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千古名相張九齡

唱絕千古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誰的雄渾之作呢?是千古名相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 : 唐朝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受到李白、王維、杜甫等等一批大詩人尊崇;深受到民間百姓的愛戴。

大詩人、千古名相張九齡

一、張九齡是長安年間進士。三度入京 彰顯剛正諫官本色。官至中書侍郎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九齡是開元時期的賢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個由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因敢言被罷相,為荊州長史。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很大貢獻。

1.張九齡耿直溫雅,風儀蕭整,時人譽為“曲江風度”。

例如,罷相後,有人向唐玄宗舉薦人才,唐玄宗首先問道:“其人風度得如九齡否?”。由此可見他的儀冠儒雅風度!

2.張九齡能守正嫉邪,剛直敢言,成為安史之亂前最後一位公忠體國、舉足輕重的唐室名相大臣。

開元末年,玄宗倦於理政,漸漸沉迷享樂,疏遠賢人。在小人得志的兇險政情下,張九齡堅決反對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為相,屢忤玄宗聖意,終於被罷相。

他目光遠大,生前曾斷言安祿山“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然而不為玄宗採納。在他死後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

安史亂起,玄宗倉皇入蜀時,憶起九齡平生之言,痛哭之餘,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3.張九齡在相位時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例如,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 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任相,張九齡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身體力行,併兼河南稻田使。

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說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這些陰謀。

二,詩詞文學成就。

1.他支持"詩骨"陳子昂的主張,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很大。譽為“嶺南第一人”。他身體力行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詩風清淡,著有名篇《曲江集》。

2.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他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大為讚賞。被貶後風格轉趨樸素遒勁。

3.張九齡幼時聰明敏捷,擅長寫文章。9歲熟背四書五經,13歲寫文章出眾。經用書信往來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非常讚賞他,說: “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他少時已有文名。當時任相位張說稱他“後出詞人之冠”。

張九齡有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並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更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

大詩人、千古名相張九齡

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致深婉,如:《望月懷遠》

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全詩的意境幽靜清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有條不紊。語言明捷鏗鏘,細細品味,如嘗橄欖,餘甘無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唱絕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