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牛地」傳說的真相

道山塔與南門湖

海豐「牛地」傳說的真相

據清同治《海豐縣志·續編·建置》記載,明崇禎二年(1629年)海豐縣令週一敬爰度縣城衙門位置,計劃在縣衙前面鑿湖,將左側龍津河之水由高田處引入南門湖(稱“青龍水”),由右側導向城西流出西溪,並於出水口的道山上建立寶塔(又稱“水口塔”、或“文筆塔”),發動全縣(包括今天的陸豐縣)紳衿士庶,捐買吳姓等民戶土地田塘浚湖,作為縣衙的“明堂積瀦”。但因時處明末,兵荒馬亂、經濟蕭條,吳姓等民戶為奉交鑿湖之地應繳的錢糧,又轉賣池塘田地。鑿湖盛舉,遂告中輟。延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海豐縣令姚德基感慨此項盛舉中輟,重新發動士庶捐資,共捐銀三百兩,作為建塔浚湖之費。又給銀四十兩續回鑿湖之地。至此,南門湖遂得興工挖鑿,道山寶塔也能興建。該寶塔為七層八角樓閣式空心塔。原來每層均用木板平鋪,頂部塔剎裝置一生鐵葫蘆,有一把鐵劍和一把鐵毛筆交叉。後來,塔剎為雷電擊壞。寶塔聳立在謝道山上,周圍蒼松翠綠,山下碧水環抱,為海豐一大美景。

海豐「牛地」傳說的真相

但是,清末以後,有人竟把建塔事因加以歪曲,胡編出與實際相差甚遠的故事。因這故事有神奇趣味,遂越傳越廣。這個故事稱:“海豐是牛地。有個白太爺,建個道山塔,作為栓牛的‘牛樁’,欲把這隻大牛栓死,破‘牛地’。後來白太爺夫人出於好心,挖了南門湖,又建‘青草圩’,供牛飲水吃草,救活了‘牛地’。”這個充滿風水迷信氣味又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貽誤後世匪淺。後人不懂歷史真相,不加分析研究,卻把它當成了真事,以假亂了真。

海豐「牛地」傳說的真相

據史志記載,有一個叫做“白章”的人,曾於清康熙三十四年來海豐任縣令。清乾隆《海豐縣志.邑事》稱:白章任海豐縣令兩年間,適逢海豐受災,百姓饑荒。白章極力補救,親向富戶勸賑救災,共捐得米穀數千石,賑救災民。全縣人民交口稱頌白太爺的政績,在徑口藥王廟之西建“白公祠”,以紀念他。由此可見,白太爺是個好縣令,他不會做出“破壞海豐風水”之類的荒唐事來傷害海豐人民的感情。挖湖建塔的事,實際上是明末時代計劃,到清康熙二十七年完成,期間二任縣令,前是週一敬,後是姚德基。史志的記載,足可證實民間流傳的“白太爺建道山塔破海豐牛地”的故事是胡編的,是完全錯誤的。

海豐「牛地」傳說的真相
海豐「牛地」傳說的真相
海豐「牛地」傳說的真相

為此,我們要為道山塔正名,它是海豐歷史文化名城的“文筆塔”,是海豐古老文明的主要象徵之一。這裡,要呼籲海內外同胞,要像積極參與治理龍津河一樣,踴躍捐資,重修道山塔。讓古塔換新顏,把海豐大地裝扮得更美麗。

海豐「牛地」傳說的真相
海豐「牛地」傳說的真相
海豐「牛地」傳說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