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海豐八音】 (傳統音樂類)

“八音”,也稱南曲,流傳於全縣各地,於清乾隆十三年,從福建傳入我縣,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所謂“八音”,即用海笛、橫笛、響絃、梆胡、六角胡、秦琴、二胡,加上雲鑼、手鈸,增添音樂色彩和節奏感。八音的樂曲有《浪淘沙》、《柳青娘》、《昭君怨》等。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海豐“八音”屬絲絃樂,樂曲俗稱“弦詩”。演奏時由慢至快,層層推進,即從頭板開始,接二板、三板至高潮急剎,有時用點弓、推弓形式,使音樂情緒引人入勝,富有韻味和情趣。

全縣各地普遍都有“八音”班,其中公平的八音班較為原始,他們自娛自樂,世代相傳。

--------------------------------------

【竹馬戲】 (傳統舞蹈類)

竹馬戲原是漢代的一種武舞,八騎為一隊,多少隊不拘,每隊另配八馬軍,手執軍旗,叫做“八軍八騎”。用鼓吹樂伴奏,軍旗招展,人騰馬躍,還配上有節奏的“勇、勇、勇”的呼喝聲,動作劃一,氣勢雄壯。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唐宋以後,竹馬戲逐漸演變為一種節日民俗活動。現在,閩南、粵東、浙南等地都有竹馬戲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的遺存。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海豐的竹馬戲以赤石鎮最具代表性。1984年,赤石鎮曾組隊參加“慶祝建國三十五週年海豐縣群眾藝術調演大會”。此後,竹馬戲逐漸瀕危,近年來已很少在各種文體活動中出現。

---------------------------------------

【海豐木雕】 (傳統美術類)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古代海豐的木雕、木刻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有著較高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海豐木雕藝術始於明而盛於清,全縣各地常見,主要有學宮、祖祠、寺廟的木刻匾額以及民用床楣、寺廟樑架裝飾、神像、神龕等,其人物、花鳥、動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海豐縣博物館至今保存著木雕、木刻文物50多件,清代木刻作品《漁翁》、橄欖核雕《小船》最具代表性,體現了海豐木雕的藝術水平。

---------------------------------------

【打千秋】 (民俗類)

“打千秋”又稱“拂千秋”,是海豐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每逢元宵節期間,高田社、梅隴大門兜村、蜈蚣咀村等地舉行“打千秋”對歌活動、吸引眾多的群眾前來觀看。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千秋架”搭在祠堂、神廟前面,或村裡的空闊地上,形似“蕩千秋”的高架。橫木兩端安裝著座椅,即“千秋椅”,歌手坐在椅上,靠人力推動,隨著一聲“講你(音如“港螺”)呀呵囉”,歌手開始進行對唱、輪唱,橫木像輪子般不停地轉動。歌聲、喝彩聲此起彼落,像春潮般湧動。千秋盛會,其樂融融!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千秋歌有《十二月歌》、《百鳥歌》、《百魚歌》、《戲文歌》等,上世紀80年代初,縣文化館曾多次與高田社聯合舉辦過“打千秋”活動,之後,“打千秋”便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

【梅隴開市日】 (民俗類)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正月二十日,梅隴新圩建圩開市,梅隴民眾為紀念這一特殊日子,把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作為建圩開市紀念日,流傳至今。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農曆正月二十開市日,是梅隴鎮繼春節之後的又一盛大節日。這天,街道搭建五彩牌樓,遍插彩旗,燃放爆竹,同時還常舉行演戲、燈會、猜謎、化妝遊行等活動,挑花籃、竹馬戲、獅班、曲班、戲班、嗩吶班、八音班輪番表演,舊時還有“擎神”習俗,一派喜慶景象。各家各戶擺設酒席,宴請四方親戚朋友。人們相信,哪家來的客人多,就預示這家主人這一年有更好的運氣。

---------------------------------------

【海豐鹹茶】 (民俗類)

海豐鹹茶是我縣歷史久遠的民間飲食習俗,其起源最少可追溯到南宋時期。南宋詩人路德章詩云:“道旁茅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煮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清代時鹹茶在海豐民間非常盛行,常見於海豐婦女在家務空閒時自制或招待鄰里親友之際食用。清海豐縣《同治縣誌》:“婦女又嗜鹹茶,茶少下鹽,置瓦盆中,擂之千百杵,令成膏液,然後沃以沸水,下以油麻……”記載了這種傳統獨特的食法。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清海豐鄉賢黃漢宗詩《竹枝詞》寫道:

海豐風俗尚營茶,

牙砵擂來響幾家。

厚薄人情何處見?

看他多少下油麻。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民間流傳下來的打趣民謠道:

恁鄉咱嬤(即媳婦)肥螺螺(肥胖狀),

沒有出工先食茶,

食起茶來龍車水,

一下落田比腳腿……

詼諧生動、情趣洋溢地描寫了當時鹹茶在民間盛行的情景。鹹茶已成為海豐獨特的茶道。

海豐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如今,海豐婦女仍延續這一古老的習俗。食鹹茶是婦女慣用的敬客禮儀,也是婦女們平時社交聚會消遣的方式。食鹹茶既能滋補養顏,又能融洽鄰里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