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未來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的?人類的未來或者說人工智能的未來?未來距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我們都曾在電影中見到過未來景象,比如《銀翼殺手2049》科幻現代的賽博朋克世界,但這些場景未必不會出現,《鋼鐵俠》中使用的私人秘書J.A.R.V.I.S.更像是Siri的未來目標;《環太平洋》中登場的巨型擬人機器人已經被日本一家公司研製成功。未來究竟會是人機結合的理想社會,還是反烏托邦式的鋪陳?在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中,關於這一命題的諸多解答已然呈現。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成都·蓬皮杜雙年展主展場東郊記憶;圖片來源:成都傳媒文化投資有限公司

展覽以菲律賓藝術家阿爾弗雷德·阿奎禮讚與同為藝術家的伊莎貝爾·阿奎禮讚的作品作為開端,引領觀眾步入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他們在創作《居所:他鄉計劃》之前,在成都駐留了很長一段時間,與成都本地的市民一同用紙盒構建了他們眼中的全球都市。城市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由人的聚集構建了都市,但另一方面,城市也是我們的庇護所。這些巨大的蝶形結構,看上去像是衛星天香,也像是我們仰望的穹頂。藝術家在這裡創造了一個供給集體活動的社交空間。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阿爾弗雷德·阿奎禮讚與伊莎貝爾·阿奎禮讚《居所:他鄉計劃》

在這座巨大的佔據展覽了展覽入口的“城市”的四周,是藝術家崔潔以建築為題,通過多重透視、顏料曾的堆疊和重組等視覺技法,呈現的城市空間面貌在過去短短几十年間經歷的變化。在崔潔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80年代至90年代初常見的茶色反光玻璃,這個曾經我們如此熟悉的元素在嵌入充滿未來感與速度感的現下卻顯得格格不入。站在即將消逝的當下,懷念過去與預設未來,矛盾性的心理在四溢。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崔潔《成物大廈》與《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

成都這座城市總會有一些你繞不開的元素,比如竹子、川劇、甚至是說唱,這些元素也通過委任藝術家的呈現貫穿整個展覽。藝術家鄭波的《格竹》,將一片竹林帶入現場,他希望人類暫時可以離開高耗能生活,專注而耐心地進入竹林,以認領一片竹葉,再通過對竹子的描寫進入一段作為生物圈的一部分的時間。每位進入竹林的參與者的繪畫會留在這片竹林,成為哺育竹林的養分,完成生態鏈的循環。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鄭波《格竹》

藝術家黃漢明用竹子在現場搭建了一艘通往未來的飛船。他結合了個人故事以及成都的變臉和嘻哈,製作了一部頗具娛樂性以及觀賞性的MV作品。故事在強調了成都的內在特點之外,也假想了未來的樣貌。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黃漢明《竹製飛船》

“水”同樣作為滋養城市必不可少的要素,人類的未來伴隨著資源枯竭的同時亦受到威脅。比如圭亞那和丹麥裔法籍藝術家塔比塔·瑞賽爾的作品《潮汐深處》,其探索了傳播系統的科技擴張是怎樣在生態和人為掠取中發展的。這個錄像通過早期電子計算機審美的低清圖片組成片段化敘事,講述當下跨國企業推行的電子殖民和奴隸販賣交易路線的重合。海洋在歷史上是一個殖民剝削的天然平臺,這種特性在今天溝通全世界的海底光纖電纜結構中還在延續。通過揭示對身體和自然的掠取的歷史根源,瑞塞爾最終邀請我們思考全世界用戶不經意地向通訊公司提交數據時,怎樣成為了監控技術的共謀。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塔比塔·瑞賽爾《潮汐深處》

李文光的抽象繪圖看似是一種純粹理性的圖示,然而其中一些也加入了諸如偽數學公式、個人日記,以及夢的詮釋等主體化因素,科學與人的潛意識、秩序與混沌、理智與癲狂在他的紙上相遇並化為令人著迷的視覺表達。作品所用的宣紙以及其圖文並置的結構,也讓人想到了傳統山水畫。畫面中由中性筆一筆一筆畫出的重複幾何圖形不僅來自精密的計算,也來自繁重的勞作。因此,藝術家的身體投入也構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在“科幻小說”和“根號水”兩個系列中,藝術家對環境問題表達出了明顯的擔憂,尤其是人類對地球水資源的濫用。他的《夜雨寄內》也體出了中國古代文化借用水的意象進行的抒情表達。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李文光《根號水》

瓦努裡·卡伊烏作為導演、作家和製片人,試圖重新定義肯尼亞語境中敘事藝術的形式,也試圖尋找描述廣袤非洲大陸的新方式。通過虛構寫作和影像,她試圖生產某種思辨性的敘事,使得歐洲中心主義的陳詞濫調不再支配人們對於非洲大陸的敘事。《Pumzi》是一部科幻片,故事發生在東非某地,時間設定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後35年。片名《Pumzi》在斯瓦西里語中意為“呼吸”。這個詞本就來源於非洲東海岸歷史上使用的混合語。故事的女主角阿夏努力想要使綠色植物重新在地球上煥發生機。這部影片描繪了一個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的反烏托邦未來,在那時,地球生態系統和個體的基本自由變得一樣脆弱不堪。這部電影從1960年代以來的非洲未來主義運動中汲取靈感,並對性別刻板印象進行了批判。非洲未來主義運動常常將非洲大陸文化及非裔離散文化的元素與科幻元素結合。卡伊烏所呈現的非洲大陸,是人類知識和精神信仰的來源。這些知識和精神信仰,使得人類想象技術與生態的新關係得以成為可能。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瓦努裡·卡伊烏《Pumzi》

人類對空間感知的一個內容是對時間綿延的感知。通過對時間綿延性質的感悟,以及感悟時間在感知中的作用而更深刻地理解空間感知。在時間的綿延中記憶將過去的空間知覺與體驗在意識中浮現並得以重新體驗。記憶是現時對過去體驗的再體驗。以這樣的經驗,我們再次觀看汪建偉的作品《一種地質時間的輸入-輸出》,這一作品中使用了材料鎳,這種金屬元素廣泛存在於地殼和地核中,是地球上第五豐富的元素,主要成礦於五億年前。裝置中所有材料最初都來自於產業化的鋼材市場,藝術家對其重新加工,製成類似大型基建工程中的單元化模組,再使之有節奏地重複,遠古時間與工業社會的凝結在這裡形成了觀看的深度。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汪建偉《一種地質時間的輸入-輸出》

“觀石”是中國傳統文人的一項重要的精神生活,一塊石頭可能凝聚了整個宇宙的知識和哲學。石頭激起人的凝神冥想,以微觀濃縮宏觀,以形而下之物投射形而上之境。展場中,觀眾站在三米高的《勺園太湖石》前,二維的畫卷呈現了錯綜複雜、纖毫畢現的立體結構,石頭的肌理如千峰百嶂,每一次目光的移動彷彿都帶我們來到了另一片天地。劉丹自八十年代起創作石頭題材的畫作,以此來研究山水畫的結構問題。石頭在任何古文明中都是信息的承載者,而在中國山水畫中它能起到“幹細胞”的作用。基於對“生成論”的認識,藝術家認為:“石頭這一物質形式在中國文化裡對如何營造精神空間和物質空間的價值觀中,承擔著一種轉換時空的致幻功能。”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劉丹《勺園太湖石》

時間和空間的隧道盡頭等待著我們的會是什麼?也許就如盡頭的字面意義一般,將要走向終結,展覽自此也進入到了一個關於災難、關於毀滅或者說是提示人們不得不要面對的問題。

拉瑞莎·桑索爾與索倫·林德的作品《他們覆蓋了天空,直到它變成黑色》便思考了這一問題,由1500艘宇宙飛船式的雕塑,試圖激發存在於人心底的不安。而這些宇宙飛船也回應了藝術家在本次展覽中的另外一件視頻作品《在未來,他們曾以最上等的瓷器就餐》。兩件作品的並置將考古文物呈現為當下集體在未來重新編寫歷史的機會,也打開了當下政治、考古和科幻小說之間內在關係的潛能。意識到考古學常作為國家身份生產和支持統治的工具而被人為操控,藝術家運用推想小說來抵抗統治者歷史書寫的規則。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拉瑞莎·桑索爾與索倫·林德《他們覆蓋了天空,直到它變成黑色》

藝術家袁廣鳴的作品《能量的風景》中,視角從一篇廢墟開始,慢慢地在不同的場景上空漂浮,像是文明毀滅後的幽魂。濱海度假的和平場面在其中顯得不真實,後方聳立的核電站可能是更加統領性的存在。整部作品充滿了異託邦的氣息。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袁廣鳴《能量的風景》 圖片由作者拍攝

虛擬這一概念自千禧年起,在我們的生活中已變得並不陌生,它也越來越多地滲入參與我們所面臨的各個領域。本次展覽也以一部分的作品來回應了這一現象。

在雲南麗江仕滿鄉駐地期間,葉甫納讀到了威廉·莫里斯的《烏有鄉消息》,這部烏托邦軟科幻小說成為了《炸金花》的起點。作品包含多種媒材和豐富的視覺元素,尤其挪用了常見於農村地區的聲光電、過度裝飾以及民俗圖畫等形式。藝術家對“低科技”產品和“低品位”審美感興趣,她認為這其中承載了鄉村文化裡對理想風景和幸福生活的想象。穿插其中的是藝術家對當地年輕人的採訪,然而她得到的回應態度與那些完美圖像不總是相符。作品從側面考察了人文、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係,並使這三者互文見義,以此來折射出當代鄉村正在面臨的劇烈變化,以及其中居民在適應變化時所顯現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葉甫納《炸金花》

劉窗的作品《比特幣挖礦與少數民族田野錄音》中將諸多看似無關的事物竟都由當今被廣泛熱議的比特幣勾連起來。比特幣以及區塊鏈技術為匿名、去中心化的經濟活動提供了基礎,但是虛擬貨幣的生產和流通並沒有成功逃離物質的和社會政治的世界。劉窗通過調查比特幣礦的運作方式和盈利策略,挖掘出相隔甚遠的歷史片段之間弔詭的聯繫。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當人、思想和技術三者交匯之時

劉窗《比特幣挖礦與少數民族田野錄音》 圖片由作者拍攝

展覽在此步入尾聲,我們又看到了那個巨大的像衛星一般的紙盒雕塑,它伸出的天線,像是在為整個展廳不斷輸電或者發出某些訊息,生生不息地。

除特別標註以外,圖片致謝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