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人生總是不順,從此刻,改過遷善!

大家好。十分有幸能和諸位一起學習國學經典!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經典共讀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一):人生總是不順,從此刻,改過遷善!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人生總是不順,從此刻,改過遷善!

古今中外,各類典籍浩若煙海,但大多可讀而不可學。能夠流傳至今,並非常有益於世道人心,可讀亦可學的善書,唯有這兩本:一是《了凡四訓》,另一本就是《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講述的是明朝進士“俞淨意”改過遷善的故事。晚年的俞淨意辭官回鄉,以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廣勸世眾,就是這篇文章的由來。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人生總是不順,從此刻,改過遷善!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列高等。

在明朝嘉靖年間,江西省有位叫俞都的人,他字良辰,所以當時的人們一般都稱他為俞良辰,而“俞淨意”是他遇到灶神後改的名字,後面會有講到。

俞公這個人很聰明,不僅博學雅文,書讀的很好,而且非常有做學問的志向,所以他的同窗好友都說:俞公將來必能有一番作為。

俞公也不出人所料,“十八歲為諸生”,諸生就是秀才的意思,能夠十八歲就中秀才,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每試必高等”,每次考試都能拔得頭籌,由此可見他的聰明過人之處。

俞公在年少時期,一切事情都比較順遂,按理說,以俞公的聰明才智,今後註定是不平凡,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俞公悲慘的人生這才剛剛開始!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人生總是不順,從此刻,改過遷善!

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餘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

在俞公壯年的時候,非常的窮困潦倒,因為一心都在為科舉做準備,而他的家境又不好,只能靠著在私塾教書勉強的養家餬口。

而俞公除了教書和準備科舉,還有許多空閒的時間,他就和同窗的十幾位好友辦了一個“文昌社”,實行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是道教裡掌管士人功名祿位的天神,古時候的讀書人都很信奉文昌帝君。

那個時候,有兩篇文章最為世人推崇,分別是《陰騭文》和《太上感應篇》,這兩篇文字都很簡短,只有一千多字,古代讀書人,普遍都很重視。民國高僧印光大師說:“兒女從小,即為教其常念《陰騭文》及《太上感應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須念一遍。盡此一生念,依之而行,則自可歸於正人君子之域矣。”這兩篇文章至今仍十分具有現實意義,我們都應該讀一讀。

“文昌社”的同學都力行《文昌帝君陰騭文》,遵循《陰騭文》的訓誡來修學辦事,因為《陰騭文》中提到,要惜字紙、放生、戒邪淫、戒殺、不妄語等,他們也都照做。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人生總是不順,從此刻,改過遷善!

行之有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八歲戲於裡中,遂失蹤,不知所之。生四女公存其一。妻以哭兒女故,二目皆盲。

“行之有年”,俞公他們自結文昌社起,每日宣講經典,造福鄉里,這樣過了很多年。“前後應試七科”,俞公十八歲就中了秀才,但從秀才考舉人,卻應試七次都沒考中。

這時的俞公已經四十多歲了,如果說仕途坎坷,俞公已經很不幸了,那麼他家庭的悲慘遭遇,真的可以用“慘痛欲絕”來言說!

生了五個兒子,病夭了四個,僅剩下的老三,八歲那年因在外面玩耍,失蹤了。生了四個女兒,夭折了三個,俞公共有九個兒女,眼前就剩下一個女兒。他的妻子也因思念兒女心切,哭瞎了雙眼。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人生總是不順,從此刻,改過遷善!

至此,俞公的家境越來越窮困潦倒。受到接踵的打擊,俞公心裡的悲傷可想而知,他自我反省,認為並沒有做過什麼大的惡事,可為何要承受這樣重的報應,難道真的“善惡之報不足信,因果之理莫須有”嗎?

其實不然,正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俞公會有這樣的懲罰,必定是有原因的。將在下期講到。

未完,下期不見不散。

若您想繼續學習更多國學經典的話,可以“關注”我。願諸君六時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