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解讀:做好這三件事,積累福報,人生方得圓滿!

大家好!十分有幸能和諸位一起學習國學經典!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國學經典《太上感應篇》解讀:做好這三件事,積累福報,人生方得圓滿!

《太上感應篇》解讀:做好這三件事,積累福報,人生方得圓滿!

《道德經》中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其意為,上天對於世間萬物本沒有親疏,但是善良的人總是順應天道而為,自然常常受到眷顧。一個人有善心,行善舉,那麼上天一定不會虧待他,而如果作惡,即便是能得意一時,也終究會有報應,正如俗話所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在勸誡世人遵守道德規範的國學典籍《太上感應篇》中,就有對善惡因果的詳細論述,所謂“世事有因果,善惡皆有報”,在此書中均能察其根源。《太上感應篇》是一本篇幅很短的道教典籍,全文僅有一千多字,它成書於我國北宋年間,因其思想主要為勸人止惡揚善、自利利他,所以被後世譽為“古今第一善書。”

民國時期的佛門泰斗印光大師一生推崇《太上感應篇》,曾經刊印流通有近百萬冊,印光大師說:“兒女從小,即為教其常念《太上感應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須念一遍。盡此一生念,依之而行,則自可歸於正人君子之域矣。”可見,《太上感應篇》對於教誨我們立身處世的裨益之大。

如下摘錄有《太上感應篇》中,頗具有現世意義的三句經典箴言,對於我們待人接物、培福遷善,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若能做好這三件事,積累福報,人生方得圓滿!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太上感應篇》解讀:做好這三件事,積累福報,人生方得圓滿!

01、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譯文:應該憐憫他人因作惡所招得的兇禍,讚歎他人因行善所獲得的福報。幫助他人的急難,救助他人的危困。

凡是人們作惡,災禍是遲早要來的。而每個人都有向善的一面,有時造作惡事,往往只是一念之差,未必無法救助化解。《圍爐夜話》中說:“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我們對於作惡招禍的人,應該給予憐憫和勸誡,這也是我們的善行。

而對於別人行善事,我們要鼓勵、讚歎他,這樣不僅可以使他功德圓滿,自己的福祉也能夠得到增長。古人云:“他人患難顛沛時,若能善用解救,上可資助祖先,下能庇廕兒孫。”在別人急難危困時,切不可吝嗇自己的能力,要盡力的幫助他,這不僅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亦能幫助我們修福修慧。

《太上感應篇》解讀:做好這三件事,積累福報,人生方得圓滿!

02、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譯文:為人處世,必須要盡忠、盡孝,友愛、尊敬別人。先要端正自己,還要去勸化別人,共同存著善心,共同去作善事。

忠孝友悌,是儒家所說的“五倫八德”中的內容,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需要每個人用盡一生來完成的必修課。《朱子家訓》中說:“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禍秧。”凡事要有所成,首先要有好的德行,即遵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處世原則,如果德行不好,做事非但很難成功,甚至還會給自己招致災禍。

曾國藩言:“惟正己可以化人,惟盡己可以服人。”意思是說,只有先端正好自身的品行,才能以此幫助他人;只有做好分內的事,才能得到他人的欽佩。我們守得正、行的端,則可有勸化他人的資本,這樣行善才能有顯著效果。

《太上感應篇》解讀:做好這三件事,積累福報,人生方得圓滿!

03、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譯文:受到了別人的侮辱,也只是責備自己的德行薄,決不會去怨恨別人。凡是在受到升遷獎賞的待遇時,要能誠惶誠恐,怕自己福報不夠,難以長久的擁有。

人生之中,總是荊棘與坦途並存的,有時難免會受到別人的指責侮辱,而這時,我們應當反躬自思,而不是去怨恨別人。如果錯在自己,就應該坦然接受,若與自己無關,更沒有怨恨的理由了。古往今來,凡事能成大事的人,必然要能忍受小恥小辱,有氣度、懂寬容,這往往是功成名就的關鍵。

《道德經》中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總是相依的,我們即便是受享尊榮,也應該保持小心謹慎,因為福運中可能潛藏著災禍,一旦我們驕傲自滿,必然是要吃大虧的。《菜根譚》言:“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我們應以此作為立身處世的準則,寵辱不驚,人生方能智慧圓滿。

《太上感應篇》解讀:做好這三件事,積累福報,人生方得圓滿!以上就是《太上感應篇》中告訴我們應做好的三件事,蘊含著為人處世的大道,令人歎為觀止。我們若能在待人接物中,謹記這三句話並嚴格的落實,則可以積累福報,人生方得圓滿,後半生即便不能福運滿盈,也自會清福不斷,願與君共勉!

不知道您對《太上感應篇》中闡述的三句箴言有何見教?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您的感悟!願諸君六時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