,上市公司家數僅為4家。這也從側面反映,A股並非董事長離職發生的主陣營。

正常人事變動居多

如果按照辭職動因看,今年董事長的離職原因多樣,雖然的確有公司因爆發風險事項而更換董事長的案例,但絕非主流,大部分董事長變更屬正常人事更迭或者公司轉型需要。

國企人事正常變動其實是主流。將這396家發生董事長變動的公司進一步細分,其中民營企業為157家,地方國企125家,央企65家,外資、集體企業和其他企業合計49家——國有企業數量最多達到190家,且佔變動總數比例將近一半。

以滬市為例,178家“換帥”的上市公司中,國企董事長變更佔比約三分之二,其治理運作比較規範,大部分屬於體制內正常的人事變動,如正常的換屆、退休工作調動等。例如,10月10日發佈董事長辭職的亞通股份和福建水泥,兩公司均為地方國企,董事長均因工作調整而辭職,應屬正常變動。

此外,董事長因控制權變更而變更的也有一定比例,亦屬於上市公司日常資本運作、經營發展之需要。以滬市為例,ST昌九控股股東江西昌九化工集團的股權轉讓給航美傳媒,對於重組“屢敗屢戰”的ST昌九而言,董事長更換是控制權新舊交替的必然。又如*ST藏旅因原控股股東高比例質押引入新股東承接債務,控制權變化後變更董事長也是順理成章的。

又如,有些公司處於控制權爭奪階段。如賽輪金宇原董事長杜玉岱辭職,將董事長職位交由其提名的袁仲雪,並簽署一致行動協議。通過此番操作,杜玉岱合計可控制賽輪金宇的股份比例上升至19.42%,進一步捍衛了公司實控權。

有些公司董事長變更係為轉型需要。例如,臥龍電氣去年披露公司戰略重大轉型後,隨即出現董事長變更。

違規“去職”僅為個案

今年,負面因素主導下的董事長更迭絕非市場主流,僅集中在個案層面。例如,部分公司董事長變更的原因是身涉違法違規事項:九有股份董事長韓越,離職的原因是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上海市公安局奉賢分局刑事拘留;*ST眾和董事長許建成,因為涉嫌合同詐騙被逮捕;華北製藥董事長郭周克則是嚴重違紀;*ST保千原董事長涉嫌惡意侵佔公司利益失聯後,公司董事長出現變更。

此外,對於董事長辭職系為減持鋪路的猜測,暫沒有明顯的數據支持。目前,尚無跡象顯示上市公司董事長辭職的原因單純是以減持為目的。“現行減持規則下,即使董事長辭職,也要按原定任期屆滿再加6個月期間內,仍需遵守預披露及相應比例限制。”相關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