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人生总是不顺,从此刻,改过迁善!

大家好。十分有幸能和诸位一起学习国学经典!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经典共读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一):人生总是不顺,从此刻,改过迁善!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人生总是不顺,从此刻,改过迁善!

古今中外,各类典籍浩若烟海,但大多可读而不可学。能够流传至今,并非常有益于世道人心,可读亦可学的善书,唯有这两本:一是《了凡四训》,另一本就是《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述的是明朝进士“俞净意”改过迁善的故事。晚年的俞净意辞官回乡,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广劝世众,就是这篇文章的由来。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人生总是不顺,从此刻,改过迁善!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列高等。

在明朝嘉靖年间,江西省有位叫俞都的人,他字良辰,所以当时的人们一般都称他为俞良辰,而“俞净意”是他遇到灶神后改的名字,后面会有讲到。

俞公这个人很聪明,不仅博学雅文,书读的很好,而且非常有做学问的志向,所以他的同窗好友都说:俞公将来必能有一番作为。

俞公也不出人所料,“十八岁为诸生”,诸生就是秀才的意思,能够十八岁就中秀才,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每试必高等”,每次考试都能拔得头筹,由此可见他的聪明过人之处。

俞公在年少时期,一切事情都比较顺遂,按理说,以俞公的聪明才智,今后注定是不平凡,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俞公悲惨的人生这才刚刚开始!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人生总是不顺,从此刻,改过迁善!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

在俞公壮年的时候,非常的穷困潦倒,因为一心都在为科举做准备,而他的家境又不好,只能靠着在私塾教书勉强的养家糊口。

而俞公除了教书和准备科举,还有许多空闲的时间,他就和同窗的十几位好友办了一个“文昌社”,实行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是道教里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天神,古时候的读书人都很信奉文昌帝君。

那个时候,有两篇文章最为世人推崇,分别是《阴骘文》和《太上感应篇》,这两篇文字都很简短,只有一千多字,古代读书人,普遍都很重视。民国高僧印光大师说:“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阴骘文》及《太上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这两篇文章至今仍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我们都应该读一读。

“文昌社”的同学都力行《文昌帝君阴骘文》,遵循《阴骘文》的训诫来修学办事,因为《阴骘文》中提到,要惜字纸、放生、戒邪淫、戒杀、不妄语等,他们也都照做。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人生总是不顺,从此刻,改过迁善!

行之有年,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八岁戏于里中,遂失踪,不知所之。生四女公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二目皆盲。

“行之有年”,俞公他们自结文昌社起,每日宣讲经典,造福乡里,这样过了很多年。“前后应试七科”,俞公十八岁就中了秀才,但从秀才考举人,却应试七次都没考中。

这时的俞公已经四十多岁了,如果说仕途坎坷,俞公已经很不幸了,那么他家庭的悲惨遭遇,真的可以用“惨痛欲绝”来言说!

生了五个儿子,病夭了四个,仅剩下的老三,八岁那年因在外面玩耍,失踪了。生了四个女儿,夭折了三个,俞公共有九个儿女,眼前就剩下一个女儿。他的妻子也因思念儿女心切,哭瞎了双眼。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人生总是不顺,从此刻,改过迁善!

至此,俞公的家境越来越穷困潦倒。受到接踵的打击,俞公心里的悲伤可想而知,他自我反省,认为并没有做过什么大的恶事,可为何要承受这样重的报应,难道真的“善恶之报不足信,因果之理莫须有”吗?

其实不然,正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俞公会有这样的惩罚,必定是有原因的。将在下期讲到。

未完,下期不见不散。

若您想继续学习更多国学经典的话,可以“关注”我。愿诸君六时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