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方集村發展“三部曲”:好面子 實裡子 金點子

應城方集村發展“三部曲”:好面子 實裡子 金點子


一個村莊,如何實現振興?

激活人氣,壯實經濟,提升文化,應城市湯池鎮方集村引入市場主體,“三輪”驅動,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居民收入快速提高,成為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

  “好面子”激活村莊人氣

2018年12月26日,冬日暖陽下的應城市湯池鎮方集村,安詳寧靜。

一幢四合院內,兩位老人竊竊私語,享受美好時光。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訪,他們搬出小板凳,笑眯眯地招呼入座,談起幸福生活。

兩位老人是一對夫妻,來自四川成都,去年退休後開始自助遊。“我們從天府之國而來,專程體驗魚米之鄉湖北的農村生活。”老人說,他們通過微信聯繫到方集村的這幢民宿,非常滿意這裡的環境,打算住一週繼續新行程。

客人遠道而來,是因為這裡淳樸的美:既有通村入戶水泥路,又有瀰漫鄉土味的田間小路;既有修葺一新的鄉村民宿,又有原始的農家小屋;既望得見山,又看得見水。

2015年,方集村“兩委”邀請成功人士陳軍回家鄉,著手建設“美麗鄉村”。

升級改造村莊水電路,安裝太陽能路燈,建設汙水處理管網,綠化村莊……方集村一天天地變模樣。

村民外出打工,房屋閒置、無人看護,怎麼辦?他們在尊重群眾意願的前提下,盤活農戶的資產,舊屋棄宅重新煥發生機。“目前,全村有16戶住宅改造成民宿。”陳軍介紹,其中有一幢由公司投資170萬元,改造成四合院式的民宿,客廳、客房、娛樂室、土灶和現代廚房並存。他說,這些民宿既有公司租賃經營,也有農戶自己經營,但統一標準對外。

方衛明是方集村村民,他一家5口人居住在湯池鎮,村裡老宅空了多年。2017年,方衛明將老宅交給陳軍打理,改造成古色古香的民宿,有5張床位。2018年,他收到陳軍近7000元分紅。

通過農舍改造,方集村有了一個“好面子”,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前來體驗鄉村生活的城裡人絡繹不絕。

“實裡子”壯實村莊經濟

面子有了,裡子更關鍵。2015年12月,陳軍註冊湖北鮮野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方集村有了市場主體。

實施“三權分置”改革,方集村土地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在村委會的支持下,鮮野公司流轉土地1500畝,投資近2000萬元建成稻鱉綜合種養基地,推行稻鱉共生高效農業。“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陳軍定下稻鱉基地每畝目標效益。

時值歲尾,田野歸於寂靜。記者漫步稻鱉基地,只見稻田留有一尺多高的稻樁,浸泡在水中。“稻樁經過一個冬天的腐爛,形成有機質,成為甲魚的天然飼料。”陳軍說,基地生產的稻穀和甲魚相互依存,是綠色生態產品。

秋收冬藏,一年收成已見分曉。陳軍掰著指頭算賬:稻穀收兩季,頭季稻畝產1200斤,產值1200元左右;再生稻畝產500斤,加工成300斤優質米,單價10元,產值3000元;畝產120斤甲魚,單價100元,產值1.2萬元。“除去各項生產成本,每畝利潤1萬元不成問題。”他說。

鮮野公司賺得盆滿缽滿,村民收益如何?方集村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公司與農戶利益聯結。在鮮野公司稻鱉基地示範帶動下,方集村成立合作社,十幾戶農戶入社,跟著種稻養甲魚。陶家灣的陶信華是其中一名社員,他有40多畝田地實施稻鱉共生,年收入40多萬元。此外,村民流轉土地,每畝獲得租金700元,加上在鮮野公司基地務工,收入可觀。據介紹,方集村去年人均純收入達1.6萬元。

方集村農業脫胎換骨,幾年間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

“金點子”昇華村莊文化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

方集村的靈魂在哪?“走,我帶你們去找找。”陳軍賣了一個關子,領著記者走向原野。離村部約一公里處,一塊立碑安靜地佇立草叢中,碑文赫然入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陶家湖遺址。“這是方集村的靈魂,是一塊金字招牌。”陳軍介紹,陶家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大型古城址,位於應城四龍河與陶家河交匯處,遺址總面積67萬平方米。

陳軍有一個構想,挖掘陶家湖遺址文化價值,重現5000年前長江中游江漢地區的農耕文明。為此,陳軍四方奔走,促成陶家湖古城遺址保護規劃立項,目前已報送國家文物局。

回鄉後,陳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沒有停歇。記者在方集村看到,遊客接待服務中心、甲魚博物館、親子游樂園……一個個設施正在建設之中,陶家湖田園綜合體已具雛形。“古城遺址一旦獲批發掘,方集村將是另一番模樣了。”陳軍憧憬未來。

豐厚的文化遺存,搭上農旅融合的金點子,方集村越變越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訓前 通訊員 鄭毅 劉振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