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甘肅經濟日報」和政“扶貧車間”讓貧困戶有奔頭

新聞|「甘肅經濟日報」和政“扶貧車間”讓貧困戶有奔頭

本報通訊員 李 壯

每天早上八點,家住和政縣城關鎮後寨子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仲珍珍都會騎上自行車準時趕往咀頭村的“扶貧車間”去上班。

去年以來,和政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州關於扶持發展“扶貧車間”的相關要求,按照“圍繞產業、一地一品、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探索創新廠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互聯網+”式四種模式建設扶貧車間,促進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走出了一條以就近就業為原則、以特色產業為支撐、以扶貧車間為載體的脫貧新路子。

仲珍珍所在的咀頭村“扶貧車間”,佔地400平方米,項目總投資50萬元,主要以服裝加工、汽車座椅坐墊編織為主的“扶貧車間”集中加工點,首期投入生產設備40臺,優先吸納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0人參與務工,讓貧困戶的錢袋子實實在在地鼓起來。

據介紹,該縣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立足貧困村的自然人文資源稟賦,以鄉鎮為責任主體,負責本鄉鎮範圍內扶貧車間的統籌、協調、建立、宣傳等工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縣上從財政獎補、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等方面給予優惠和獎勵,用好用足產業扶貧政策,讓貧困村、貧困戶分享開發收益,讓“扶貧車間”成為群眾增收、企業增效、脫貧增速的新引擎。

採取“企業+車間+貧困勞動力”模式,進行訂單加工或原料加工,按件計酬;通過“企業+貧困戶”方式,讓貧困戶將技術含量較低、易操作的布鞋鞋底、鞋面加工等工作帶回家;通過“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流轉貧困戶土地,貧困戶勞動力到合作社務工增加收入。依託縣內電商企業,建立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實體和虛擬相補充的“互聯網+”扶貧車間。綜合考慮貧困戶技能素質、用工條件,選準合適的項目,堅持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租則租,充分利用閒置辦公用房、企業廠房、舊學校房屋建設扶貧車間,有效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增強了群眾、企業參與扶貧車間工作的積極性。

“出去打零工的話,家裡老人小孩又沒人照顧,不出去務工只靠莊稼收成,家裡的生活又過得緊緊巴巴……現在,貧困勞動力家門口也能務工掙錢顧家兩不誤。”扶貧車間的工作讓越來越多的貧困戶的困惑得到根本性解決。

“扶貧車間”建設結合村情,發揮優勢,因地制宜,多種模式多元產業發展,貧困勞動力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合工種務工,自身價值得到體現,實實在在激發了貧困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讓貧困戶脫貧有了底氣,致富有了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