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的墓蘊涵著生與死的味道,小墓穴大恐怖你曉得嗎?!

人活著,是有理想的,就是要過上好日子。

人死了,也是有理想的,就是仍然過著世上的好日子。

下八里遼墓的墓主人們——那些漢族官吏和地主以及契丹貴族們,就是帶著這種理想,被埋入到四五米深的地下墓穴裡去了。

墓室是仿照生前居住的宅院建造的,只是少了些現實的規模,多了些浪漫的臆想。

遼代的墓蘊涵著生與死的味道,小墓穴大恐怖你曉得嗎?!

墓道後的天井,就是院落的前庭吧。緊緊關閉的磚砌墓門,被做成了仿木結構的門樓,額、枋、斗拱複雜交錯,上面花朵、流雲色彩豔麗。

順排的兩個墓室,大概象徵著廳堂和內室吧。每一室都有一個甬道,每個甬道處都有一道木門。門由松木或者柏木製成,內外繪滿單枝花卉,門中部對掩處的圓形鐵鋪首座上掛著鐵鎖,像主人出遠門的樣子,門簪上竟然還放著鑰匙。

墓室是上圓下方的穹隆頂,大概是天圓地方的意思吧。在這裡,墓主人的生活空間被濃縮在了居室之內,無論是方形的前室還是圓形、多角形的後室,都從地面向上升起紅色的影作倚柱,和南北壁的兩個圓拱門頂連成了連接墓室頂部的周天,柱頭枋上直達穹頂的紅色弓形綵帶,向上向內同時收縮成天幕的中心。淡藍色的星空下,是濃墨重彩的建築彩繪,斗拱和梁枋組成的屋簷下,是人世間的世俗生活。

遼代的墓蘊涵著生與死的味道,小墓穴大恐怖你曉得嗎?!

這種生活被簡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場景,以壁畫的形式,濃墨重彩地固定在墓室四周的牆壁上。這畫在牆上的活色生香的日子,讓這些紅塵之外的地方,充滿了人世間的暖意。

花是無處不在的。穹廬正中的蓮花,拱璧上的牡丹、牽牛花、月季花,券門上的如意雲頭形流雲,四壁上的花缸和仙鶴水草……營造出優雅吉祥的環境,渲染著生活不可或缺的意境和情調。

至於門裡的情形,就是各自過的日子了。

前室大概是飲茶與伎樂的地方,所以牆壁上畫的多是備茶圖和散樂圖。

吃茶的風尚,我國在3000年前就已經有了,魏晉以後逐漸形成了茶道。宣化本為燕雲十六州之漢地,入遼後依然保持著飲茶風俗。但遼國本地是不產茶的,畫中人飲引之茶大部分是通過宋遼邊境榷場的茶馬交易而來的。他們的飲茶方式與中原很接近,只不過更趨向遊牧民族的飲食習俗而已。

遼代的墓蘊涵著生與死的味道,小墓穴大恐怖你曉得嗎?!

遼墓壁畫中共有8幅茶道圖,反映了飲茶的不同場面,既有煮、點、飲的局部特寫,也有碾、煮、點的一系列過程。

張匡正墓的備茶圖是一幅描繪茶事程序的壁畫。五個不同裝束、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人物組成了一幅相互獨立又不可分割的畫面。漢人裝束的碾茶幼童,契丹裝束的吹火男童,躬身欲取執壺的契丹男子,雙手託托盤的華麗婦人,為主人送茶的簪花侍女,以及茶爐茶碾後盛放食品的函盒,桌上鋸茶餅用的曲柄鋸子、撥碳火的弓形火鉗、取茶沫的棕刷、戲逗玩耍的花斑狗等,構成了一幅生動可愛的備茶景象。

張恭誘墓的煮湯圖是一幅為點茶做準備工作的壁畫。一張紅色長方形高桌上放白色盞碗、盞蓋、托子、花口盤和四層的波羅子,桌前置一三足火盆,盆中有燃燒的火炭和一個長流瓜稜執壺。一兒童雙手執扇,用力扇火,桌後二人,右邊那人左手拿白色平底大盤,盤上有兩隻白色茶杯,右手正翹指低語,左邊那人側耳恭聽,二人好像在等待執壺中的水燒到一定程度,描繪的是二人閒談煮湯的情景。

張世卿墓的點茶圖是一幅正精心點茶的壁畫。桌後左右各一人,左邊人左手端盞碗,右手捏一細匙攪動盞內之物;右邊人左手撐住桌面,右手拿執壺正欲向盞中傾倒,二人點茶場面極為生動。

張世古墓的將進茶圖是一幅點好茶後準備向飲茶者進獻的壁畫。壁畫中間一女人手捧茶托和茶盞,似準備奉茶至主人,一手持團扇婦人正叮囑她別燙著。桌上有大碗、茶碗和茶托,桌前爐火正旺,畫面細膩傳神。

另有兩幅茶作坊圖,則頗具情趣。一幅繪於6號墓的前室東壁,人物動作和神態極為生動:碾茶女童用力推動碾輪,面露不滿情緒;煮湯者吃力地跪在地上,目視火勢,用力扇動;抱執壺者正與桌邊婦人搭話,那婦人回頭傾聽;畫面最後的男童在等待湯水燒開的過程中託著下巴閉目養神,似已進入夢鄉。

另一幅繪於7號墓的前室東壁,是一幅茶坊童嬉圖:茶坊童子們工作時垂涎吊籃中的鮮桃,於是其中三人搭高偷取,這時被茶坊主事的婦人發現,正點指責備他們,其他童子嚇得躲在桌子和方盒後,側目遠觀,隱隱竊樂,似在幸災樂禍。

幾乎每一座遼墓都有備茶圖,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茶在時人生活中的重要以及茶帶給他們的生活樂趣。

喝茶,是要有歌舞娛樂相伴的。遼墓壁畫裡共有6幅散樂圖,其中既有吹奏器樂者,又有舞蹈者。

張匡正墓中的散樂圖由八人組成,八人各執一事,一彈曲頸琵琶,一吹笙,一吹橫笛,一吹 ,一擊拍板,一擂大鼓,一舞者兼擊腰鼓,一女童舞蹈。八人中以前排兩舞者為中心,構成了一幅完美的載歌載舞圖。

遼代的墓蘊涵著生與死的味道,小墓穴大恐怖你曉得嗎?!

張世卿墓中的散樂圖由12人組成,12人都頭戴鋪頭(錯),腳登高筒鞋,身穿不同顏色的圓領長袍,每人手中拿一種不同的樂器,還有一舞者在翩翩起舞,場面甚是宏大。

韓師訓墓中還有一幅宴樂圖。一婦人雙手捧一白色茶杯坐於圓墩上,身前是一張紅色長方形條桌,桌上擺著盛有食物的花口盤和淺腹盤。桌前二人,一人彈琵琶,一人隨著琴聲的抑揚頓挫作踢踏舞蹈狀,旁邊一人看到妙處,不禁拍手稱快。這樣一幅描寫當時民間藝人的散樂圖,很是少見。

除了飲茶、散樂,出行圖也往往出現在前室的牆壁上。遼墓中的出行圖有4幅,分單車、馬拉車、駝拉車等不同的出行情況。

契丹族墓中的出行圖繪一馬五人。馬為白馬,頭小但身體健碩,馬的前後站立五人,分別是馭者、持傘人、持帽人、持衣人和頂盤人,反映了墓主人準備出行時的隆重場面。

韓師訓墓中的出行圖,不僅有坐騎和牽馬人,還有高蓬的大駝車、御者和車後侍者。這種車體高大、構造講究、裝飾華麗、可以遠行的帶輪蓬車,大概是貴族女子出行時用的,車後的中年男侍,似在為主人送行。

後室象徵著內廷,所以遼墓後室中的壁畫所描繪的多是墓主人生活起居之事。於是大量的僕役出現了。

僕役似乎是遼墓壁畫的主角,他們做著能做的一切在服侍他們的主人,儘管他們的主人並沒有出現在任何一幅壁畫裡。

侍女們的形狀是千姿百態的,有婦人啟門、進門圖,不管是從外面啟門而入,還是從裡面啟門欲出,婦人的形態都是步履匆匆的;有婦人挑燈圖,挑燈的婦人都是頭梳高髻,身穿拽地長裙,風姿綽約的;有啟箱侍女圖,女子們顧盼相語著,啟開面前的箱子;有獻茶侍女圖,侍女手扶瓷盞的中指和無名指翹起,像是怕被燙著;有持巾持鏡侍女圖,侍女一持巾,一持鏡,正徐步走向後室……

侍吏中出現最多的是看門人,專業的說法叫持杖門吏。他們抱著雙手立在門側,有雙手持杖的,有把手踹到袖筒裡的;有全副武裝的,有大腿赤裸的;有身穿官帽的,有女扮男裝的……基本是兩兩相對,只在很小的細微處略有差異,比如衣服的顏色、鬍子的形狀、面部的神態等,他們大概最能體現墓主人的生活背景吧。此外還有備經的侍吏,溫酒的侍吏,進茶的侍吏,持缽抱箱的侍吏,持巾持扇的侍吏,持盂持拂塵的侍吏等。

由於墓主人大多崇佛,所以壁畫裡還有許多備經圖。多是在內室的欞窗下,放一張桌子,桌上散放著經書、卷軸乃至經袋。文房四寶圖也是必不可少的,往往畫在經案對面的牆壁上與之相對,桌上放硯臺和毛筆,桌下還會放一炭火盆,盆內炭火正旺。

還有一些壁畫是畫在墓門半圓型堵頭上的。有兒童跳繩圖,圖中兩個契丹幼童,將繩子蕩成一個S型,中間赤膊的兒童,雙拳舉起,兩足相併,正輕快地越過蕩繩;有五鬼圖,圖中五個近似骷髏的藍灰色鬼形軀體組成一幅描寫冥府捉鬼的鬼域圖;有對弈圖,三個對弈老者旁有三個侍者小童,似乎在等待著主人的吩咐……

墓室無語,只有壁畫在訴說著。壁畫裡沒有墓主人,墓主人卻無處不在。他躲在這些壁畫的後面,享受著他曾經的平凡卻奢華的生活。。

遼代的墓蘊涵著生與死的味道,小墓穴大恐怖你曉得嗎?!

那是他多麼迷戀的葡萄酒般甘美醇香的世俗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