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這些信訪幹部創新“楓橋經驗”架起幹群“連心橋”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这些信访干部创新“枫桥经验”架起干群“连心桥”

宜春市

民情家訪日記架起幹群“連心橋”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这些信访干部创新“枫桥经验”架起干群“连心桥”

今年以來,宜春市積極學習借鑑、大力弘揚發展“楓橋經驗”,在全市部署開展以“面對面溝通、心貼心服務、實打實幫扶”為主題的民情家訪日記工作,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時就地解決一大批信訪矛盾糾紛,信訪問題源頭治理效能進一步加強。

宜春市在市、縣、鄉、村、組五級分別設立群眾工作機構。加強幹部多層次、多樣式培訓。群眾工作服務隊定期上門入戶,訪民情、問民意、解民憂。通過“一月一自查、一季一排查、一年一考評”,把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市信訪局依託政務外網開發民情家訪日記管理系統,建立臺賬、流轉辦理和動態監管,緊扣民生保障、社會穩定、生產發展、生活困難、幹部作風等類別,實現民情問題“線上線下”互聯互通和“一站式”調解處理和深度分析。

全市創建“五進四訪三結合”工作機制,即信訪接待進村組、排查化解進村組、訪貧問苦進村組、調查研究進村組、政策宣傳進村組;堅持定點接訪、重點約訪、主動家訪、事後回訪;堅持與中心工作相結合、與民生工程相結合、與作風整治相結合。該市把民情家訪日記打造成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的平臺、解決民生實事的平臺、宣傳政策法規的平臺。面對面深入瞭解群眾訴求、矛盾焦點和存在困難,綜合運用民政救助、信訪救助、就業幫扶等手段,幫助解決;結合脫貧攻堅、掃黑除惡、環境整治、垃圾分類等中心工作上門宣講政策,增強群眾依法辦事、依法信訪的意識。

通過開展民情家訪日記工作,幹部與群眾經常見面、經常交流,群眾的怨氣少了,對黨和政府的意見少了,越級上訪也大幅下降。1-11月,全市進京上訪人次同比下降47.6%,赴省上訪人次同比下降60.9%。同時,推動了中心工作高效開展,促進了幹部作風改變和工作能力提升。

萍鄉市安源區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基層信訪工作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这些信访干部创新“枫桥经验”架起干群“连心桥”

近年來,面對社會轉型期各類矛盾疊加的新情況和各類信訪問題數量激增的新問題,萍鄉市安源區積極探索實踐“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街,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通過組建“信訪問題研判人才庫”、基層“矛盾調解工作室”,推出“律師參與接訪”等社會第三方參與矛盾調解的安源新模式,共同築牢基層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線”。

組建“智囊團”增強信訪積案化解的權威性

2016年以來,安源區在已建“信訪問題研判人才庫”的基礎上,不斷充實力量,越來越多的業務精、能力強、熱心腸的社會“第三方”人才吸收進來,作為化解信訪難題的“智囊團”,增加矛盾化解途徑。目前,人才庫已集中了司法、環保、醫療衛生、徵地拆遷、民間調解、媒體等各個領域的專家以及部分優秀的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近100名,共計解決疑難信訪問題200餘件。

用好“調解員”增強解決矛盾糾紛的實效性

在安源區的“民間調解員”來自各個崗位,有普通群眾,也有老黨員、退休老幹部,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有律師、法官,他們與各個街道、村(社區)進行配對,參與群眾矛盾糾紛化解,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真正做到群眾“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街,矛盾不上交”。

引入“法律顧問”增強化解信訪問題的公正性

安源區積極創新群眾訴求解決渠道,統籌各方力量,成立了聯合接訪中心,推出“律師參與接訪”新模式,助力一大批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得到妥善解決,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贊同。

安源信訪矛盾社會治理的探索,從“信訪問題研判人才庫”到“矛盾調解工作室”,從“矛盾調解工作室”到接訪室“法律顧問”,從專業人才到普通群眾,都是依靠群眾做群眾工作的生動實踐。

大餘縣

訪前法律服務助推信訪法治化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这些信访干部创新“枫桥经验”架起干群“连心桥”

2017年開始,大餘縣在贛州市率先試行訪前法律服務,通過改革信訪流程,開展訪前甄別指導、訪中依法化解、訪後跟蹤評估,為來訪群眾提供優質、便捷、免費的的訪前法律服務,探索了“一二三四五六”工作模式,打通法治渠道解決群眾訴求“最後一公里”。

◆“一”即一個載體,創設“訪前法律工作室”,選好專業法律團隊。在大餘縣信訪局設立“訪前法律工作室”,成員由簽約律師團隊律師、信訪幹部和從公檢法司抽調的業務熟悉、熱心群眾工作的幹部組成。

◆“二”即兩個保障,人員保障和經費保障。訪前法律服務工作人員分別是公、檢、法、司等部門+訪前法律工作室律師團+心理諮詢師組成。保障辦公經費和信訪津貼,保障律師團工作經費。

◆“三”即三個環節,緊緊抓住訪前、訪中、訪後三個環節,實現法律服務的全覆蓋。

◆“四”即通過訪前法律服務工作,達到四個轉變的目標。信訪工作從“被動”向“主動”的轉變;信訪出口從“單一”向“多元”的轉變;信訪人從“信訪”到“信法”觀念的轉變;信訪秩序由“亂”向“治”的轉變,實現依法治縣目標。

◆“五”即五項服務,包括信訪快速通道服務、及時調解服務、維權導航服務、免費法律服務、心理疏導服務。

◆“六”即六項工作制度,包括登記接談制度、會商制度、例會制度、跟進制度、銜接制度和考評制度。

一年多的實踐證明,大餘縣創新方式,改變過去由信訪部門接訪包辦的做法,將信訪群眾首先導入到法律工作室,工作室成員利用其熟悉法律法規的優勢,提供法律諮詢並甄別分流, 極大地提高了個體訪、初信初訪的辦理效率,有效推進了訴訪分離;通過法律工作室的橋樑紐帶作用,有效緩減了群眾與政府直接“對立”的衝突,提高了信訪案件的化解效率。

玉山縣文成街道

“五五三三”工作法維護轄區穩定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这些信访干部创新“枫桥经验”架起干群“连心桥”

近年來,玉山縣文成街道在服務全縣重點項目任務增多、信訪穩定壓力日益加劇的大環境下,創新推出“五五三三”工作法,著力打造以“小事不過夜,大事不出村,難事不上交”為目標的“楓橋經驗”升級版,切實維護了轄區社會穩定。

“五級網格”讓信訪工作“從源頭做、全過程做、靠大家做”

文成街道科學構建街道、村(居)、村民小組、中心戶到村民的五級網格。目前,文成街道共有網格員115名,輔助網格員870餘名。所有網格成員均可聯繫到戶,實現所有信訪信息可以相互印證補充。通過充分發揮網格員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矛盾糾紛層層化解,實現信訪工作常態化。

“五大機制”讓信訪工作“由上訪變下訪、由堵訪變疏訪、由非訪變陪訪”

實行“書記接訪”制度,確保每天由一名“書記”在街道接訪群眾。實行“週一大接訪”制度,每週一所有街道領導“走下去”接訪。實行“包片掛村”制度,全街道分為三個片,由片長協同處理。實行“定期調度”制度,每月對綜治信訪工作進行集中調度、排名通報。實行“包案到人”制度,矛盾糾紛積案全部落實到責任領導和責任村(居),並跟蹤到底。

“三大目標”讓信訪矛盾“快處理、管得住、見成效”

提出矛盾糾紛化解“小事不過夜、大事不出村、難事不上交”三大目標,只要發生矛盾糾紛,做到第一時間調解處理。各村(居)與街道簽訂信訪“三大目標”責任狀,對本村(居)信訪矛盾糾紛化解負總責,促使信訪工作責任制落實到位。

“三次問責”讓信訪幹部“不僥倖、不馬虎、不懈怠”

對因為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不力,嚴格進行信訪責任追究。建立“三次問責“制度,讓街道、村(居)幹部時刻牢記自身職責,不僥倖、不馬虎、不懈怠。

“五五三三”工作法,在保證該街道社會和諧穩定的同時,更織密了經濟發展的“保護網”。近年來,該街道連續5年獲得上饒市信訪“三無鄉鎮”稱號,成為玉山縣唯一一個獲得2017年“江西省綜治先進單位”“江西省網上信訪先進單位”稱號的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