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錯誤解讀“挫折教育”了,當心擊垮孩子的自信心

小濤和陽陽同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小濤平日裡對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新事物嘗試一兩遍失敗後便不會再繼續,經常把“我不行,我做不到”掛在嘴上,比其他小朋友多了幾分自卑和膽怯。

而陽陽雖然表面看起來傲慢自負,但內心卻十分敏感脆弱。有一次班裡的一個小朋友曾透露不喜歡跟陽陽玩,被陽陽聽到後難以接受,當時就哭鬧不止,非要回家找媽媽。第二天陽陽的父母就到學校找老師瞭解情況。

老師通過跟這兩個家庭的交流接觸後瞭解到,小濤從小接受的就是打壓式教育,比如在小濤兩歲多的時候,他的媽媽就特意帶他去公園裡去做爬高練習,小濤當時嚇得哇哇大哭,媽媽也不理睬,仍是一個勁地託著他往上爬,僵持了好久,最後以小濤聲嘶力竭的哭聲告終。

類似於這樣的訓練還有好多次,父母總想盡可能地鍛鍊小濤的膽量,而當結果不理想時,父母就會對小濤橫加指責,導致小濤變得越來越膽小自卑。

別再錯誤解讀“挫折教育”了,當心擊垮孩子的自信心

陽陽在家裡是個得寵的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陽”。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家人盡其所能為他排除萬難,給他創造了一個相對安逸的環境。比如陽陽不喜歡別人大聲說話,家人講話就都是輕聲細語的。在過於舒適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陽陽,經不起別人的一丁點否定。

積極心理學之父Seligman曾提出“習得性無助”的概念。當一個人經歷多次失敗和控制感喪失,並得不到幫助之後,最終就會選擇放棄抗爭,連嘗試的慾望也沒有。這就是為什麼那些選擇獨自對抗重度抑鬱症的患者,最終都會選擇自殺的緣故。

別再錯誤解讀“挫折教育”了,當心擊垮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認知能力遠沒有大人那樣成熟,因為他們的大腦還在生長髮育階段。對挫折的認知能力不足,需要父母進一步引導,幫他們塑造出堅韌的品格,賦予他們內在的力量,從而產生直面困難的勇氣。

不刻意製造,也不盲目避免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凡事過猶不及,“挫折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

既不要如小濤父母那般給孩子刻意製造挫折,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本來就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煩惱,他們有自己要克服的難題。也不要像陽陽的家人一樣為孩子包辦一切,絲毫不讓孩子經受挫折。

人最終都是要適應社會的生存法則。何不在成長階段,為孩子優化內在,強化內核。有朝一日,孩子必能獨自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別再錯誤解讀“挫折教育”了,當心擊垮孩子的自信心

多激發鼓勵,少打壓否定

孩子在遭遇挫折時,要激發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而當孩子遭受失敗尋求幫助時,家長一定要積極響應,在一旁給孩子指導性建議,儘量把解決問題的方法留給孩子去思考,但可以旁敲側擊。

多給孩子一些信心和勇氣,堅定孩子的信念。不用成人的思維去要求孩子,語氣中也不要帶著不屑和不耐煩。比如“這麼簡單你都不會啊。”之類的打壓式語句。

合理制定目標,多關注過程

目標太高,容易給孩子帶來挫敗感,擊垮孩子的自信心。幫助孩子一起制定目標,一定要綜合考慮,從孩子最終能完成的結果出發。

在一次又一次目標的實現後,孩子的自信心與自我價值感就會逐漸提升。父母要多關注過程,對於好的地方給予肯定,對於不足的地方提出建議,督促改進。

培養可持續思維,失敗即開始

在目標失敗後要明確的告訴孩子,失敗是開始,並不是結束。要培養孩子的發展性思維,告訴他只要及時查漏補缺,不斷嘗試,在不久之後,他一定會克服困難,獲得勝利。所以為了將來的成功,現在一定要繼續努力,絕不輕言放棄。

與“習得性無助”概念相反的是“習得性樂觀”概念,即直面困難時,專注,自信,積極,掌控感等正面情緒。“習得性樂觀”是一種可以通過反覆訓練而獲得的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