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之王”招行股價連續大跌,信用卡危機現徵兆?

“零售之王”招行股價連續大跌,信用卡危機現徵兆?

/

截至2017年底,我國有9.7億人擁有央行徵信檔案,但人均信用卡持有量僅為0.61張,連“人手一張信用卡”都還沒有實現。

“零售之王”招行股價連續大跌,信用卡危機現徵兆?

招行最近有點煩。

12月19日、20日兩天,招商銀行(600036.SH)的股價分別大跌4.08%和3.21%,截至12月26日收盤,招行報收於每股24.85元,在12月大跌12.96%。

對一向股價沉穩的銀行業來說,招行的股價走勢在12月堪稱“跳水”。

“零售之王”招行股價連續大跌,信用卡危機現徵兆?

(招商銀行A股日K線圖)

引發招行大跌的罪魁禍首,是市場傳言。傳言稱招招內部定調2019年營收“零增長”,淨利潤增速將降至個位數。

國泰君安銀行業研究員邱冠華最先發布了澄清報告,認為傳言可信度不高。

報告認為,招行的營收2019年不可能零增長,而淨利潤增速降至個位數,從技術角度看是有可能的,但從穩健經營和招行的撥備充裕度來看,招行維持2019年與今年年業績增速差不多的可能性更符合常理。

在分析招行的利潤構成時,信用卡業務是繞不過去的,身為行業龍頭,招行的信用卡業務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市場的溫度。

信用卡市場過熱了嗎?這是當下零售金融從業者關注的核心話題。消金界瞭解到,連國外機構投資者也十分關注這一市場動向。

近期有媒體感嘆,“現在的年輕人真敢負債”,這種論調一度讓市場瀰漫悲觀情緒。我國信用卡是否真的到了興衰週期的拐點了呢?

“零售之王”招行股價連續大跌,信用卡危機現徵兆?

槓桿率升高至49.3%

據天風證券最新研報顯示,我國的信用卡業務還遠談不上爆發危機,但發展過程中潛在的風險同樣需要警惕。

央行上個月發佈了《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逾期率為1.34%,環比上升13個基點。

逾期率上升和經濟週期有關,在過去10年,我國銀行業曾經歷過兩次。一次是2007年至2009年,當時主要是受次貸危機的衝擊,信用卡逾期率連續三年在2.3%以上,另一次是2013年至2016年,三年間信用卡逾期率爬升了62個基點,原因是企業經營不善導致的債務問題逐漸傳導至了居民個人。

“零售之王”招行股價連續大跌,信用卡危機現徵兆?

“今年信用卡逾期率上升的原因比較複雜。”某股份行信用卡中心管理人員表示,這兩年各大行均開始重視零售金融、消費金融業務,辦卡競爭異常激烈,客群質量有所下降,同時原有持卡人的還款能力也明顯下降。

持有三張信用卡的王奔(化名)表示,自從2016年買房結婚後,房貸月供壓力巨大,再償還信用卡賬單已經感到吃力,“每天生活費都得精打細算,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瓣花”。

高企的房價吞噬著信用卡持卡人的還款能力,也降低了其抗風險能力。一旦遭遇突發狀況,如重病、失業等,便只能“舉債度日”。

據天風證券最新研報,截至2018年3月,我國居民的槓桿率升高至49.3%,但和韓國、香港爆發卡債危機時的65.9%和61%居民槓桿率相比,還有一定的安全邊際。

“零售之王”招行股價連續大跌,信用卡危機現徵兆?

鄰國的教訓

但潛在危險不得不警惕。

韓國在2002-2003年爆發了信用卡危機,信用卡貸款拖欠率一度高達8.5%和7.8%。

“零售之王”招行股價連續大跌,信用卡危機現徵兆?

細究韓國信用卡危機爆發的根源,能一直追溯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時韓國經濟出現了非常顯著的衰退,1998年二季度的GDP增速更是下探至-7.3%。為刺激經濟,韓國從1999年開始,鼓勵信用卡消費。

最關鍵的兩大措施,一是廢除了髮卡機構槓桿率的限制;二是廢除了信用卡取現的限額,之前是每月70萬韓元,約合610美元。

監管的放鬆使得韓國的各類機構無視風控,湧入信用卡市場。在後危機時期,韓企對資金的需求一時難以快速恢復,銀行體系內沉澱了大量資金,逐利的天性使得它們不斷放鬆授信標準,客群質量持續下降。

“零售之王”招行股價連續大跌,信用卡危機現徵兆?

同時,由於取消了信用卡的取現限額,韓國信用卡貸款餘額中,預借現金的比例一度接近65%。到2002年,信用卡貸款在韓國銀行總貸款中的佔比,由1999年的10.4%升至21.3%,同期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由9.2%升至25.9%。

韓國信用卡業務“大躍進”後,危機開始逐漸顯露,導火索是逾期率的緩慢攀升,使得一些警覺的髮卡銀行提高了風控標準,致使高槓杆的多頭借貸者現金流斷裂,出現債務違約。

債務違約的出現為韓國銀行業敲響了警鐘,它們爭相提高風控標準,卻令更多的借貸者現金流斷裂,變成了“死循環”。

這場信用卡危機持續了約3年,直到2006年,韓國銀行業才從危機的陰霾中走出來。

“零售之王”招行股價連續大跌,信用卡危機現徵兆?

“人手一張信用卡”還沒實現

韓國的信用卡危機相距不遠,值得我國借鑑,但對我國銀行業來說,信用卡業務目前存在的問題不是過度授信,而是授信不足。

因為原則上來說,我國只有商業銀行可以發行信用卡,而零售金融、消費金融業務,由於規模小、風控成本高,此前並不為銀行所重視。

截至2017年底,我國有9.7億人擁有央行徵信檔案,但人均信用卡持有量僅為0.61張,連“人手一張信用卡”都還沒有實現。

同時,對信用卡取現,我國銀行業大多設置了單日限額和單筆限額,且利率一般較高,如日息萬分之五等。和取現相比,我國銀行業更願意鼓勵信用卡持有人辦理分期還款業務。

2008年時,我國信用卡應償餘額僅1582億元,在貸款總額中僅佔比0.52%,而截至2018年三季度,歷經十年發展後,我國信用卡應償餘額為6.6萬億元,在貸款總額中的佔比也不過只有4.96%。

由於授信不足,信用卡業務目前在我國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以招行為例,2018年中報顯示,其信用卡流通卡數為7464.46萬張,較上年末增長19.51%,流通戶數5268.86萬戶,較上年末增長12.23%;2018年1-6月,招行實現信用卡交易額1.82萬億元,同比增長41.23%。龍頭招行的信用卡業務尚且能維持兩位數的較快增長,其他銀行一旦跟進發力,增速可想而知。

但經濟承壓下,是加快搶奪市場,還是嚴守風控底線,對於銀行而言,需要更為審慎的決策。天風證券最新研報的結論是信用卡危機還遠,但點燃危機的導火索卻一直都在。

與消金同行交流,與文章作者對話,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消金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