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表扬奖励才有学习动力,多半是中了“过度合理化效应”

01

记得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学习退步得比较明显。连续几天,她都是一副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的样子。

周末的时候,我特意带她出去散心。

我们去了活水馆,她在里面玩得兴高采烈。游累了,我们一起靠坐在池中聊天。

女儿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我学习明明比心怡好,可老师总表扬她不表扬我?"

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就是她最近学习退步的原因——没有得到表扬!

我想了想说:"是不是因为心怡以前学习更不好,现在更好了?"

女儿说:"对,她是进步了。可那是因为老师一直在表扬她呀!"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表现比她好却没有得到表扬,所以就没有干劲了?"

女儿点了点头。

看来,是因为之前的太多表扬,让女儿把表扬当成自己的学习动力了。

小时候,她每努力做成一件好的行为,我总是很及时地给她鼓励,夸她棒,说她是乖孩子,等等。

她也的确表现得越来越好。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有时,她做事的目的性很强,为了得到表扬而在我们面前刻意表现得很好。

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每当有客人来的时候,她会表现出与平时不一样的勤快、热情主动,并把房间整理得格外干净整洁。

每一个来过我家的人都会说:"你女儿太懂事了!我的孩子要能做到她的一半我就很开心了!"

当时,面露喜色的不仅是女儿,我心中竟也有些洋洋得意。

现在才发现,我的滥用表扬是有问题的。看来我得注意了。

那天晚上,我在想,到底要不要多表扬孩子?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表扬的确可以强化好的行为。

可到底要怎么表扬孩子,才能让她脱离对这种外界评价的依赖,让自己的好行为来自于内心的动力,而不是觉得是为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做呢?

孩子需要表扬奖励才有学习动力,多半是中了“过度合理化效应”

后来我学习了心理学,才发现滥用表扬和奖励是有负面影响的。

一个人得到的表扬越密集,表扬带来的"喜悦度"越低。下次引起他同等的喜悦就需要更大的表扬刺激。

有些父母常常用孩子喜欢的玩具、食物、衣服等来奖励孩子的好行为.

鼓励好的行为没有问题,只是一旦这种奖励形成了习惯,孩子快乐的源泉会从做事过程中的内心收获转移到对结果的奖励中。

他还会渐渐养成做事要讲条件的习性。

他甚至还会因此做出人前人后不一样的表现,大人看得见的时候表现积极,大人看不见时却另外一副模样。

因此,当孩子的好行为巩固后,就可以把表扬淡化,转为让他体会这种好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渐渐地,他就会明白好行为是让自己受益的,而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欢心和认可。

孩子需要表扬奖励才有学习动力,多半是中了“过度合理化效应”

02

拉拉上小学一年级了,妈妈为了鼓励拉拉好好学习,跟她做了一个约定:

如果拉拉考试得了100分,就能获得10元奖励;考95分以上,也可以得到5元奖励。

开始拉拉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经常得到奖励。

可有一次数学考试题目太难,拉拉估计自己怎么样都无法上95分,顿时在考场上泄气,没有了做题的心情。

那一次,她只得了82分,被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通。

从此,拉拉开始在考试中紧张,常常发挥失常,得到奖励的希望越来越小,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学习成绩好,本来孩子自己的内心就会拥有成就感,并因此获得内心的快乐。

当妈妈用奖金来刺激孩子学习时,孩子在学习中追逐的乐趣就从内在的成就感转移到外在的物质刺激,她的内在学习动力就被削弱甚至消灭了。

心理学上有一种过度合理化效应:不必要的报酬,有时会带来一些隐性的代价。

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自己所做的行为归因到报酬上,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本来是因为兴趣而做,却以为做这个事只是为了报酬。

有人做过实验,如果给钱让人们玩智力游戏,他们以后继续玩游戏的行为就会少于那些没有报酬玩游戏的人。

同样的,答应给孩子报酬来让他们做自己心里想做的事,孩子们就会将这种游戏变成了任务。

孩子需要表扬奖励才有学习动力,多半是中了“过度合理化效应”

03

曾有一位老人独自住在某条街,每天下午都有一群吵闹的男孩在这儿玩耍。

老人被他们吵得受不了,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叫到了家门前,告诉他们:

"我一个人在这里太安静了,希望你们每天都可以过来玩,如果明天你们来了,我会给每人50美分。"

第二天下午,孩子们来了,每人果然得到了50美分的报酬。

第三天, 他们又来了,这次老人给了他们每人25美分。

第四天, 孩子们只得到了15美分。

老人说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了,明天只能给他们10美分,希望孩子们还能来。

孩子们生气地说:"我们不会再来了!"

这些孩子,本来是自己喜欢来的,一开始没有钱也玩得很开心。可孩子们因为得到奖励后,内心的动力从玩的快乐转为了获取报酬,当报酬不如意时,就不再愿意过来了。

孩子需要表扬奖励才有学习动力,多半是中了“过度合理化效应”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表扬和奖励都会削弱人们内心的动力。

只有那些多余的、频繁的、不相称的报酬和赞赏才会产生过度合理化效应。

如果报酬和赞赏是针对一个人的成就,会让他觉得: "我很善于这个",从而增强了他的内在动机。

如果报酬是为了控制他人,而且他人也相信自己是为了报酬而努力,就会降低他的内在兴趣。

同样的,当存在其他多余的理由时,比如一边强迫孩子学习,一边又用奖励来控制他,他的自我驱动行为就会减少。

这是因为,人很难内化被迫的行为。

所以,表扬和奖励孩子,不要过度和多余,关键要让他意识到,是他自己的行为本身带给了他好处,以此来激发他的内在驱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