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狐”隆美爾為什麼就偏偏敗給了蒙哥馬利?

宇澤歷史


首先隆狐狸不止輸給過蒙哥馬利,不存在偏偏敗給蒙哥馬利一說,第一次託布魯克圍城,隆美爾就輸給了奧欽萊克。第二隆狐狸和蒙蒂一共四次對決,隆狐狸被蒙蒂刷了一個四比零,可以說隆狐狸完敗。

第一次對決,是阿拉姆-哈勒法亞戰役,隆美爾試圖重現加扎拉戰役的輝煌,以意大利第10軍(2個摩托化步兵師,1個空降師)和德軍164輕型師牽制英軍北翼第30軍,以德國非洲軍(2個裝甲師,1個輕型師)和意大利第20摩托化軍(2個裝甲師,1和摩托化步兵師)迂迴攻擊南翼英13軍(2個裝甲師,2個步兵師),然而和加扎拉英軍南線放了一堆阿三雜牌軍不同,蒙蒂把殖民地部隊集中在北線30軍和意大利步兵纏綿(包括戰力xx的阿三師,南非師以及澳9師都在北線),而把本土精銳集中在南線13軍(13軍唯一的殖民地部隊是新西蘭第2師,在北非英軍殖民地部隊中屬於頭等戰力),裝甲預備隊也不像加扎拉那樣平攤,而是集中在南線13軍手裡,結果在南線6個師對4個師的對決中,隆美爾始終無法取得決定性突破,最終隆狐狸損失近三千兵力和49輛坦克,60門火炮,並且將最後的補給消耗殆盡,而蒙蒂損失不到1800人和68輛坦克,將隆狐狸趕回了出發陣地,徹底解除了隆狐狸對埃及的威脅。順便多說一句,隆狐狸手裡意大利第10步兵軍和第20摩托化軍都是意軍精銳部隊,不是早期那票搞笑擔當的意大利殖民地軍團和黑衫軍,隆狐狸手下的意軍戰力總體是高於英軍中南非和阿三部隊的,加扎拉戰役阿三的陣地就是意軍突破的,南非第二師守託布魯克要塞,一週左右就被意大利第10步兵軍拿下了——上一次澳9師可是面對隆狐狸死守託布魯克7個半月,順便,很多人鄙視意軍坦克(其實北非意軍當時主要是意大利最好的M13/40坦克,不比英軍手裡那一大堆斯圖亞特,十字軍,瓦倫丁之類的輕型坦克差太多)



第二次對決,是第二次阿拉曼戰役,這次換成蒙蒂攻,隆狐狸守,蒙蒂以近兩倍的優勢(兵力11.6萬對19.5萬,坦克1029對547,火炮大約550對900,其中德軍有大約210輛III號和IV號,英軍有大約170輛格蘭特和250輛謝饅頭,其他都是輕型坦克),戰役過程基本沒什麼可說,蒙蒂完全是以本傷人,壓垮防線再佔便宜的打法,最終軸心國軍隊損失約5萬人(包括英軍後續追擊造成的損失),坦克幾乎丟光,英軍傷亡失蹤1.35萬餘,損失坦克330多(一說約500,可能是統計口徑問題),雖然這一仗打的很不好看,但是無疑隆狐狸又被扇了個嘴巴,儘管蒙蒂有近2倍的優勢,但是隆狐狸也經營了幾個月的防線,隆狐狸丟掉意軍盟友(而且是意軍不多的精銳)逃跑也給德意關係帶來了極大的裂痕。



第三次對決,是突尼斯戰局的梅德寧戰役,隆美爾挾凱瑟琳山口爆扁美軍的餘威,試圖趁蒙蒂立足未穩之際擊垮之,隆美爾以三個裝甲師和兩個步兵師進攻英軍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外加一個裝甲旅,結果隆狐狸一頭扎進了蒙蒂的反坦克陷阱,3月6日一個白天,隆狐狸就被擊毀坦克數十輛(有多個數據,至少41輛,至多56輛),傷亡600餘人,英軍不過傷亡130餘人(德軍宣稱擊毀英軍6輛坦克但英軍並無記錄),隆狐狸又吃了一個悶虧,不得不在當天傍晚叫停了進攻轉入防禦,狐狸本人很快就悻悻離開了北非。



第四次對決是諾曼底登陸,隆狐狸和蒙蒂作為集團軍群司令正面對決,不過這樣規模的戰略行動已經不是他們能夠左右的了,也就不用多說了。

縱觀隆狐狸和蒙蒂四次對決,規模從軍,集團軍一直到集團軍群,兵力對比也都是攻方多守方少,然而隆狐狸就沒一次能佔到便宜,從某種程度上說,蒙蒂在前三次對決中表現出的結硬寨打呆仗穩如老狗的戰術風格恰恰完克隆狐狸機會主義式的戰術風格,這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之後蒙蒂對狐狸的追擊也能看得出來,不管狐狸跑也好,試圖停下來抵抗也好,蒙蒂都是一個節奏,穩紮穩打,不給狐狸一點翻盤的空子——當然,這跟艾倫布魯克和亞歷山大能幫蒙蒂頂住胖丘的催促自然也有很大關係。由此來看,狐狸在綜合指揮能力上是有致命缺陷的,而蒙蒂基本上只要別衝動(比如市場花園那樣),對隆狐狸在戰術風格上的剋制還是相當明顯的。


DDG的老船塢


回顧二戰歷史,分別效忠於軸心國和同盟國的隆美爾和蒙哥馬利也僅有過兩次交手!一次是在開始於1940年的北非戰場;一次是代號為"霸王行動"諾曼底戰役。

我們以1942年10月爆發的北非阿拉曼戰役為例,隆美爾指揮的德意軍“非洲”坦克集團軍最終敗給了由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第八集團軍,這其中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主要是在阿拉曼戰役開始前,德軍在蘇聯已經遭受重創,於是德意兩國在當年秋天來臨前決定收縮對北非戰場的投入。因此,對於早已被北非戰事託的精疲力盡的法西斯軍隊來說,大幅減少軍事援助無異於雪上加霜!

另外,雙方當時在兵力武器上也存在較大的差距!當時隆美爾麾下有大約八萬德意軍隊,而蒙哥馬利卻擁兵超過十九萬。除此以外,德意軍隊在諸如燃油、藥品、食物等後勤物資供應上也極度短缺。

武器裝備方面,隆美爾的裝甲部隊配備的五百五十輛坦克中,其中有超過一半產自意大利,無論是性能還是火力都相對落後。而英軍裝備的不是美國產的M-3"格蘭特"就是M-4"謝爾曼",且總數超過了1200輛。

空軍和海軍方面,德軍僅有的三百五十架飛機僅是英軍飛機數量的五分之一。所以,蒙哥馬利就利用海空優勢獲得了地中海的控制權,以此切斷了隆美爾的後方補給。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使隆美爾生得三頭六臂也彌補不了客觀上的劣勢。

冤家路窄,兩年後隆美爾和蒙哥馬利再次在諾曼底碰面。彼時,希特勒將西線五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了隆美爾,以期掀起反攻的大潮。可惜在盟軍海空強大火力的覆蓋下,隆美爾的裝甲師根本無法實施有效的反攻。

1944年6月26日,蒙哥馬利指揮英軍第二集團軍攻打卡昂。在接下來的三天裡,英軍擊退了德軍的多次反擊並渡過奧登河,而德軍的五個裝甲師在英軍的猛烈攻擊下損失慘重。

在隨後的多次攻擊中,德軍無論是在人員、補給還是信心方面都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戰爭失敗的結局在所難免!

對於隆美爾來說,他和蒙哥馬利的兩次交手從作戰基礎上就處於劣勢,而且在整個戰爭中,隆美爾也只是一個需要聽命於高層的軍隊指揮官,很多時候並不能最大化的釋放自己的指揮才能!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阿拉曼戰役是“沙漠之狐”隆美爾的神話破滅之戰,也是蒙哥馬利的封神之戰,這場戰役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從來都是戰無不勝的隆美爾偏偏敗給了蒙哥馬利。

隆美爾為什麼偏偏敗給了蒙哥馬力呢?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人數上的差距

隆美爾統帥的德軍4個師和意軍8個師,總兵力約8萬人,而英軍統帥蒙哥馬利帶領第8集團軍10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為23萬人,約為德軍總人數的三倍。

(2)軍事裝備的差距

軍事裝備上:隆美爾只有550輛坦克,而且大多還是老式坦克,性能很差火炮1200門,飛機只有350架;蒙哥馬利有1200多輛坦克,其中還有500輛美式先進的坦克,火炮2300門,飛機1500架。火力比隆美爾高出了一大截。

(3)補給上的差距

隆美爾的軍事補給線已經被切斷,而蒙哥馬利能通過紅海得到源源不斷的補給。

在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隆美爾的失敗是必然的,而且他與英國對峙期間回國養病,使自己的防禦系統被英軍破壞,加上英國空軍的輪番轟炸,使得隆美爾行動緩慢。在隆美爾敗走非洲後,他很無奈的說:“如果我有足夠的汽油,今天逃走的就是蒙哥馬利。






有話說歷史


其實隆美爾更多的是敗給了其落後的綜合實力,其失敗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即使沒有蒙哥馬利,其也會最終被別的將領擊敗。

北非戰場是德軍實力比較薄弱的一個戰區,德國非洲軍團一直飽受兵員不夠、武器裝備不足、後勤補給困難等難題困擾,雖然在隆美爾率領下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是德軍和英軍之間的戰略力量對比一直沒有發生較大的改變,英軍一直佔有絕對的力量優勢,並且後勤補給十分充分。

當時德軍所能用的坦克長期只有數百輛,甚至一度跌至數十輛的地步,而且補充極為困難,需要從意大利出發冒著盟軍的攻擊運往北非,而英軍就沒有這個麻煩,源源不斷的得到人員、武器裝備、物資等的補充,後來美軍也開始登陸北非參與作戰。

而在統帥問題上,此前同隆美爾交戰的一直是奧欽萊克,並且取得了十字軍行動、奪回託卜魯克等勝利,給德意聯軍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但是其傾向於穩紮穩打,即使丘吉爾不斷催促其向隆美爾進攻,其依然堅持收縮防線,意圖此後在有把握的情況下再戰。

但是丘吉爾顯得很不耐心,於是將北非英軍總指揮官換成了蒙哥馬利,但是蒙哥馬利的很多戰略實際上依然沿襲的是奧欽萊克的做法,並於阿拉曼戰役中功成名就,成了英軍名將,而奧欽萊克則鮮為人知。


戰爭之王


隆美爾是二戰時期德國三大名將之一,綽號“沙漠之狐”。他幾乎戰無不勝,一度成為盟軍士兵的夢魘。而在北非的阿拉曼時,他卻敗給了英國將軍蒙哥馬利,不敗神話被終結。蒙哥馬利也因此一戰封神。

(隆美爾舊照)

那麼,如此厲害的隆美爾,為什麼會失敗呢?

實際上,德軍一開始對非洲地區並沒有多大興趣,非洲既對他們的作戰計劃沒有太大幫助,又沒有太多資源來增加軍隊儲備。

但德軍的軸心國盟友意大利卻對這片地區非常上心。1940年7月,意大利從埃塞爾比亞進攻駐紮東非的英國軍隊。次年1月,英軍對意大利軍隊發起進攻,不僅收復了東非地區,還在北非重創意軍,俘虜13萬意大利人。

當然,意大利軍隊在二戰中的表現一向消極,這也是如此多士兵被俘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盟友德國卻沒有放棄他們。1941年2月,德國隆美爾將軍率領德國非洲軍團前往北非增援意大利。在隆美爾的戰術指揮下,德意聯軍以少勝多,打得英軍節節敗退。隆美爾迅速穩住了非洲局勢,之後率領德意聯軍從利比亞一直突入埃及,駐紮在離開羅不遠的阿拉曼地區。

(戰場上的隆美爾)

1942年6月,蒙哥馬利接任英國第8集團軍司令。與他前任的保守戰略不同,蒙哥馬利力主發動進攻,將德意軍隊趕出非洲。而此時的德意軍隊,雖然屢戰屢勝,但實際上處境卻非常艱難。

首先,德意聯軍一路打到阿拉曼地區,軍隊早已精疲力竭。而英軍卻在美國的支持下,不斷補充軍事力量。作戰計劃周密,士兵們也是精力充沛,雙方的作戰狀態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其次,阿拉曼戰役爆發時,德軍正在斯大林格勒與蘇聯士兵瘋狂作戰,德軍的主要戰場在蘇聯境內。幾乎所有戰略資源都傾向了蘇聯境內的德軍,隆美爾孤立無援。

而且由於盟軍完全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及制海權,德軍補給異常困難,軍隊已然無法支撐太久。

反觀英軍,不僅不用支援蘇聯,還好像在家門口打仗一樣,不管食物,燃油,還是藥物都是應有盡有,補給十分充足,完全可以放手一搏。

在人員方面,隆美爾只剩下8萬士兵。其中還有一萬人無法作戰,而英軍足足有19萬人。

在軍事裝備方面,德意聯軍只剩下550輛坦克,並且大部分是意大利老式坦克,與英軍的美國M-3格蘭特相比,不管是火力,還是性能都相差甚遠。至於空中支援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德國飛機絕大部分正在斯大林格勒飛著呢。

(希特勒和隆美爾)

這場仗該怎麼打?

1942年11月,隆美爾早已明白自己毫無勝算,想下達撤退命令。但希特勒卻向隆美爾發出了“不勝利,毋寧死”的電報。

隆美爾一時無奈,只得硬著頭皮繼續作戰,但隨著德意聯軍防線接連被突破,隆美爾不得不率德國主力部隊撤走。意大利大量士兵被俘,阿拉曼戰役結束。

說起來,隆美爾在北非與英軍的戰鬥,從沒有在人數資源上佔據過優勢,一直都是以少勝多。他能夠將無心戀戰的意大利軍隊與德國軍隊融合在一起,並且多次大敗英軍,最後還全身而退,說是用兵如神也毫不為過。

雖然蒙哥馬利在阿拉曼戰役中擊敗了隆美爾,也憑著這場戰役躋身二戰頂級將領之列。但至今仍有很多人不服氣,他們認為如果給蒙哥馬利與隆美爾相同的軍事條件,蒙哥馬利絕非隆美爾的對手。

當然了,歷史沒有假設。


張生全精彩歷史


蒙哥馬利瞄準了隆美爾非洲軍團的弱點――缺油。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只有5萬人,沒有油料倉庫,希特勒拒絕了隆美爾的要求:搶兩個港口,從德國本土運油。因為整條大西洋航道都被英軍控制著,德國在海面毫無優勢,唯一的優勢是潛艇,而潛艇只能拿來襲擊,不能拿來運輸。而且非洲對德國來講並不重要,德國在非洲沒有利益,純粹是為了幫意大利。隆美爾全靠大範圍機動神出鬼沒,令蒙哥馬利的前任束手無策。蒙哥馬利上任後就瞄準了隆美爾缺油的弱點,重兵堅守英軍的港口油庫,其它方面堅守不動,“你的油料總有用完的一天”,然後經分析:隆美爾唯一可獲得油料的地方就是埃及,埃及是英軍的非洲司令部所在地,那裡有物資及油料倉庫,而其必經之路就是阿拉曼。蒙哥馬利在阿拉曼重兵防守,隆美爾的坦克集群打到油料耗盡仍然衝不過去,只好把坦克都扔了步行返回歐洲。綜上,隆美爾“缺油”是其天生弱點,碰上個昏庸的對手還能贏,但蒙哥馬利並不笨,而且在非洲有27萬英軍,隆美爾輸是必然的,能全身而退不錯了。回德國後隆美爾立即升為元帥,希特勒任命他為法國海岸線總指揮,經營“大西洋壁壘”,那是後話了。


照影吹笙


阿拉曼戰役,隆美爾率領十萬德意聯軍打到阿拉曼已經精疲力盡,燃油彈藥都不足,還沒有制空權,其中的一半意大利人更是士氣低落無心戀戰。反觀蒙哥馬利,從東非,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增援的英聯邦軍團總兵力達到22萬,擁有一千多輛坦克以及充足的補給和空中支援,蓄勢待發,以逸待勞……哪怕讓一頭豬換蒙哥馬利當英軍司令,隆美爾都不可能贏得阿拉曼戰役。即使擁有這樣的絕對優勢,蒙哥馬利也未能全殲德意聯軍,只消滅三萬德意聯軍和三百輛坦克。而被消滅的德意聯軍中大部分都是無心戀戰的意大利人,隆美爾成功把主力部隊撤走,而英聯邦軍團則損失一萬五千人和五百輛坦克


帝國雄飛


  1.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做論述。隆美爾與蒙哥馬利所對壘的戰場非洲。兩國在非洲打得死去活來,最終在美軍加入之後德國敗北。
  2. 非洲一沒有資源,二沒有戰略必勝的目的性。在此打仗最大的效果就是牽制對手,大量消耗對手資源和兵力。策應歐洲戰場,隆美爾在初期確實表現出色。但隨後把一場戰術牽制打成一場戰略對決。非洲儼然變成軸心國與盟軍之間的大戰。
  3. 最終非洲之戰變成德國與英美之間的消耗戰。本來應該用在蘇聯方向的戰略物資被源源不斷運到非洲。
  4. 非洲戰場的後期失利,隆美爾果斷要求放棄。被德國最高統帥部解決。最終大量德軍被俘,非洲戰場結束戰鬥。
  5. 英國名將蒙哥馬利接管非洲英軍指揮權是一個轉折點。蒙哥馬利到任正是英軍最頹廢時期。蒙哥馬利在研究德軍特點和隆美爾之後,採取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戰術。首戰大捷之後,英軍士氣大振。在一系列有效措施之後,戰場開始逆轉。美軍隨後加入,兩路夾攻之下,德軍必敗無疑。

核子獵潛艇


隆美爾不是敗給了蒙哥馬利,而是因為軸心國意大利的無能,在馬耳他最虛弱的時候沒有佔領它從而使北非航線暢通無阻。如果意大利或者德國先佔領了馬耳他再進擊北非,英國在地中海的海上航線將首尾不相接,使英國地中海艦隊及陸軍部隊因補給困難而只能全線防禦,那麼北非戰史或將改寫。


渝採風


隆美爾是敗在補給上,到了阿拉曼戰爭中後期,英國海軍徹底切斷了德軍的後勤,補給的貨船全被英軍擊沉,沒有一艘能夠衝破盟軍的海空轟炸,得以倖免

隆美爾處在了進退兩難的局面,他的部隊動不了了

撤退,意味著他必須放棄自己辛苦打下的戰爭成果,若服從希特勒的命令死守,沒有補給和彈藥,到最後只會全軍覆沒

最後,他為了保住自己部隊和士兵,還是違抗了元首的命令,選擇了撤退,阿拉曼戰役以德軍失敗而告終!(個人膚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