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生產同期化

6

簡述生產同期化


1.個別效率與整體效率

如果將一件工作儘可能細分為許多小工作,讓每一位作業人員僅從事一件細分的工作,同時為了激勵作業人員的生產效率,有設定了各種獎勵獎金,以作業者個人效率為標準進行激勵。如圖4-4所示,工序3的產能最低,那麼經過整個流程後真正入庫只有95個,其他工序製造了過多的中間庫存。因此整體效率是由最低的個別效率決定的。過分強化個體的計件制,往往注意了局部利益,而忽略了整體效益。

2.精益生產要摒棄“見樹不見林”的錯誤思維

企業的利潤絕不是來自中間工序過多生產的在製品,而是來自於銷售。如果效率與產能提高了,而銷售量並沒有增加,只能說明僅僅是提前支付了工資、提前使用了原材料、增加了庫存量,這些都屬於浪費。

精益生產是拉動式的生產方式,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進行生產。因此,認為在製造過多與過早能夠提高效率或減少產能損失,是一種“見樹不見林”的思維,在精益生產中必須摒棄這種錯誤的思維。

3.精益生產中的同期化思維

如圖4-5所有: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中,當A車間完成工序後,會有在製品存放在中間庫內,等B車間需要時再從中間庫提取在製品;而在精益生產中,則是在子流水線生產線做完後直接送到主流水線,中間不要庫存。這就是同期化思維。


簡述生產同期化


同期化思維強調的是不同車間的生產要與主生產計劃同步,不留庫存,不要入庫、保管、出庫等過程。除主生產計劃以外,其他車間不要調度員(統計員、計劃員)安排生產計劃,從而消除中間層,縮短生產時間(Lead Time),實現扁平化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