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系統論和20世紀科學的前沿,尋找中國文化重建的方法論基礎|新書

站在系统论和20世纪科学的前沿,寻找中国文化重建的方法论基础|新书

站在系统论和20世纪科学的前沿,寻找中国文化重建的方法论基础|新书

“面對科技飛速發展,哲學顯得如此蒼白無力,以至於今天有不少人感慨“哲學已死”。但我始終認為,正在死去的不是哲學,而是千百年來束縛我們對世界的思考的那些不甚準確的哲學觀念,真正的哲學探索應該是用新的思路去考察古老的哲學命題。本著這一信念,這本寫於30年前的《系統的哲學》,它不僅體現著20世紀80年代思想解放的精神,而且力圖把20世紀最重要的方法論遺產轉化為哲學,故也可以視作為21世紀讀者所寫。

當年我之所以把系統論做新的表述,是為了尋找中國文化重建的方法論基礎。我曾在兩條戰線上作戰:一方面是和劉青峰合作,提出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假說;另一方面是科學哲學的研究,力圖勾畫一種系統的哲學,以錘鍊把握社會歷史研究、理解現代性的分析工具。本書可以說是第二方面工作的代表作。”——金觀濤

站在系統論和20世紀科學的前沿

用新的思路去考察古老的哲學命題

嘗試重建理性哲學

站在系统论和20世纪科学的前沿,寻找中国文化重建的方法论基础|新书

《系統的哲學》

金觀濤 著

三輝圖書/鷺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479-5

/內容簡介/

科學和哲學有無內在的共同基礎?當代人又怎樣基於科學的要求和進展來改造哲學?如何回應量子力學對客觀性的挑戰,重建科學認識論的基礎?

《系統的哲學》收錄當代著名思想家金觀濤的“哲學三部曲”——《人的哲學》《發展的哲學》《整體的哲學》,以及回顧學術歷程的長篇序言。金觀濤在本書中對其把握社會歷史研究、理解現代性的分析工具進行了全面總結,吸取了系統論、控制論等20世紀新興方法論科學的重要成果,還結合了社會科學研究中首次運用的一些新概念,建立了一套獨特的組織系統理論。它不僅解決了自身的難題——給組織系統整體性一種科學的表述,還出人意料地解決了辯證理性中“客觀性”和“發展悖論”這兩方面的難題。對於如何運用現代的科學方法論去分析古老的哲學命題,本書是一個重要範例。

/實物/

站在系统论和20世纪科学的前沿,寻找中国文化重建的方法论基础|新书站在系统论和20世纪科学的前沿,寻找中国文化重建的方法论基础|新书
站在系统论和20世纪科学的前沿,寻找中国文化重建的方法论基础|新书站在系统论和20世纪科学的前沿,寻找中国文化重建的方法论基础|新书
站在系统论和20世纪科学的前沿,寻找中国文化重建的方法论基础|新书

/著者簡介/

站在系统论和20世纪科学的前沿,寻找中国文化重建的方法论基础|新书

金觀濤,生於1947年,現任臺灣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名譽研究員。

197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曾在鄭州大學任教;1978年到中國科學院工作,曾任《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編輯部主任,科學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20世紀80年代創辦“走向未來”叢書;1989年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工作,擔任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講座教授;2008年退休後到臺灣政治大學任教。

主要著作有《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與華國凡合著,1983),《系統的哲學》(1988),《歷史的巨鏡》(2015)。與劉青峰合作以下幾本著作:《興盛與危機》(1984),《開放中的變遷》(1993),《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2000),《觀念史研究》(2008),《中國思想史十講》(2015)。

1、《系統的哲學》不僅收錄金觀濤的“哲學三部曲”——《人的哲學》《發展的哲學》《整體的哲學》,以及回顧學術歷程的長篇序言,還新增了近年來撰寫的《關於意識的哲學思考》和最新的2018版序言。

2、三輝天貓店此次上架了金觀濤老師的親筆簽名本。限量100套,適合珍藏。

3、科學和哲學有無內在的共同基礎?當代人又怎樣基於科學的要求和進展來改造哲學?如何回應量子力學對客觀性的挑戰,重建科學認識論的基礎?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4、本書作者金觀濤是當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備受讚譽。在本書中,他對其把握社會歷史研究、理解現代性的分析工具進行了全面總結,並做了進一步的哲學表述,對於想深入理解金觀濤思想的讀者來說,本書是必讀5、本書不僅吸取了系統論、控制論等20世紀新興方法論科學的重要成果,還結合了金觀濤與劉青峰及其他合作者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首次運用的一些新概念,建立了一套獨特的組織系統理論。它不僅解決了自身的難題——給組織系統整體性一種科學的表述,還出人意料地解決了辯證理性中“客觀性”和“發展悖論”這兩方面的難題。對於如何運用現代的科學方法論去分析古老的哲學命題,本書是一個重要範例。

/目錄/

2018年版序言

再版序言

序言20年的追求:我和哲學

我心中的馬克思:對思想解放的渴望

陷入黑格爾體系的泥潭

對“徹底辯證法”的恐懼

由哲學向科學退隱

一個在科學神殿中平凡的科學家

屬於我自己的“控制論”

哲學在召喚

我的三部曲

知識、價值和終極關懷

第一篇 人的哲學——論“客觀性”

引言 哲學家的內心獨白

第一章 理性在困境中……

第一節 影子般的客體

第二節 哲學爭論的實驗判決:關於貝爾不等式的驗證

第三節 存在真是被感知嗎?對一個實驗的描述

第四節 科學理性的金字塔

第二章 建構主義的嘗試

第一節 第18頭駱駝

第二節 無差異編碼和糾錯能力

第三節 神經網絡的封閉性

第四節 內穩態和符號主義

第五節 客觀實在等於本徵態嗎?

第六節 量子力學的黑箱解釋

第七節 魚龍混雜的哲學遺產

第三章 客觀性和公共性

第一節 對經驗可靠性標準的重新考察

第二節 尋找新的奠基石

第三節 同一性疑難和結構穩定性

第四節 人體的結構穩定性:為什麼有清醒的直觀世界?

第五節 結構穩定性的擴張:科學以人為中心

第六節 構造性自然觀和科學解釋的結構

第七節 我們仍在籠中談哲學

第四章 近於上帝的觀察者

第一節 “客觀存在”存在的條件

第二節 什麼是觀察者?

第三節 自然規律與儀器同構定律

第四節 理性的飛躍:從觀察者到思想者

第五節 回到唯物主義:整體演化論

結束語 展望人的哲學

第二篇 發展的哲學——論“矛盾”和“不確定性”

第一章 從“無矛盾原理”的爭論談起

第二章 “矛盾”概念的精確化:悖論對邏輯的破壞

第三章 科學理論糾錯機制和集合論悖論的啟示

第四章 不確定性和系統內部調節功能的破壞

第五章 無限、量子力學和信息論

第六章 數學家和哲學家共同的成果: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第七章 整體演化理論

第三篇 整體的哲學——我們的方法論

引言 理性哲學的理想

第一章 歷史的導言:整體方法的興起

第一節 整體之謎

第二節 內穩態的發現

第三節 從維納到艾什比:調節行為的起源

第四節 目的性、大腦和學習機制

第五節 生命:介於隨機性和因果性之間?

第二章 什麼是組織?

第一節 黑箱和整體中的部分

第二節 組織:功能耦合系統

第三節 結構主義三要素

第三章 穩定性、存在和價值

第一節 組織系統的穩定性

第二節 自耦合分析

第三節 維持生存的功能和結構

第四節 存在的邏輯

第五節 吸引子、組織起源和價值

第六節 小結:活的組織

第四章 生長的機制

第一節 從蝴蝶花紋和圓錐曲線的關係講起

第二節 內穩態對生長的意義

第三節 貨幣的起源和神經系統的發育

第四節 生長作為層次展開:超目的與超因果

第五章 組織的結構、容量和形狀

第一節 組織的層次和結構穩定性

第二節 結構對容量的限制:為什麼生長有極限?

第三節 維生結構與突變理論

第四節 形態發生機制

第六章 老化過程和功能異化

第一節 從儀器老化原理講起

第二節 浴盆曲線和功能對結構的反作用

第三節 衰老理論種種

第四節 功能異化與結構畸變

第五節 模擬演化

第六節 無組織力量和熵增加的異同

第七節 組織演化:我們面臨新的綜合

後記

附錄關於意識的哲學思考

一、意識的科學解釋能排除“意識”嗎?

二、夢的實驗研究

三、意識的心腦模型(AIM)

四、新的綜合:相空間的意義

五、意識解釋的遞歸方案

六、唯物論還是唯識論:終將消失的界線?

購買《系統的哲學》

站在系统论和20世纪科学的前沿,寻找中国文化重建的方法论基础|新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