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南昌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南昌

安義縣

“綜治銀行”繪美鄉村治理新畫卷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南昌

近年來,安義縣致力於實現“畫美人更安”目標,緊盯縣域農村青壯年多外出打工,村內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兒童居多的實際情況以及基層社會治理力量相對薄弱的短板,緊緊圍繞“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借鑑銀行儲蓄和支取的經營模式,於2016年創新“綜治銀行”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條南昌市域鄉村治理有效路徑。

所謂“綜治銀行”,就是在黨政引導下,弘揚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自然村為單位建立公益性群眾自治組織,通過物質獎勵、精神鼓舞等手段,促進農民群眾間的互助協作,依靠群眾力量解決群眾問題,實現村事民管、村事民議、村事民辦。

從村民中公推公選合適人員組成“綜治銀行”理事會,具體負責日常事務。通過鎮村投入一點、社會贊助一點、村民捐獻一點的辦法籌集設立綜治基金,用於保障銀行積分兌換獎勵等。理事會組織村民議村規立家訓,開展群眾性道德評選,倡導移風易俗、傳統美德,通過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聯動,把基層社會治理導入有序化軌道,有效從源頭預防糾紛。秉持“以行動換積分、以積分兌獎勵”為辦行之本,理事會堅持“日登分、月公示、季兌換、年表彰”運行模式,有效發動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到村莊道德文化聯建、法治建設聯促、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控和環境衛生聯治中來,鄉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有效形成。

推行2年來,安義縣已設立“綜治銀行”215家,覆蓋全縣20%的自然村,並按每年100餘家的速度在全縣推廣。在建立了“綜治銀行”的自然村,理事會牽頭從源頭預防了攀比糾紛、宅基地糾紛、墓地糾紛、彩禮糾紛、賭博糾紛和鄰里糾紛等,取得了治安零發案、群眾零上訪、矛盾零發生和村容村貌變靚、房前屋後變淨、村民心情變好的巨大變化,村民高度稱讚其“存進的是互助協作精神,取出的是平安和諧氛圍”。

南昌市高新區

三調聯動快速化解矛盾糾紛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南昌

隨著機動車數量迅猛增長,交通事故發生率大幅上升,事故糾紛一旦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群體性衝突事件。南昌市高新區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速裁法庭為依託,以三調聯動為抓手,以訴調對接為契機,搭建起多元化快速處理交通事故糾紛平臺,取得良好效果。

2008年,高新區管委會撥出專項經費,由高新區法院牽頭髮起,成立高新區交通事故速裁法庭。建立由區綜治辦、司法行政、基層組織、衛生部門、保險公司、律師事務所等部門人員組成的三調聯動辦公室,根據糾紛情況組織人民調解員、法官或者相關部門人員參與調解。同時,與江西省保險行業協會試行了交通事故訴調對接工作機制,與南昌市保險行業協會共同設立了調解中心。原來需要花費兩三天時間才能處理的交通事故,現在只需30分鐘就能完成全部流程。進入司法程序的交通事故立案和保全一個工作日內完成,審理和執行期限壓縮至法定期限的三分之一。

交警部門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現場勘查、調查事故認定上,集中精力調查清楚事故的證據,作出正確的認定。司法行政部門就交通事故案件先期介入調查調解,為群眾提供法律諮詢,接受當事人委託,進行訴訟和非訴訟代理,為未成年孤兒、孤寡老人和經濟困難者提供法律援助,辦理公證事務和法律事項。保險公司根據不同案情,先期執行部分搶救費用、對肇事車輛財產保險等措施。對於申報的重大疑難糾紛和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重大矛盾糾紛,組建流動調解庭進行部門聯調。交通事故化解調處工作作為綜治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記入領導幹部抓穩定、抓綜治工作政績檔案,並作為考察任用幹部的重要依據。

建立“速裁法庭”、運用 “三調聯動”多方協作機制化解交通事故糾紛以來,全區實現了此類糾紛 “調解多、判決少、零上訪、零申訴”的局面。全區現在交通事故化解調處率達到95.3%,進入訴訟程序的交通事故糾紛大幅減少,法院調解率由最初的33.8%上升為今年的83%,當事人訴訟成本平均減少50%以上,法院執結率達到100%,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

南昌市紅谷灘新區

運用信息化技術實現小區零發案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南昌

今年,南昌市紅谷灘新區運用VR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創新搭建紅谷凱旋VR智慧社區警務管理服務平臺,對小區人、車實行刷臉、刷車,智能管理、智能防控,極大地震懾了犯罪,實現了小區零發案。

建立VR小區

對紅谷凱旋小區進行VR全景應用建模,立體化、可視化、數字化展現小區實有人口、房屋、車輛、單位等信息,做到“一圖”查看樓棟信息、房屋套數、住戶人數和租客信息;“一鍵”調取進出小區人員、車輛的信息和停留時間、活動軌跡;“一表”顯示小區內單位名稱、法人姓名、身份證號碼、詳細地址;“一網”辦理居住證、身份證等證照業務。

構建智防體系

在小區出入口、單元樓道口、主要道路、車庫等關鍵部位,廣泛安裝視頻監控、人臉門禁、車輛道閘等人工智能感知設備,做到智慧防範、及時預警。

◆ 一是智慧識別、人過留影。運用人臉識別系統前端採集設備,逐人抓拍、實時上傳人臉圖片,對“一人多證”“黑名單”“灰名單”等異常人員,平臺可自動預警,有效壓縮了非法傳銷等違法活動空間。

◆ 二是智慧比對、車過留牌。通過小區進出口高清微卡口,統一抓拍、自動比對所有進出小區車輛車牌,一旦發現有嫌疑車輛進入小區,即時觸發報警,實現自動預警、精準布控。

◆ 三是智慧分析、機過留號。通過相關信息採集設備,及時掌握違法犯罪嫌疑人的實時活動軌跡。

◆ 四是智慧研判、卡過留痕。小區嚴格實行刷臉、刷卡進入,平臺對進出人員信息數據,進行智能分析、關聯、比對,自動排查群租房、非法經營等異常情況,第一時間消除治安隱患,確保平安。

共享智慧服務

賦予政府職能部門、街道社區、物業等平臺相應權限,共享小區各類數據資源,科學掌握居民生活服務需求,可有針對性地為小區獨居老人、留守兒童等提供精細化服務。同時,在社區警務室設立信息登記、出租房旅店式管理、社區管理服務等席位,推廣“公安微警務”,居民通過手機,足不出戶即可網上預約辦理戶籍申報等公安業務,最大限度方便群眾。

南昌市西湖區

創新小區居民高度自治模式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南昌

位於南昌市西湖區建設西路188號的萊茵半島小區,借鑑“楓橋經驗”做法,創立“居民自治、公安指導、政府監管”三位一體的“紅色自治一二三”社區工作法,治安環境大大改善,2017年8月至今以來“零發案”。

2015年1月,萊茵半島社區黨支部根據小區居民意願,在屬地黨工委、派出所的協助下,以社區黨員為主成立了自治管理物業委員會,制定了工作方案和章程,並選舉產生樓棟長、單元長,共同承擔小區物管責任,實現物業管理和小區住戶一條心、“自己人管理自己”、“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小區自治模式。

自治物委會成立後,屬地派出所牽頭召開業主代表會議,重點就小區治安、消防、停車、公共設施維護與管理、費用收支制度等問題進行溝通,民主協商、共商議事,確立了“非盈利低標準收費、高度自治及全民參與”的基本原則,得到業主支持,物管繳費率由原來的20%提高到88%。搭建萊茵半島小區“一廳二線”議事平臺(居民議事廳、線上微信平臺和線下圓桌會),採取“三事(大事、小事、私事)分流”的辦法,“居民議事廳”每月至少召開一次,相關成員、利益主體共同出席,圍繞議題暢所欲言,協同商議解決方案,為實行居民自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區組建了專職保安隊伍、樓棟長(單元長)巡邏隊伍、居民義務巡邏隊伍三支隊伍,居民義務巡邏隊採取“一戶派一人、一年巡一次”的辦法,利用散步、鍛鍊等空閒時間開展義務巡邏。按照“資金自籌、公安輔導、設備自管”的方式,將小區原有30多個監控探頭修復後又增加了230多個,分佈在所有的路口、樓棟單元門口、電梯和車庫內,覆蓋率達80%以上。完善小區物防設施,推廣、安裝防爬設施,填補漏洞,做實防範,壓降攀爬入室盜竊發案。並在每個單元門口安裝了門禁,動態監管,實時掌握流動人口情況。小區自實行居民自治以來,環境徹底好轉,居民關係融洽,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生活充滿著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南昌縣

“民情連心橋”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南昌

為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轄區群眾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南昌縣堅持從縣情實際和群眾需求出發,積極弘揚“楓橋經驗”,以黨建為引領,以網格化為基礎,以職能多元融合為方向,以服務民生為根本,創新打造了“力量在一線匯聚、資源在一線整合、問題在一線解決、成果在一線共享”的“民情連心橋”工作機制,有效夯實了群眾基礎,維護了和諧穩定。

以網格為底座,建強基層組織

將全縣20個鄉鎮街道、336個村社區劃分為1530個基礎網格,根據糾紛多少、任務輕重、治安狀況等因素,設置服務點960個,每個服務點管理若干個基礎網格。在每個服務點配備縣直機關和鄉鎮幹部,形成了“服務點+基礎網格”、“縣直機關+鄉鎮幹部+村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架構和服務團隊,改變了傳統上基層治理工作單純依靠鄉鎮或村社區單打獨鬥的狀況,基層治理的工作力量得以有效做大做強。

以連心為手段,暢通社情民意

建立網格員每日2小時巡查走訪機制和縣鄉村三級黨員幹部每週三“定時定點服務日”制度,歸併黨建、統戰、扶貧等職能,重點排查社會治安、環境保護、公共安全、城鎮管理等方面的矛盾糾紛和隱患,做到了民意直通、民情直達,實現了聯繫走訪經常化。2018年,共提供各類治安類信息線索1000餘條,排查解決糾紛1.4萬餘件。苗頭隱患掌握更加快捷及時,社會動態瞭解更加全面真實。

以服務為根本,紓解民生訴求

將幫助群眾扶危濟困解難事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牢牢牽住“民情辦理”“牛鼻子”,建立縣高層調度、包片縣級領導每月一調度等工作機制、健全完善每個民情問題“收集—上報—分流—反饋—結案”工作流程,實行“閉環化”運行,做到件件有回應、事事有著落。在做好問題高效解決的同時,進一步放大“民情連心橋”和“網格”的平臺載體優勢,在每月的主題互動中安排“黨員志願服務月”、“農技服務下鄉月”、“統戰醫療資源健康服務月”等活動,進一步滿足了群眾的多種需求,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貼心優質的公共服務。

南昌市東湖區

“四民”服務機制強化社區治理功能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南昌

近年來,南昌市東湖區百花洲街道劉將軍廟社區以“楓橋經驗”為藍本,以社區治理創新為抓手,以平安社區建設為目標,積極構建“民需我問、民事我管、民困我幫、民憂我解”的“四民”服務機制,強化社區治理功能,切實打通了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在社區7個網格,實行一個網格員帶一個黨員志願者,一個黨員志願者帶一個樓棟長,一個樓棟長帶領一個信息員全覆蓋模式,組織社區黨員幹部和志願者上門入戶發放民情聯繫卡,實現服務“無盲點”。聘請50名熱心社區工作的黨員群眾擔任信息員,對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報告。組織結對幫扶,開展“結親認親、暖心連心”活動,暢通了民意表達渠道。

把與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民政、計生、就業、物管等項目和社會矛盾調處、社會保障服務等納入服務範圍,實現專人專責。推行“一站式”服務,有效解決群眾辦事多頭跑、重複跑的問題。今年以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共受理群眾服務事項700餘件,辦結率98.5 %,居民滿意率98.9%。建立社區幹部便民服務AB崗制度、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責任追究制等制度。

建立結對幫扶困難群眾制度,並將困難家庭的“微心願”掛在樹上,供愛心人士認領。大力推進“時間銀行”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著力打造內含戲社、展覽廳、“三點半課堂”為一體的人生閱覽室。以“知黨情、傳民意、促發展、築和諧”為主題,建設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廣泛聽取社區、社會和駐區單位等多方面的意見建議。依託社區矛盾糾紛調解室,在社區聘用5名兼職的社會治安和矛盾糾紛調解員,直接深入到群眾家中開展調解和服務。以百花洲街道微信平臺為依託,打造了“指尖服務”便民服務小程序,居民只要在手機上點擊相應程序,就可辦理就學、就業、計生及維權等服務。

南昌市青雲譜區

“小叮噹”創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南昌

南昌市青雲譜區徐家坊街道依託“小叮噹”微信平臺,創新“事件採集—事件分配—事件整改—事件反饋—參與獎勵—事件評估—調整完善”的一體化社會治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小叮噹的鈴聲就是群眾的呼聲,群眾的呼聲就是社會治理的哨聲”,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參與感、責任感、親切感、信任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街道在南昌市綜治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另闢蹊徑建立了“網格+微信”工作模式。依託17個網格管理站、126名網格員、537名樓棟長、1611名單元長、515名平安志願者,設立了“小叮噹”微信公眾號和126個網格微信群,居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信、QQ、電話、短信等方式在線上反映問題。發揮社區居民自治功能,聯合轄區居民、平安志願者、社會組織等參與事件的分配與整改,實現自我結案、自我管理。街道第一時間通過微信群回覆等方式進行反饋,並請居民對問題處理情況進行滿意度評價。各社區根據具體情況相應制定了社區平安志願者積分獎勵細則,採取物質、精神相結合的獎勵方式,鼓舞志願者參與積極性。

每個“小叮噹”網格微信群都設立臨時黨支部,建立規範性管理群規,發動黨員線上、線下積極投身到社區管理和服務工作中去。發揮黨員領導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利用“黨員活動日”等帶頭開展掃黑除惡宣傳等活動。引導居民群眾投身轄區平安創建中來,進一步營造黨群共建和諧平安的美好氛圍。

目前 ,“小叮噹”微信群覆蓋了轄區17個社區(村)居民21304戶,覆蓋率佔91.3%。“叮噹”哨聲給轄區社會治理帶來三變樣:事件處理越來越快,鄰里關係越來越近,百姓主場主唱意識越來越強。現在群眾自主關注治安,積極為社區治理建言獻策,在建設和諧平安徐家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轄區治安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