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匪夷所思,令人反感的心理

许多人在心理上唯恐天下不乱,一有风吹草动就兴奋躁狂,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 猎奇心理

有人喜欢那些虚无飘渺、言过其实的消息,像一个不辨真假的“收藏家”那样,对什么样的话题都感兴趣,来者不拒,视为珍宝。他们嗜奇为癖,闻奇而喜,以至于发展到执迷不悟的程度。

人际交往中匪夷所思,令人反感的心理

他们特别喜欢耸人听闻的消息。

什么某某电影明星神秘之死;

某某名人结了儿次婚;

飞机失事摔死多少人;

火车爆炸停运多长时间;

又有几个犯人持枪在逃,现在流窜在何地;

哪儿的银行被抢而罪犯没留点痕迹;

某某大城市流行传染病,有多少人濒于死亡,传染病目前已经传到哪儿了,几天之内将在本市流行等等。

这类人中的小人还喜欢各种桃色新闻,特别是关于身边的人出现的桃色新闻。

(2)求证心理

这种人对人对事总是疑神疑鬼、犹豫不定,并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实证。

一旦听到与此有关的传言就以假为真。一些人喜欢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小道传闻,并希望证实它。

有一位女士,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低声嘀咕。声音不大不小,不高不低,正好是她能听见又隐隐约约听不清的程度。她觉这些人神情莫测,因此特别注意聆听:“ 她男人······和······逛公园....又觉得说话人似乎在看着她,以为在说自己男人,联想到自己男人平时的举动,回家后,寻衅吵架。

第二天又暗中盯梢。

人际交往中匪夷所思,令人反感的心理

直到最后,夫妻反目,居然分道扬镳。

此时,这一些人们的猜测就被证实了。

其实,这是可怕的心理作用暗暗作祟的结果。

(3)趋同心理

不少人喜欢随大流,不是害怕担风险,就是不愿表现自己的特殊个性,以免“出头的椽子先烂”。

由此而形成种惰性:大多数人相信的,我也应当相信。我应当和别人一样。干嘛众人皆醉我独醒?索性酩酊大醉。

心理学中又称“从众(confirmity)”心理,“遵从性”。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自己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人际交往中匪夷所思,令人反感的心理

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人们觉得,多数人正确的机遇多。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首先,从心理上排除对小道消息的过分关注。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闻报争的真实性、时效性越来越体现出其优势,不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只要与人民大众有密切关系的,官方都会及时发布。假如过分地关注小道消息,容易使自己上当受骗,杞人忧天。

其次,要有自己的判断。一事当前,先用脑子想一想,消息的可信性有多高,可能性有多大,而不要看传和信的人有多少。人们对朋友、师长、名人、伟人的话,对书上、报上凡是印成铅字的消息,通常是不怀疑的。这是因为朋友是我们亲近的人,师长是曾经教导过我们的,是我们的长辈,是经验的化身,而名人伟人,又是我们所崇拜的,对他们的话当然不能怀疑,从内心上说也不愿怀疑,因而盲目崇拜和信任。但是别忘了,不论是朋友、师长、名人还是伟人,他们也是人,也会有判断上的失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