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特聰明,為何解決不了王朝的財政危機

《大明王朝1566》從以開始就以大明朝的財政危機為出發線索,為什麼財政危機成為大明王朝難以擺脫的陰影?朱元璋建國的時候,包括朱棣之後的短暫中興似乎都包含財政危機的影子。黃仁宇在著作《萬曆十五年》裡也提到了財政危機。其實不消說,財政危機其實始終貫穿整個大明王朝,嘉靖帝是個很聰明的皇帝,在解決財政危機上也沒想出個好辦法,到底根子在哪兒呢?

《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特聰明,為何解決不了王朝的財政危機

嘉靖帝特聰明,為何解決不了王朝的財政危機


青燈問史帶你一起探討。

1.軍兵制度。朱元璋建國的時候,部隊由軍和兵組成,軍是拿固定工資的,兵則是臨時招募的,軍兵的開支由屯田支出,所以,實際列入財政預算的並不多,就算朱元璋時期部隊總量達到百萬之巨,但是因為屯田制的存在,部隊的開支還算能夠應付。要說,當時的老百姓日子還算很好過的,史載朱元璋時期老百姓的稅率為四十稅一,那就夠低了,國家財政因為沒有負擔多少部隊的開支,所以財政狀況也還蠻好。但是隨著屯田制的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愈演愈烈,部隊軍兵的開支開始捉襟見肘,部隊沒有錢,就沒有辦法練兵打仗,到嘉靖時期,南北抗倭擊奴組織的部隊費用甚至要將領自籌,比如戚繼光抗倭組建的部隊,需要戚繼光本人去籌措軍費,這對於戍邊抗擊侵略是很不利的。但是軍的開支卻是固定的,而且只增不減,屯田制瓦解後這筆開支比如要加到國家財政上去,於是只好加稅來解決。後來,因為兵也越來越多,財政根本就沒法負擔了。軍和兵的問題到明朝滅亡都沒有很好的解決,直接拖垮了明朝的軍隊建設。

2.土地兼併。屯田制度的瓦解也是土地兼併造成的,大地主們對土地的渴求猶如蚊子叮者血液一樣。《大明王朝1566》裡面嚴世蕃竟然膽敢下令毀堤淹田,就很好的說明了土地兼併的嚴重性。讓大水淹沒了老百姓的土地,老百姓沒有糧食了,只好以土地作為抵押,向大地主們高利借貸糧食或錢物,一旦還不起賬,土地就歸大地主了,老百姓成了失地農民,生活無著落,最後演繹成“流寇”,成為農民起義的基礎。

《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特聰明,為何解決不了王朝的財政危機

嘉靖帝特聰明,為何解決不了王朝的財政危機


3.藩王制度。朱元璋想的很好,再生的時候來一個藩王戍邊的政策,給各個兒子都安排好了生活,擁有大片的土地和軍衛,而要支撐這些人的開支,所有的錢財都從老百姓身上來,這些藩王的子子孫孫都享受其成,藩王的子孫數量越來越龐大,《大明王朝1566》裡面,海瑞算過一筆賬,浙江兩個富饒的縣供應皇族的開支都不足,何況那些窮鄉僻壤之地。按照朱元璋《明皇祖訓》的規定,後來的藩王子孫必將拖垮明朝的財政。

4.廠衛體制。為加強對官民的監督和管理,朱元璋首建錦衣衛,錦衣衛的存在主要是朱元璋為了掌控百官,後來,為了給朱標和朱允炆鋪路,殺掉了諸多文臣武將,錦衣衛可以說功不可沒,朱元璋晚年感覺到來自於外界的威脅已經解除,於是解散了錦衣衛,沒想到朱棣奪了侄兒的江山之後,不僅恢復了錦衣衛,還另設東廠,以加強監視。後,還設西廠,除了皇帝本人,對百官層層監視,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實現,到明朝後期,太監專管的廠衛這條線入不敷出,只好通過開礦稅等來維持,太監飛揚跋扈,殺雞取卵,搞得大明朝烏煙瘴氣,錢財大都被有權勢的太監和大地主頭子分了,朝廷收入十分有限。

5.稅收體制。朱元璋建國的時候,重農輕商,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當時的稅負是四十比一,稅收是相當低的,對於促進農業生產是大有裨益的。南倭北奴一直是明朝的心腹大患,一直貫徹這明朝始終,期初有屯田制可以解決,後期屯田制瓦解,軍費緊張,軍兵逃逸現象十分嚴重,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明朝開始苛捐雜稅,加之土地兼併,大地主們又不納稅,所有的稅負一下子全部轉嫁到老百姓身上,張居正改革後雖然有一定的緩解,但是張居正一死,新政跟著瓦解,明朝財政雪上加霜,稅收體制不明朗一直成為明朝的抵心之肘,難以解決。

《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特聰明,為何解決不了王朝的財政危機

嘉靖帝特聰明,為何解決不了王朝的財政危機


6.地主專政。這是最根本的因素,朱元璋出身草根,但是走到最後,自己也背叛了農民階級,以歷史的觀點來看,他雖然建立了明朝,但是改變不了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專政的根本,他讓自己及自己的子孫最終也成為了地主階級。只要是地主階級存在並專政,這樣的財政危機就不會解除,唯有瓦解地主階級專政,才可能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所以,嘉靖帝是不會革自己的命的,就算是毀堤淹田,就算是嚴嵩亂政,就算是餓殍滿地,他都不會革了自己。令人十分震怒的是,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為了籌集200萬輛軍費都難上加難,李自成佔領北京的時候,卻從王公貴族家搜刮出8千萬輛金銀財寶。而皇帝內廷(大內),金銀滿地,無處堆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