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齡童體”爆紅:全民造梗的網絡狂歡

文 | 範娜娜

隨著網民的“洛陽鏟”扒出越來越多六小齡童黑歷史,六學之龐雜體系也終於被建構起來,實現一統。

“知道”告訴你,“六小齡童體”是如何爆紅的。

“六小齡童體”爆紅:全民造梗的網絡狂歡

電視劇《西遊記》海報

最近一段時間頻頻“招黑”的六小齡童終於坐不住了,昨日他回應“黑料”傳聞,聲稱:未經核實的以訛傳訛,最終會變成謠言。

這件事源於B站和微博上颳起的一股“六學”之風,在2018年末最後一大瓜落地之際,“六小齡童體”橫出江湖,引發模仿狂潮,更是催生了“六學”走紅。

這年頭,如果你還不懂六學?那是要向全國人民謝罪的。

從齊天大聖到六學宗師


六學,顧名思義就是“六小齡童學”,凡是章金萊老師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寫過的字,出過的書,都在研究範圍之內。隨著網民的“洛陽鏟”扒出越來越多六小齡童黑歷史,六學之龐雜體系也終於被建構起來,實現一統。


“六小齡童體”爆紅:全民造梗的網絡狂歡

(網絡截圖)

從許知遠被全網黑到六小齡童被全網嘲,拉人下神壇總是一件很爽的事。曾經可以親手將其捧上神壇虔誠信奉,現在也可以打碎神話對其鞭撻,愛的時候可以叫小甜甜,粉轉黑後,就只喊牛夫人。

然而這就是我們所處的時代,譭譽參半,喜歡與討厭總是一線之間。

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變成了虛偽自私的利己主義者,身份的調換背後是人設的崩塌與網友對其態度的翻轉。雖然說在娛樂圈人設崩塌已經不足為奇,但對一個沒吸毒、沒出軌,業務水平還過關的老演員集體炮轟,還是值得我們去探究一下的。

當年zqsg追《西遊記》的毛頭小子,現在都已經是手捧保溫杯的中年油膩男。而曾經對《西遊記》胡亂改編喊打喊殺的六小齡童,晚年竟瘋狂代言此類遊戲,果然沒有一個人能夠逃脫王境澤的真香定律,六老師也不例外。

深究起來,六老師的人設崩塌不是沒有跡象可循。

2008年就有網友質疑六小齡童,2016年的時候“六學導師”的@NE惡靈就開始蒐集六小齡童的各種黑料,靠關係進入西遊劇組,揹著86版《西遊記》導演走穴,這些都被挖了出來,成為網友的嘲諷點。

《86版西遊記》的導演楊潔去世,章老師卻在視頻裡宣傳自己的電影,這場“靈堂賣片”是其口碑崩塌的催化劑,12月有網友爆料吳承恩故居掛滿六小齡童的畫像則讓六老師的口碑急轉直下,“六學”也由原來一小撮人的自娛自樂變為了全民參與的狂歡盛宴。

從猴年一邊倒的捧到今天一邊倒的黑,眼見著他萬人追捧,眼見著他萬人捶擊,2016年六老師在高光時刻,一定沒有想到不過就是兩年,滄海卻已變桑田,曾經討伐猴年春晚導演的火最終會反噬到自己身上。

而六小齡童在此前的各類採訪視頻,微博發言都成了惡搞和二次創作的素材,真的應了那句話“你說的每一句話都將成為呈堂證供”。

“六學”不斷被重新解釋解讀,又因為六小齡童自身具有的高知名度和流量,而引發更多人的關注,自成一家。六學家們更是化悲憤為創造力,讓“六學”成功出圈,造就一大網絡文化奇觀。

“六小齡童體”爆紅:全民造梗的網絡狂歡

電視劇《西遊記》海報

全民造梗,六學出圈


2018年微博網友有了突破性的發現: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現在可以將這個結論擴充為復讀機的本質是六小齡童,現代孔乙己的稱號送給六老師。

每逢講座必定模仿孫悟空走路、每提改編問題必定吐槽孫悟空談戀愛、每條微博都能夠順利延展到自我營銷,從黑髮到白髮,六老師在不斷地自我重複中逼瘋網友,讓“六學”研究的網絡梗也給大家提供了快樂源泉。

論起“玩梗”,沒有人比得上現在的網友。在如今狂歡成為日常的網絡生活中,解構的幽靈無處不在,“群體感染”的機制讓“六學”這一模因實現裂變式傳播,衝破圈層,走進大眾的話題榜。

模因論認為任何可以被模仿、複製和傳播的觀念、語言、文化都是屬於模因。弗朗西斯·海拉恩提出,“模因從被新的宿主選擇並隨後被傳遞,要經過同化、記憶、表達和傳輸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週而復始,形成一個完整的複製圈。”

不管是出於插科打渾也好,諷刺戲謔也罷,網友不自覺或自覺地將六小齡童的語錄“同化”,在《西遊記》作為集體記憶的光環加持之下而對“六學” 有了更深的“記憶”,在帶有空白的“模因框架”中延伸出了“說到……想起……中美合拍電影……文體兩開花……”的固定句式,並伴隨相關表情包將“六學”進行“傳輸”。

這套“模因框架”切實驗證了“萬物皆可六學”,無論你本意說啥,生搬硬套、起承轉合也能給你扯回來,這屆網友的語文老師大概會傷心欲絕,以前寫作文時這些孩子怎麼就不能不跑題,這樣好好的圓回來呢?

“六學”這套話語體系指向的是六小齡童對西遊話語權的壟斷,過度地自我營銷與刻意標榜。正是這種壟斷和復讀消磨掉了網友此前累積的好感與情懷。於是乎,黑六小齡童已成一種政治正確,我們彷彿陷入了一種唯恐落後的情緒與盲目從眾的習慣裡,用惡搞達成一場反抗,為戲謔塗上娛樂的色彩,而狂歡過後只剩一地雞毛。

不過對於這種狂歡大家也都見怪不怪了,網絡流行文化體系下的梗和模因總是如同一茬茬韭菜,割不完還會迅速冒出,“六學”之後,下一個網絡熱梗已經在出爐的路上。

“六學”的出圈也與社交貨幣密不可分。社交貨幣是一種通用物品,它可以理解為社會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在獲取認同感與聯繫感之前對於自身知識儲備的消耗,其實就是所謂的“談資”。“六學”就是一種“談資”,網民通過傳播“六小齡童梗”,形成“確認過眼神,大家都是六學家”的認同感,而這種群體共鳴,是通過消耗社交貨幣獲得的。

那時的追捧並不一定就是真的多喜歡,現在的反諷也不一定就是多深惡痛絕。只不過是網民面對生活壓力時找到的解壓閥與情緒宣洩口。它以一種戲謔和調侃的口吻使人脫離庸俗的日常,進入網絡賽博空間,戴著面具起舞,複製“六學”語錄刷一下存在感,消耗社交貨幣獲得認同感,有樂子可圖何不摻和一下?

“六小齡童體”爆紅:全民造梗的網絡狂歡

(網絡截圖)

所以六老師也不必如臨大敵,公開回應讓大家適可而止可能會更加招黑。在這裡也給六老師支個招,如果想要重回事業巔峰,或許可以考慮上《吐槽大會》,畢竟好多明星在此成功洗白,實在不行,那就跨界廣告營銷圈,絕對也是妥妥的文案大神。

說到大神,我就想到了《西遊記》裡的各路神仙。明年年初,中美合拍的西遊記即將正式開機,六老師可以一臉誠懇地說:“我繼續扮演美猴王孫悟空,我會用美猴王藝術形象努力創造一個正能量的形象,文體兩開花,弘揚中華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