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千古絕句流傳至今,也讓長江岸邊的這座小城聞名遐邇。這裡有巍巍高昂的山巒連綿不絕,有碧傾萬里的長江滔滔而過,有奼紫嫣紅的秋葉嬌豔欲滴,有千姿萬態的山林鬱鬱蔥蔥,有變幻莫測的雲霧時聚時散,有蜿蜒曲折的小徑依山傍水。今日要說的,便是她的山、她的水、她的葉、她的木、她的雲、她的路,還有那關於她的不朽傳說。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巫山,作為地理名詞,歷史上曾出現在中國各地。現在主要指橫貫湖北、重慶、湖南交界一帶,“東北-西南”走向的連綿群峰。主峰為重慶奉節縣境內烏雲頂,海拔2400米,是中國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北與大巴山相連,南面深入武陵山地,東為長江中下游平原,西為四川盆地。現在多指重慶市的巫山縣。自古以來,巫山都被文人墨客所青睞,有關於“巫山”的詩詞就有三百九十七條之多,可見此地是何等的能夠激發出文人雅士的創作慾望,而那關於巫山的神女傳說更是為人津津樂道。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三峽紅葉,四季雲雨,說的便是巫山。而每每提到雲雨,很多人都會面露羞色,這是為何?文出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昔者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

王問玉曰:“此何氣也?”

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

王曰:“何謂朝雲?”

玉曰:“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巫山雲雨是由神女幻化而成的自然現象,根據原始宗教觀念,神女與國王交合是天地交會,能夠產生降雨,進而使穀物豐收、人民富足、國家強盛。國王與神女交媾致雨並促進豐收、富足和強盛的觀念是特定民俗背景下的產物,後來由於文化背景的改變,後人大多對這後人大多對這一古老觀念並不瞭解,加上男歡女愛又是最貼近人們生活的,最易被人聯想起來,才將原本神聖莊嚴的國家大事誤解為纏綿的兒女情長,乃至其成為男歡女愛的代名詞。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巫山神女峰,古老中國最多情的一塊石頭,神秘東方最多夢的一塊石頭。傳說西王母之女瑤姬下凡助大禹治水,之後化身為石,為莊稼保豐收,為行船保平安。在百姓的眼中,神女是胸懷博大的護佑之神。而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巫山神女是充滿神秘的美的精靈,是豪情奔放的愛的化身。飄逸在巫山雲雨中的巫山神女,讓文人們有了無窮的想象空間。屈原的吟詠,宋玉的遐想,李白的尋覓、劉禹錫的留戀、元稹的比照、蘇軾的悵望、陸游的感慨,及至當代偉人的浪漫勾畫、當代詩人舒婷的深情呼喚……“錦衾瑤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巫峰十二鬱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山藏神女廟,浪接楚王宮”。“巫山神女作行雲,霏紅沓翠曉氛氳”。“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歷代詩人的不絕詠唱,與浩浩長江一道,形成了環繞神女奔騰流淌的另一條文化江河。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神女步道自上而下沿山蜿蜒鋪設,沿途經過神女峰、神女廟直至神女峰碼頭,全程約步行3小時遊覽。超過3000級臺階對徒步登山愛好者來說不在話下,但對遊人來說的確還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不過曾經因三峽大壩蓄水後,遊人泛舟神女的石榴裙下,仍需仰頭眺望,才能欣賞到神女的綽約風姿。而現在步道距離神女峰不足兩百米,儘可一睹神女芳容。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神女廟位於神女峰的半山腰上,是下至碼頭上至神女峰的中間點,整體以仿清代宮式建築風格為主,輔以地方特色建築元素及園林小品的地方廟宇,透過密林,繞過山石,霎時間通體硃紅的高大廟宇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了“深山藏古廟”的幽深意境。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神女廟以秀美的巫峽十二峰的神女峰為選址地,飽含著神女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不僅是對地方歷史文化的挖掘,更是時代精神的彰顯。所以,在建設上,因地制宜,利用地形,退臺吊腳的設計手法,並以傳統建築的亭、臺、樓、閣、遊廊等建築形式,以傳統建築廡殿頂、十字頂、歇山頂、四方椽尖頂、人字頂等屋面造型。並以中軸線對稱設計的佈局形式層層抬高,設置了瑤臺、山鬼之魂、主香道、左右爬山廊、神女殿、朝雲亭、暮雨亭、藥仙殿、神女伴月等建築及構築物。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神女廟屬於地方廟宇,與其它廟宇相比較又有之不同,神女廟所有的建築為灰筒瓦或小青瓦屋面,門窗為暗紅色,赭色樑柱。雀替彩繪以藍、綠色基調為主,青石欄杆,二層以上為木質仿古欄杆。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巫山神女廟由來已久,唐儀鳳元年(676年),神女峰對岸飛鳳峰麓小地名叫青石的地方建神女廟,宋宣和四年(1122年)改曰凝真觀。自此,人們所言巫山神女廟,一般就是指青石的神女廟。因其位於神女峰下,上下舟船經由,便於人們祈求保佑,瞻仰、祭拜和遊賞,知名度很高。無數詩人到此頂禮膜拜,留下燦爛詩篇。直到1949年解放以後,青石神女廟才香火泯滅,損毀無跡,僅有清代重刻的明代範守道《神女考》碑,及後來當代著名詩人徐遲等人在此廟中尋得的神女像,現藏於巫山縣文管所。1958年大辦鋼鐵,巫山神女廟被拆除,廟磚用來砌鍊鐵的高爐,廟中檁梁用來作為燃材送入爐中燃燒。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1982年,四川省文化廳撥款重建,1983年2月毀於一場大火,已不存在。從可考的楚懷王於陽臺立朝雲廟至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方圓百里地方,為同一位神多次建造廟宇,這在全國各地都不多見。時至今日,巫山神女廟復建工程於2013年6月開工建設,將於2018年底竣工,一座氣勢恢宏、修繕一新的神女廟已經向世人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為何敢說這是中國最美的徒步棧道?別看只有區區3000多級臺階,走完全程卻需要三個小時,不是因為陡峭的山路,不是因為路面的溼滑,而是因為流連於兩側的風景。曾經穿越山林,跨越荊棘,行至險處才能一覽紅葉美景,如今卻前路坦途,悠然自得。秋冬季節,巫山紅葉傲寒綻放,無論是拾階而上還是漫步下行,都將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這紅葉的紅是透著翠綠和金黃的紅,這不是一幅濃墨重彩的名家畫卷,而是真實存在於眼前的紅葉畫廊。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亭廊相應,於此小憩。耳聽著聲聲汽笛和著沙沙葉響,回望長江,宛若一條碧綠的絲帶,輕饒在斒斕的巫山之間。碧波映紅葉,高壓出丹枝。這也只能描繪出眼前景緻的萬分之一。十二月微涼的氣息從鼻唇之間劃過,散開的是江水泛起的浪濤穿過秋葉瀰漫出的清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倘若天公作美,透出幾抹藍白相間的天空和一團溫暖的冬日,想必定會驅散些縈繞於此的薄霧,露出彩林更純真的色彩。紅葉,是一類觀賞樹木,主要看葉,為歷代文人青睞,最早見於司馬相如《上林賦》。紅葉,全國各地都有,三峽亦鼎鼎大名,尤以三峽庫區腹心巫山最盛。神女步道處,星羅棋佈,萬紫千紅。卵形的葉,雜性的花,濃郁的香,甚是誘人,再加上數以百種計的品類,將其襯托得更加豔麗。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巫山紅葉面積也大,號稱十萬畝,覆蓋了整片山坡。若漫步在通幽曲徑上,便會看到棵棵黃櫨紅衣少女似的夾道迎賓。兩邊樹枝搭連,又似紅色長廊。放眼山坡,一簇簇,一片片,加翠柏綴其間,頗顯風韻,若是清晨,又遇朝陽甘露,更像紅色綢緞上撒滿了顆顆紅色珍珠,閃爍著華美的光芒。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巫山的氣溫給紅葉創造了最佳生長和形成時機。三峽庫區蓄水水位的升高,使得江、山、紅葉三位融為一體,高峽平湖與漫山紅葉交相輝映,整體呈現出層次分明,結構立體的壯麗新景觀。巫山紅葉在長江三峽紅葉中最具特色、面積最大、種類最多、景觀最美、觀賞週期最長、觀賞價值最高、景觀結合最好、遊覽方式最靈活。每年十月紅葉便交替出現,直至當年十二月底,長達三個月之久的賞葉期堪稱國內之最。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漫步廊內,行於林間,踱於石上,耳畔不時傳來猿鳴鳥叫,不由想起那朝發白帝城裡描繪的場景,也許正是那詩仙李白從白帝城順流而下途徑於此才大發詩意留下了這千古名句。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走進巫山,即被茫茫煙雨所感染,走近巫山,更被壯麗山川所震撼。一江兩岸,皆是醉人美景,雖已至數九隆冬,崖壁之上卻盡顯秋色,成群的獼猴雀躍歡快,更有飛鳥相伴兩側。步行神女棧道,拾級而行,身影掩映在蒼山翠枝之間,不覺早已被漫山紅葉淹沒。俯瞰碧波長江一去向東,神女峰近在咫尺,神女廟罄音長留。

冬日裡卻漫山紅葉,中國最美棧道就在這!

巫山的紅葉,並不僅僅因為它的廣域而多彩,而是因為它的多樣而美麗。若是漫山紅葉,想必多少也會單一,久看也不免審美疲勞,一笑而過。但巫山紅葉偏偏調和著墨綠、金黃、靛青、硃紅等色彩,不拘一格的以點彩的形式創作了一幅以山為底以天為頂的油彩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