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湖: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直根”

當人類處在生產能力低下的幼年時期,要維持其個體和群眾的生存、繁行、壯大,就必須寄存於能容易得到食鹽的地區。事實上,運城鹽湖由於處於黃河中下游交匯處,土地肥沃,農業條件極為出色。而且,鹽的生產依靠天日曝曬,極方便撈採,因此,運城鹽湖無疑成為一種關係生死存亡的戰略性資源,所發出的吸引力、凝聚力、號召力都是無與倫比的。從而使我們的祖先長期圍繞她活動也就不足為奇。

鹽湖: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直根”

可以這樣說,正是運城鹽湖最早產生了鹽文化,繼而鹽文化催生了晉商文化、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最終繁衍了中華文化。河東鹽文化正是以此為基點,閃爍出知燦爛的生命和智慧的光芒,確定了她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舜帝作為原始社會即將結束,階級社會即將產生時期的一代聖君。他知道為政之道首要的是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才是實行民主政治,創造出一個仁愛禮儀的社會。這首發自他心靈深處的《南風歌》就體現了他的施政策略,民本精神,發展經濟和道徳教化的思想。

同時也可看出他對鹽湖的經溶認識和國計民生決定作用的真知灼見:“解慍”,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設;“阜財”是搞好物質文明建設。即有了鹽利,才可以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消除人民的煩惱怨恨;解決了溫飽問題,人民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擴大再生產中,社會生產才會有更大進步,進而收取更多的鹽利,讓人民過上更加富足安康的生活。這裡面鹽湖是永恆的,南風是踐諾守信的,因而才造成“解慍阜財”的美好結果。

鹽湖: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直根”

有此灼見,是因為舜帝還認識到德政實施的癥結在於百姓的貧困。在應時的南風吹拂下,不僅食鹽豐收解決了百姓的貧困問題,更是產生了教化睦德、舒體暖心之“薰”的效果。這種“薰風解慍,時風阜財”的和諧一致恰如他彈奏五絃琴一樣,講究個“和”字,而這個“和”字正是他視為治國安民最重要手段之“樂”的關鍵。

地域文化總是展現出獨特的風采。但又必然與整個民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成為其不可分割甚至重要的構成部分。從黃帝、炎帝、蚩尤為爭奪鹽湖的戰爭開始,運城鹽湖的重要性日益凸現。

晉國認識到鹽池是個寶;隋朝都水監姚暹主持修復了北魏時永豐渠;唐朝則突破傳統工藝而開始新工藝;元代建了鹽務專城一一運城,並注重文化建設,又在運城創建鹽務專學“運學”;明代除先後創建河東書院、正學書院、宏運書院外又在鹽湖周圍修築禁牆……因為鹽湖的舉足輕重,鹽湖在數幹年的發展中,才形成了獨了特的文化現象從神話傳說到有史記載的生產演進,經濟發展,工程建設,教育;文化等。

文化是一種強大的凝聚力。這種文化愈是古老,愈是能顯示其生命力的旺盛和強大。從鹽池到鹽文化,從鹽文化到黃河文化,從黃河文化到中華文化就體現了這點。

鹽湖: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直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