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元即可查閱個人徵信,網貸徵信零售化撈金能否持續?

3.99元即可查閱個人徵信,網貸徵信零售化撈金能否持續?

/

在巨大利益面前,誰又能保證不偷吃禁果呢?

3.99元即可查閱個人徵信,網貸徵信零售化撈金能否持續?

“對不起,由於個人信用問題。您此次的貸款申請並未通過。” 小王收到了一家現金貸公司的短信。

這已是小王貸款申請第二次被拒,理由同樣是 “信用問題”。但小王弄不明白,“我也沒什麼欠款不還的信用記錄啊,怎麼就沒來由地被拒了呢?”

小王這種情況不是個例,在今年監管收緊的情況下,信貸平臺對用戶質量把控更嚴。一些貸款中介在幫助用戶申請貸款時,會讓用戶先查詢下自己的借貸信用記錄。如果客戶不會查,他們甚至會代勞。

精明的商家嗅到了商機,針對個人的徵信數據查詢公司近期多了起來。

近日消金界就發現了一款針對個人大數據徵信、網貸情況查詢的應用——閃電查詢。

閃電查詢這類的個人徵信查詢服務,是基於網絡、網貸、大數據的信用體系,而不是央行這樣的官方徵信。當然如果用戶在央行徵信有問題,部分也會反應到閃電查詢上。

3.99元即可查閱個人徵信,網貸徵信零售化撈金能否持續?

簡版與詳版

消金界嘗試使用了閃電查詢,發現只要用戶輸入姓名、手機及身份證號,即可查詢自己的信貸記錄。結果會以“信用簡版”和“信用詳版”呈現給用戶,查詢費用分別是3.99元和5.99元。

在信用簡版中,用戶只能看到自身的借款平臺總個數及大致類型,還有是否逾期等信息。

閃電查詢還會依據這些數據給用戶打分——80-100是優秀,較易通過;60-79易通過,偶爾會有人工審核;20-59機構一般審核較嚴,貸款額度不會太高;0-20為被拒率極高。

3.99元即可查閱個人徵信,網貸徵信零售化撈金能否持續?

3.99元即可查閱個人徵信,網貸徵信零售化撈金能否持續?

當用戶申請的貸款平臺數目過多、或者與身份證關聯的手機號、郵箱、地址過多都會被列入行業的中等風險名單。或者用戶曾經找過中介代辦、近期新開或者過戶過手機號,也會增加被拒風險。

而這些,都可能是文章開頭小王被拒的原因。

用戶若想進一步查詢詳細版信用報告,則需繳納5.99元。

該版本中包含了運營商數據,包括用戶的入網時間及總時長,與投資理財公司、小貸公司、銀行等通話分類。甚至還囊括了近三個月內的主要聯繫人。

3.99元即可查閱個人徵信,網貸徵信零售化撈金能否持續?

3.99元即可查閱個人徵信,網貸徵信零售化撈金能否持續?

詳細版信用報告中還有一項叫做“靜默時間”的數據。用戶的靜默時間越長,就表示用戶不打電話不接電話的時間越長,對用戶的徵信記錄就越為不利。

此外,這份報告顯示,用戶與過多貸款公司通話,同樣會降低信用評分。

3.99元即可查閱個人徵信,網貸徵信零售化撈金能否持續?

監管風險

網貸徵信零售化似乎正在成為一種趨勢。除閃電查詢外,提供類似服務的還有橙子信用等平臺。所呈現數據、盈利模式也大同小異,也都分為基礎版免費、詳細版收費。

但是這種商業模式真的安全嗎?有媒體曾報道過,以導流用戶數據起家的公司,最後可能會販賣用戶數據。“一般一個打好標籤的手機號,價值最高可以達到200元。”

對於閃電查詢這種有著豐富用戶數據,而且信息維度詳細的徵信公司而言,這無疑是一塊到了嘴邊的肥肉。

即使平臺宣稱不會透露用戶數據,但在巨大利益面前,誰又能保證不偷吃禁果呢?

不過,從用戶實際需求角度看,個人徵信查詢業務,除了央行提供外,市場也需要補充產品,甚至是創新產品。而在此領域,目前監管對於個人徵信牌照的發放還比較審慎。

2015年8月,央行公佈了個人徵信首批試點的八家機構,分別是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徵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徵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鵬元徵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徵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徵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華道徵信有限公司。

3.99元即可查閱個人徵信,網貸徵信零售化撈金能否持續?

這些企業無一不是各個賽道的領頭羊、排頭兵,但直到今天,這張牌照仍舊遲遲沒有發佈下來。

這裡既有行業的普遍通病,也有企業的特有問題,錯綜複雜。但最大的問題,恐怕還在於數據的濫用與保護不夠。

而且,即使監管放鬆,這也並不是一條初創企業、小平臺們能夠玩轉的賽道。

拿美國做對標,其徵信市場份額大約在500-600億美元附近。其中三大徵信巨頭Equifax、Experian、TransUnion每一家都掌握了大約2.5億美國人的信用報告(要知道美國總人口才3億人,這幾乎覆蓋了全部美國成年人的徵信數據),3家巨頭總營收達到了456億美元之多。

按照中銀國際證券推算,未來5-10年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的平均查詢次數將超過20億次,徵信市場的總份額大約在3000億元人民幣左右。

騰訊、阿里們覆蓋的用戶數據相比Equifax們只多不少,在這個數據即壁壘的行業,初創者、小企業們如何能與巨頭競爭?從這個角度看,監管是他們最不確定的風險,也是當下能存活的“護身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