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狐”隆美爾戰無不勝,為何偏偏敗給英國將軍蒙哥馬利?

孤單的飛11


一說到蒙哥馬利,人們首先就會想到他指揮的阿拉曼戰役。在他與德國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的直接對話中,蒙哥馬利帶領英國軍隊戰勝了德意聯軍,成功扭轉了北非的形勢,而他也因此獲得了“獵狐人”的稱號。

不過,由於隆美爾指揮的德意聯軍彈盡糧絕,因此也有不少人質疑蒙哥馬利勝之不武。那麼,我們首先來還原這場戰役,看一看蒙哥馬利是不是憑本事取勝的。

(蒙哥馬利舊照)

在隆美爾進入戰場之前,北非地區的局勢可以說是十分混亂的。1940年7月,意大利開始從埃塞爾比亞進攻駐紮東非的英國軍隊。次年1月,英軍收復了東非地區,並且還在北非俘虜了13萬意軍。鑑於意大利軍隊在二戰中的表現糟糕透頂,習以為常的盟友德國,便指派了隆美爾前往北非拯救戰局。

1941年2月,隆美爾率領德國非洲軍團正式進入北非支援意大利。自隆美爾入主後,德意聯軍創造了數次以少勝多的神蹟。隆美爾穩住了非洲局勢,他率領德意聯軍,從利比亞一直突入埃及,並駐紮在了阿拉曼地區,直逼開羅。

就在英軍形勢岌岌可危之時,1942年6月,蒙哥馬利空降非洲,接任了英國第8集團軍司令。在詳細地摸清局勢之後,蒙哥馬利一改前任指揮官保守的作風,他堅決地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為什麼蒙哥馬利敢堅決進攻?

因為在他看來,英國軍隊根本就沒有失敗的理由。

首先,英國軍隊無論是作戰人員還是武器裝備,都是全面碾壓德意聯軍。蒙哥馬利接任後,英國有19萬軍隊,而隆美爾只剩下8萬士兵,其中還有一萬人無法作戰。在軍事裝備方面,德意聯軍只剩下幾百輛意大利老式坦克,而英軍卻擁有上千輛先進的美國M-3格蘭特坦克。

其次,德軍正值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關鍵階段,德國軍隊的資源全都投向了蘇聯戰場,隆美爾難以獲得支援。並且哪怕德軍有多餘的資源調給北非軍隊,但在盟軍完全佔據地中海制空權制海權的情況下,德國的補給也根本難以送達。

(隆美爾舊照)

像這樣一場盟軍全面佔優的戰役,蒙哥馬利豈有龜縮防守之理?

因此在隨後的戰役中,蒙哥馬利充分發揮己方的優勢,靈活地指揮軍隊從各個方向進行猛攻,而德軍防線則多線被攻破。最終,隆美爾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硬著頭皮將德國軍隊全部撤走。而意大利軍隊則成為了英軍的階下囚。

憑藉這場戰役,蒙哥馬利成功打破了隆美爾的不敗神話,從而一躍成為了二戰中的頂級戰將。

可以說,儘管阿拉曼戰役是盟軍佔據了巨大優勢,但蒙哥馬利能揚長避短,在短時間內將德意防線完全擊潰,也的確能夠體現出他不俗的指揮水準。

當然了,蒙哥馬利雖然打敗了隆美爾,並不表明蒙哥馬利比隆美爾利害。實際上,蒙哥馬利的水準,也僅僅是“不俗”。相比起隆美爾能在絕境中多次以少勝多,最後全身而退來說,尚且還有一些距離。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由於蒙哥馬利在二戰中的表現始終是中規中矩,他指揮的戰役幾乎都是順風戰役,而他打逆風戰役的水平,實在是無法評定。

(艾森豪威爾舊照)

蒙哥馬利在二戰中先是參與指揮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但彼時他還只是一個軍長,對整個戰役沒有起到太大的影響。

後來西西里島登陸和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的總指揮都是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作為英國集團軍指揮官,均是較好的執行了戰略任務,在同期戰爭中的風頭,遠不如美國將領小喬治巴頓。

並且就當時的戰爭形勢來說,由於德國在蘇聯遭到了嚴重的潰敗,因此他們整個軍隊士氣是處於下風的。面對以美國為首裝備精良的盟軍集團的全力進攻,德國軍隊顯然只能被動挨打。因此實際上西線戰場的戰役對於盟軍來說均算是順風戰役,無法很好地體現出指揮官的指揮水平。

至於蒙哥馬利之所以會有巨大的名氣,實際上是當時的一種政治需要。由於美英與蘇聯始終關係緊張,因此美英兩國務必要推出一些英雄人物,能夠儘量地蓋過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人的光芒。在這樣的情況下,擊敗了隆美爾的蒙哥馬利,自然就成為戰爭英雄的最佳人選了。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蒙哥馬利瞄準了隆美爾非洲軍團的弱點――缺油。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只有5萬人,沒有油料倉庫,希特勒拒絕了隆美爾的要求:搶兩個港口,從德國本土運油。因為整條大西洋航道都被英軍控制著,德國在海面毫無優勢,唯一的優勢是潛艇,而潛艇只能拿來襲擊,不能拿來運輸。而且非洲對德國來講並不重要,德國在非洲沒有利益,純粹是為了幫意大利。隆美爾全靠大範圍機動神出鬼沒,令蒙哥馬利的前任束手無策。蒙哥馬利上任後就瞄準了隆美爾缺油的弱點,重兵堅守英軍的港口油庫,其它方面堅守不動,“你的油料總有用完的一天”,然後經分析:隆美爾唯一可獲得油料的地方就是埃及,埃及是英軍的非洲司令部所在地,那裡有物資及油料倉庫,而其必經之路就是阿拉曼。蒙哥馬利在阿拉曼重兵防守,隆美爾的坦克集群打到油料耗盡仍然衝不過去,只好把坦克都扔了步行返回歐洲。綜上,隆美爾“缺油”是其天生弱點,碰上個昏庸的對手還能贏,但蒙哥馬利並不笨,而且在非洲有27萬英軍,隆美爾輸是必然的,能全身而退不錯了。回德國後隆美爾立即升為元帥,希特勒任命他為法國海岸線總指揮,經營“大西洋壁壘”,那是後話了。


照影吹笙


隆美爾是德國在二戰期間的三大名將之一,在非洲戰場打的聯軍節節敗退,所以有著沙漠之狐的稱號。

北非戰場在二戰期間並不是希特勒的重要戰場之一,戰爭初期的規劃,是有意大利攻佔非洲,但是由於意大利的實力實在是太菜了,在非洲被打的節節敗退。希特勒於1941年2月,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前往北非援救一敗塗地的意大利軍隊。

隆美爾接手非洲戰場的時候,當時意大利已經潰不成軍,英軍連戰連捷,隆美爾首先就率領德軍攻佔了恩努菲利亞。但是這一舉措並沒有讓英國重視起來,如是隆美爾又利用英軍調防、輕敵的有利時機,採取大膽行動,率領為數不多的軍隊,向前挺進了450英里,給英軍以意外的打擊。

九天之後,隆美爾發揮連續作戰的精神,又指揮部隊攻佔了艾阿格海拉地區的要塞、水源和機場,佔領了馬薩布萊加,把英軍逼到阿吉達比亞地區並攻佔了阿吉達比亞。而後又攻陷了梅希裡,使整個巴爾賽高原落入軸心國軍隊之手。

隆美爾的進攻使英軍損失慘重,曾指揮英軍打敗意軍的奧康諾將軍也成了德軍的俘虜。1942年1月,隆美爾升任非洲裝甲集團軍司令,而後他奪回了昔蘭尼加,而北非沙漠中的英國第8集團軍,被“沙漠之狐”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擊敗,退守埃及境內的阿拉曼地區。隆美爾在北非的好運也結束了,因為抓捕狐狸的獵人來了。

1942年8月4日,丘吉爾任命蒙哥馬利將軍為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的到來改變了一切。蒙哥馬利精心積聚力量,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阿拉曼地區率部與德、意軍隊激戰,挫敗德國"沙漠之狐"隆美爾,從而擊碎了納粹不可打敗的神話,而且由此聲譽大振,被人們稱之為捕捉“沙漠之狐”的獵手。

為何蒙哥馬利能打贏隆美爾呢,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蒙哥馬利的穩紮穩打,發揮了英軍兵力優勢。之前北非戰場上英國軍隊的力量也是一直處於優勢,但是由於前期打意大利太順了,所以產生輕敵,後期又連續被隆美爾抓住破綻給打敗,產生了畏懼心理,沒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兵力優勢。而蒙哥馬利背後有丘吉爾的支持,在戰場上沒有給隆美爾機會,所以在進行大決戰的時候,優勢兵力得以發揮。

相反隆美爾的軍隊力量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補充,連續作戰使他的坦克損失比較多,軍隊實力進一步下降,所以面對優勢兵力更加難以取勝。

第二、情報差距。在蒙哥馬利到任之前,英國的密碼破譯專家早已經破譯了德國的密碼,所以隆美爾的戰術計劃基本上全面暴露在蒙哥馬利面前,這種情報不對等的戰鬥,蒙哥馬利取勝的機會就太大了。

第三、身體因素。當時蒙哥馬利初到北非,鬥志昂揚,而此時的隆美爾卻生病了,並且直接影響他只會作戰,兩位領軍者的身體狀態天差地別,也影響戰爭的走向。

隆美爾和蒙哥馬利都是戰爭中傑出的統帥,但是在長期戰爭中,國力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而德國以一己之力,根本抗衡不了整個歐美,這才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帝國烽火


隆美爾的劣勢

北非戰場前期主要是意大利和英國交戰,無奈意大利太不給力,被英聯邦軍隊打的屁滾尿流。希特勒無奈派出隆美爾統領非洲軍團援助意大利軍隊,隆美爾統帥的德軍加入北非戰場後形勢立馬改觀,一度把英軍打的連連敗退。


但是隆美爾始終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兵源以及後勤補給的問題。對希特勒來說,當時的歐洲才是主戰場,北非作為分戰場的作用遠沒有歐洲來的重要,因此在物資及兵源分配上肯定要向歐洲戰場傾斜。德國本就是個資源並不豐富的國家,有限的資源還要被用到刀刃上,隆美爾自然只能喝點湯。在北非戰場上,隆美爾一直都是以劣勢兵力面對英聯邦超過自己幾倍的兵力,補給上還要面對盟軍在地中海的威脅,時常因補給問題難以擴大戰果,說實話以當時的德軍實力來論,能取得那樣的戰果實屬不易。

蒙哥馬利後勤源源不斷


而相比較之下英聯邦軍隊則很少有這種擔憂,盟軍掌握有地中海的制海權和制空權,英軍又通過《租借法案》獲得美國的大規模援助,加強了在北非的軍事力量,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經變的極為懸殊。阿拉曼戰役前,英軍在北非有20萬人,1000餘輛坦克,908門火炮和750架飛機,不管從人員還是裝備上都幾乎是德意軍的兩倍,而且後勤補給充足,這樣的力量對比,只要蒙哥馬利不是蠢材,勝負根本就沒有懸念。

所以說,隆美爾並非敗給蒙哥馬利,而是失敗在軸心國和同盟國的實力差距。


九州史冊


與其說隆美爾敗於蒙哥馬利,不如說他敗於局勢。那樣的情形,孫臏韓信出馬都不一定能勝。

換句話說,不管是蒙哥馬利還是牛哥馬利,在那個時間出現在那個地點打這一場戰的盟軍將領,都將是“打敗”隆美爾獲得極高讚譽的人。

為什麼?因為打戰打的不是“戰”,是國家的綜合能力!

當時隆美爾率領的德國非洲軍團雖然打了很多勝戰,在一定範圍內掌控著北非的局勢,但從世界大局上看卻如同孤島懸在盟軍包圍中,補給越來越困難,從德國發出的補給船往往在地中海就被盟軍擊沉了。後勤、戰備物資根本達不到標準。

對比雙方實力,你就會發現如果這樣的戰蒙哥馬利都打不贏,那他真可以回家種紅薯了。

1、坦克,德軍加上意大利軍的也才550輛,而且意大利軍的320輛坦克是意大利本國產的,性能很差,而英軍有2000多輛,都是當時比較先進的。

2、戰機,德軍加意軍是350架,英軍是1500多架。

3、國家的支持度。希特勒根本看不起北非,他的目光始終在蘇聯,認為蘇德之戰才是有決定意義的,所以資源都向蘇德戰場傾斜,至於北非,能守最好,不能守也就算了;而英國首相丘吉爾卻把北非視為最主要的戰場,別的戰場可以缺人缺物,北非絕對不能缺!

4、兵力,隆美爾有8萬多士兵,其中還有1萬多因受傷或其他原因不能戰鬥,更無奈的是,還能上場的隊伍中有意大利軍!(他們就是傳說中的豬隊友,專門拖後腿的);而蒙哥馬利有19.2萬士兵,人數差異將近3倍!如同3個吃飽喝足的人拿著好的武器打1個又餓又累武器還差的人,不勝才怪!

其實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隆美爾還是守住了防線,只是當時他生了重病回德國治療,離開前做了全面的防禦措施,結果接替他的施登姆忽然在大戰前意外身死,德軍頓時混亂了,等隆美爾匆匆趕回來時已經來不及了,防線已破。

據說打到後來,因為沒有氣油,隆美爾的卡車和坦克別說打戰了,連動都不能動了,就像一堆廢鐵。隆美爾還說“如果我有燃料,今天逃走的就是蒙哥馬利了!”

所以我認為,打敗隆美爾的不是蒙哥馬利!只能說蒙帥比較好運,恰好在那個時候被派往北非,成就了這麼大的名聲!當然啦,蒙帥的軍事能力還是很強的,只是他比較平穩保守,不用奇兵,不用險兵,沒有太大的藝術性。

不過,哪怕“沙漠之狐”隆美爾真是戰神在世,軍事指揮才能超一流,最終也必然要失敗的!因為世界需要和平!


縹緲峰下一粒沙


其實隆美爾更多的是敗給了其落後的綜合實力,其失敗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即使沒有蒙哥馬利,其也會最終被別的將領擊敗。

北非戰場是德軍實力比較薄弱的一個戰區,德國非洲軍團一直飽受兵員不夠、武器裝備不足、後勤補給困難等難題困擾,雖然在隆美爾率領下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是德軍和英軍之間的戰略力量對比一直沒有發生較大的改變,英軍一直佔有絕對的力量優勢,並且後勤補給十分充分。

當時德軍所能用的坦克長期只有數百輛,甚至一度跌至數十輛的地步,而且補充極為困難,需要從意大利出發冒著盟軍的攻擊運往北非,而英軍就沒有這個麻煩,源源不斷的得到人員、武器裝備、物資等的補充,後來美軍也開始登陸北非參與作戰。

而在統帥問題上,此前同隆美爾交戰的一直是奧欽萊克,並且取得了十字軍行動、奪回託卜魯克等勝利,給德意聯軍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但是其傾向於穩紮穩打,即使丘吉爾不斷催促其向隆美爾進攻,其依然堅持收縮防線,意圖此後在有把握的情況下再戰。

但是丘吉爾顯得很不耐心,於是將北非英軍總指揮官換成了蒙哥馬利,但是蒙哥馬利的很多戰略實際上依然沿襲的是奧欽萊克的做法,並於阿拉曼戰役中功成名就,成了英軍名將,而奧欽萊克則鮮為人知。


戰爭之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阿拉曼戰役是“沙漠之狐”隆美爾的神話破滅之戰,也是蒙哥馬利的封神之戰,這場戰役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從來都是戰無不勝的隆美爾偏偏敗給了蒙哥馬利。

隆美爾為什麼偏偏敗給了蒙哥馬力呢?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人數上的差距

隆美爾統帥的德軍4個師和意軍8個師,總兵力約8萬人,而英軍統帥蒙哥馬利帶領第8集團軍10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為23萬人,約為德軍總人數的三倍。

(2)軍事裝備的差距

軍事裝備上:隆美爾只有550輛坦克,而且大多還是老式坦克,性能很差火炮1200門,飛機只有350架;蒙哥馬利有1200多輛坦克,其中還有500輛美式先進的坦克,火炮2300門,飛機1500架。火力比隆美爾高出了一大截。

(3)補給上的差距

隆美爾的軍事補給線已經被切斷,而蒙哥馬利能通過紅海得到源源不斷的補給。

在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隆美爾的失敗是必然的,而且他與英國對峙期間回國養病,使自己的防禦系統被英軍破壞,加上英國空軍的輪番轟炸,使得隆美爾行動緩慢。在隆美爾敗走非洲後,他很無奈的說:“如果我有足夠的汽油,今天逃走的就是蒙哥馬利。






笑嘻嘻嘻嘻


1941年初,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開始從利比亞敗退。翌年6月,英軍已退至埃及的最後一道防線——亞歷山大以西100公里處的阿拉曼地域。面對英軍在北非的失利,丘吉爾首相任命蒙哥馬利將軍第8集團軍司令。

先說一下雙方的真實的軍事實力對比——德意非洲軍團(司令隆美爾)擁有4個德國師、8個意大利師,其中包括4個裝甲師和2個摩托化師;裝備坦克489輛,火炮1219門,飛機675架。總計約10萬人(其中德軍5萬人)。 英軍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轄3個軍(第10軍、第13軍和第30軍),共11個師又5個獨立旅,其中包括4個裝甲師和2個裝甲旅;裝備坦克1200輛、火炮2311門、飛機750架,總兵力達20萬人。

下面列舉隆美爾敗給蒙哥馬利的原因:

一、作戰狀態:首先,德意聯軍一路打到阿拉曼地區,軍隊早已精疲力竭。而英軍卻在美國的支持下,不斷補充軍事力量。作戰計劃周密,士兵們也是精力充沛,雙方的作戰狀態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二、後勤保障與支援方面:阿拉曼戰役爆發時,德軍正在斯大林格勒與蘇聯士兵作戰,德軍的主要戰場在東線蘇境內。而且幾乎所有戰略資源都傾向了東線的德軍,隆美爾孤立無援。此外,由於盟軍完全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及制海權,德軍補給異常困難,軍隊已然無法支撐太久。

反觀英軍,不僅不用支援蘇聯,不管食物、燃油、還是藥物都是應有盡有,補給十分充足,完全可以放手一搏。

三、在軍事裝備方面,德意聯軍只剩下550輛坦克,並且大部分是意大利老式坦克,與英軍的美國坦克相比,不管是火力,還是性能都相差甚遠。至於空中支援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因缺乏空中掩護,在英軍空軍的襲擊下德軍大部分坦克被擊毀,有生力量只剩下三分之一。

四、雙方將領:隆美爾在認識到被動的情況下,缺乏準確的決斷力,隆美爾的性格缺點還是一目瞭然的。他總是把中間突破的戰術看得高於一切。而蒙哥馬利在此戰役前的聲望,還不能與之相提並論,戰術思想也讓隆美爾不能摸透。

五、情報戰:最重要的是,英軍早已破解德軍密碼,這是一場“單方面透明”的戰爭,畢竟以蒙哥馬利“穩妥”的個性,如果不掌握準確的德軍情報,一定會執行英軍的“防守不反擊”戰術。

六、作戰過程中越級指揮的錯誤:德指揮部向隆美爾發出了“只許戰不許退”的命令。1942年11月,隆美爾早已明白自己毫無勝算,想下達撤退命令,但迫於壓力只得硬著頭皮繼續作戰,結果英軍在南部突破意軍防禦,使德意軍濱海部隊面臨被包圍的威脅。如果當時及時抽身而退,保留戰鬥力,這場戰役還不會以失敗告終。客觀地說,這個失敗的賬應當一大半算在德高層的頭上。


歷史名媛


打敗隆美爾的並不是蒙哥馬利,而是德國元首希特勒。

1942年,英國陸軍以“銳不可當”的氣勢,橫掃了不堪一擊的意大利軍隊,奪回了意大利所佔領的北非地區。 大敗而歸的意大利向德國求援,希特勒立刻派出有著“英國剋星”之稱的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前往北非支援。

1942年10月,英德雙方在位於埃及的阿拉曼鎮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決戰。 實力方面,德國將軍隆美爾統兵7萬,裝備250輛H型坦克、300輛意大利“薄皮”坦克(M11/39)。此外還有幾萬打醬油的意大利人。

英國將軍蒙哥馬利統率英軍第八集團軍23萬,裝備300輛美製謝爾曼中型坦克、200輛美製格蘭特中型坦克,900輛維克斯輕型坦克。 英德雙方兵力懸殊,英軍的裝甲數量和兵力幾乎等同於了德軍的3倍之多。

善於以少勝多的隆美爾將軍,在阿拉曼戰爭中並沒有展現出往日的雄風,雙方經過幾天的糜戰之後,德國軍隊的彈藥和坦克的燃料所剩無幾,而希特勒給予的補給如同杯水車薪,德軍每天所消耗的軍用物資,遠遠大於微薄的後勤補給。

而且,阿拉曼戰爭中的德國軍隊,幾乎沒有空軍支援,隆美爾所率領的德國陸軍,在英國空軍的殘暴轟炸下無所遁形,隆美爾將軍在孤立無援的條件下,苦苦的支撐著。

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隆美爾將軍深深的感覺到,這場戰爭的勝利,距離德國越來越遠……

為什麼希特勒不給予隆美爾將軍足夠的戰爭物資,和相應的空軍支援呢?

因為在東歐,德國與蘇聯正在進行著一場更為激烈的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希特勒幾乎將所有的戰爭物資,和德國空軍全部投入了蘇聯戰爭中。

隆美爾將軍在兵力弱於英軍三倍的情況下,得不到足夠物資供給,也得不到希特勒的空軍支援,無法支持下去的隆美爾將軍在1942年11月向希特勒請求撤退。

希特勒似乎過於高估了德軍的力量,希特勒駁回了隆美爾將軍的撤退請求,並強硬的告訴隆美爾將軍:“不成功,便成仁,別無其他退路”。

無可奈何的隆美爾將軍,只好採用“半犧牲式”的打法,抵抗強勢進攻的英國軍隊。

11月4日,英軍第10、第7、第1裝甲師對德軍防線發起全面進攻,在英國空軍的輪番轟炸,已經裝甲師的猛烈突破下,彈盡糧絕的德軍幾乎全軍覆沒。僥倖逃生的隆美爾將軍,在警衛隊的保護下,倉皇逃生,阿拉曼戰爭宣告結束。

綜上所述,導致隆美爾將軍失敗的原因有四點:①英德雙方兵力懸殊,蒙哥馬利將軍指揮得當。

②德軍沒有足夠的後勤補給,隆美爾將軍無法展開拳腳,盡全力作戰。

③德軍沒有空軍支援。英軍裝備的坦克數量,約是德軍的三倍。在沒有空軍對地打擊的情況下,英軍的坦克裝甲師幾乎無往不利。

④希特勒對德國的實力過分自信,他沉浸在二戰初期,德軍所向披靡的夢幻中無法自拔,以至於輕視了英軍的作戰實力,導致阿拉曼戰爭以失敗告終。

所以,真正打敗隆美爾將軍的人,並非是蒙哥馬利將軍,而是希特勒。

當然,按照此消彼長的規律,隆美爾的失敗是必然的,其面對英軍不停的增兵,面對意大利人的各種拖油瓶、面對希特勒的釜底抽薪,真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不過蒙哥馬利運氣比較好,其執掌第八集團軍的時候,英軍已經完成了升級,近乎兩倍於德意聯軍的規模以及更為強大後勤和空軍支持,讓隆美爾實在難以招架。當然,不是說蒙哥馬利是菜鳥,面對沙漠之狐,即使是一盤兒好棋,那也得高手來下。蒙哥馬利是求穩的人,在各方面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隆美爾這種出奇制勝的機會主義者完全找不到突破口。

我只是想說,隆美爾輸得不冤,他已經是盡力了。


白話歷史君


從整個戰場局勢來看隆美爾不是輸給了蒙哥馬利,而是輸給了德國自己。就像前段時間解答一個關於隆美爾經營大西洋壁壘的問題,從戰爭局勢上德國已經輸了,即便有一千個隆美爾也拯救不了德國失敗的命運。關於北非戰場不得不說一個讓德國頭疼的地方,這就是馬耳他,嚴格意義上講意大利和德國沒有佔領馬耳他就已經預示德國在北非戰場的失敗。現代戰爭拼的是什麼,除去信息情報,拼的就是後勤,馬耳他島一直在英軍手中,這極大的限制破壞了往北非的補給運輸,嚴重製約了隆美爾北非軍團的軍事行動,奈何隆美爾是“千手觀音”,也難解無米之炊的境地。

當然了,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碰到了蒙哥馬利,他充分了解德軍短處,發揮英軍長處,並極大改善鼓舞了英軍士氣。從蒙哥馬利接手北非事務以後,德國人已經預料到盟軍會發動大規模反攻。蒙哥馬利喜歡利用戰鬥的間歇來鞏固自己的作戰成果。除此之外,他收到了許多新的坦克,這意味著盟軍在坦克數量方面有更強的優勢。蒙哥馬利一邊接手武器裝備,一邊整頓部隊,直到自己的軍力是隆美爾的兩倍。

“十字軍”是北非戰場上英國最重要的坦克

德國人在許多地方埋下地雷並加強了防禦工事,隆美爾很好地選擇了他的防守位置,他的側翼被大海和無人區沙漠所保護。隆美爾指揮了第二次阿拉曼戰役的計劃,他的戰略是打一場定局戰,這將把英國及其盟友拖入一場殘酷的消耗戰,削弱他們的戰鬥意志。然後隆美爾帶著他的裝甲部隊發起反擊,繼續佔領亞歷山大。蒙哥馬利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攻破德軍的防線,一旦防線被攻破,德軍將被迫撤離埃及。

經過六個多星期精心組建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它已準備好發動進攻。第8集團軍的指揮官非常相信他在坦克和兵力上的優勢。他的軍隊也得到了皇家空軍的支持,而且在制空權上,盟軍已經開始佔據優勢。蒙哥馬利有20萬人和1000輛坦克,隆美爾約有11.5萬名德國士兵和550輛坦克以及一部分意大利軍隊。這裡要指出一點指出的是,軸心國部隊的武裝和訓練都稍差一點,尤其是意大利軍隊。

意大利的坦克部隊

蒙哥馬利對德軍全線發動了猛烈的炮火攻擊。然後他命令他的師向德軍防線的北面和南面進攻。隆美爾當時沒有參加戰鬥。他已經回到德國接受治療,因為他真的病了。他的部下非常仔細地遵照他的作戰計劃。

盟軍最初的進攻只取得了有限的進展,德軍的防線仍在堅守。蒙哥馬利是一個有條不紊的人,他使用大量的炮兵和步兵攻擊,目的很明確,慢慢削弱德軍防線。很快軸心國各部隊均已開始出現物資和彈藥短缺的情況。戰鬥持續了十天。英軍前進被雷區拖慢,他們因地雷而傷亡慘重,還有許多坦克部隊在沙漠中迷路。

英軍裝甲部隊在88炮陣地面前損失慘重

經過幾天這樣的戰鬥,蒙哥馬利孤注一擲,準備在廣闊的戰線上發起進攻。由英國裝甲部隊支援的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師襲擊了德軍防線上一些戒備較弱的地區,這引起了德國人的恐慌,因為這是出乎意料的,整條防線開始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德國指揮官喬治·斯特魯姆將軍前去視察前線,但死於心臟病。接替他的是他的下屬少將威廉·裡特·馮·托馬斯。他設法使戰線穩定下來,命令裝甲部隊投入戰鬥,但是遭受了許多損失,然而托馬斯仍然繼續下令進行進一步的反擊。

後來隆美爾回到北非,開始指揮戰鬥。他加強了德國和意大利的防禦,但是防線開始崩潰。蒙哥馬利命令他的部隊向更廣闊的前線進攻,在進攻中,德軍指揮官托馬斯陣亡。隆美爾請求希特勒允許他撤退,起初遭到拒絕,但後來又同意了。這有限的拯救了德國和意大利士兵,使他們免於完全被殲滅,因為這使他們能夠有序地撤退。

阿拉曼戰役使盟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軸心國軍隊遭受了災難性的損失,北非軍團再也不會對埃及和盟友構成威脅。記下來蒙哥馬利繼續發動攻勢,不久就佔領了利比亞的大部分地區。1943年初,美國人在北非登陸,德國人和意大利被迫撤退到突尼斯。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德軍戰敗,這也意味著盟軍開始士氣大增。正如丘吉爾所說:“在阿拉曼之前,我們從未取得過勝利。在阿拉曼之後,我們從未失敗過。”蒙哥馬利在他的回憶錄中指出,這場勝利對戰爭中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即士氣,產生了直接而明顯的影響。在阿拉曼戰役之後,英國人認為他們可以隨時隨地打敗德國人。

再看看軸心國方面,除了補給問題,德軍在阿拉曼失敗的另原因之一是隆美爾野心過大。他是一位傑出的將軍和領袖,這為他贏得了“沙漠狐”的稱號。然而,他也很魯莽,隆美爾入侵埃及和征服埃及的計劃從一開始就有缺陷。主要問題就在這,整個軍事歷史都說明了,要必勝徹底的取得成功,攻擊的一方最少也要達到三比一的優勢。隆美爾沒有任何這樣的優勢,更別提還有許多後顧之憂。

德國裝甲部隊經常也經常被英軍設置的反坦克陣地重創

之前在託布魯克的勝利意味著他相信他的非洲軍團可以取得最終勝利,客觀方面還有希特勒的問題,他下令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準隆美爾投降,所以只能背水一戰。隆美爾在第一次阿拉曼戰役中被阻擊後本應考慮撤退,但他會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在一些決斷上思想受到限制。隆美爾決定建立防線是個好主意,但他更應該考慮在利比亞境內建立防線。好在隆美爾對阿拉曼戰役的實際處理非常出色,他從戰鬥中巧妙地撤退,拯救了德國和意大利軍隊。然而,他在入侵埃及期間的最初目標過於雄心勃勃,這與他的所有的戰爭資源極度不匹配,最終導致了非洲軍團的徹底失敗。

我是戰武奇兵,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