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文化怪象

“校園”一詞本身可以給人以極佳的聯想:單純、無憂、陽光,學生結伴而行,校園書聲朗朗。就連很多電影也眷顧留戀於此,以此為賣點,藉著這個美好的意象來進行極具商業性的宣傳。人們所關注的表面現象始終遮蔽了真實的情況。從學生方面到教學方面,百孔千瘡,問題亟待解決。

高校常常舉辦學風建設,講校園文化建設。而真正將這些建設弄出成效來的學校卻不多,更多的情況則是學校黨委辦公室下達一個命令,架設幾塊展板,開展幾場會議,當作完成了指標,應付差事罷了。高中生所暢想的大學校園生活或許是自由的,開放的,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享受豐富的異鄉生活。可實際恰恰相反,他們步入大學會發現,大學總有填寫不完的表格,無意義的會議,沒完沒了的社團活動,無窮無盡的掃碼領飲料,接踵而至的聚餐。這些都是最令人頭疼的事情,這與其說是社交,倒還不如說是無用的社交,低質量的社交。大學的確是一個社會,與初中高中不同,但其中的所謂社交已經遠遠超過人的基本需求,流於形式,意義全無。

讀書無用論這一觀點也流行於大學校園。總有一群學生對其專業課程和論文心不在焉,卻整天在學生會和團學聯開會搬凳子,尋思著怎麼把電腦的配置弄得更高,想著今晚的聚餐又可以認識多少”大佬“,兼職、創業的時候有多少關係可以攀附。每逢雙十一就想脫離單身,在宿舍陽臺鬼哭狼嚎。還有一些人為了自身種種好處,把掙表現,勾心鬥角的習氣帶入了大學校園,活生生汙染了大學校園生活。

有的為了入黨發展,討好支部書記與輔導員,還有的為了獎學金想方設法增加評分,把同學關係弄得烏煙瘴氣,利己之心昭然若揭。殊不知入黨發展也好,評定獎學金也好,並不能代表其能力與優秀的品格,更不能說明其大學的生活有多麼斑斕多姿。入黨並不代表出類拔萃,百裡挑一,評到了獎學金也不能說明學科綜合素養很高,可能只是平時每次按時交作業,座位靠前,積極參加班級活動罷了。大學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環境,大學也需要自由的言論、行為環境,但這種自由環境恰恰放大了人的私利,讓每個人都爭取自己處於有利位置上,這些處世的基本品格在未成年時期如有欠缺,本應該是大學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彌補給學生的,可總有人會說成年人本應該懂得這些,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學校不管這些事。

大學裡貧富懸殊。雖然有貧富差距,但內需旺盛,難道只靠父母給的那點生活費和學校那幾千元的獎學金就足夠嗎?大學生的確是高消費人群,需求力量強勁、旺盛,他們喜歡蘋果產品,喜歡吃西餐和日料,喜歡旅遊,喜歡電子遊戲,喜歡化妝品,喜歡耐克和阿迪達斯,喜歡一切時尚的東西。當消費理性的思想尚未建立起來的時候,為了購買這些事物,除了花費家裡的錢,這部分人會選擇網絡分期貸款,找男朋友索要,欺騙家裡需要繳納各種費用,甚至以職務之便騙取班費和社團的財務,更有在外尋找社會人員包養的現象存在。震驚全國的“裸條事件”就是給這種現象敲破了一道口子。每個人都有虛榮的需求,但這類人無論真實經濟實力如何,無論家境如何,都要與周圍的人在物質條件上一比高下,在身後揹負沉重的負擔,這著實讓人無奈。

與此同時,在教學方面也存在怪現象,有的教學從業者不把教書育人當作一種崇高的工作,而是當成發財的工具,把大學當成了混工資,享清福的地方。可想而知其教學質量差到哪般。可以說,這一部分教師的教學質量已經差到不發生教學事故這一底線了:上課讀PPT,照本宣科,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學混時間,自己坐在講臺玩手機,對學生的理解程度卻完全不關心,上完課就離開學校享受自己的生活,學生在課後如有困難總是難覓其蹤跡,其學術精神與優秀的教師更是判若雲泥。學校的行政體制方面漏洞百出,對教師的評價與職稱評定中,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是否熱愛教育事業是無關緊要的,但在期刊上發表了多少文章則是舉足輕重的,在行政體制運行過程中總是追求結果,苛求量化的指標,而忽略導致結果的無可量化的過程,這也造成了一些教師以結果為導向,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現象。

這絕不是所謂“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而是行政體制設計與教學目的偏差所導致。理想的大學校園應該是有著思想碰撞,學術自由,言論自由,戀愛自由的地方,是少了市儈習氣,官僚習氣的地方,管理越封閉越好,思想越自由越好。儘管高校有約炮現象,艾滋病現象,詐騙現象,但是大多數學生和老師都能以學業教學為重,我們仍可說校園風清氣正。 校園文化無非是一種“本心”,學校不能失其本心,正道乃擺正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