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10招,輕鬆 hold 住嬌氣熊孩子!

全文字數:1606

閱讀時間:3分鐘

全程乾貨,建議收藏+分享!

很多寶寶平時乖巧,各項能力都挺不錯。可經常只顧及自己的情緒,不顧場合,不分時間段的發脾氣,凡事只以自我為中心,父母們看著很是頭痛。

說起這個話題還真是!我家寶寶公主病,脾氣暴躁、任性、嬌氣、倔強。只要有哪兒不順著她的意思,就會發洩哭鬧、不依不饒,對此我們也是很無奈。

哎,我們家下午小區裡兩個小朋友來家裡玩,寶寶總搶人家手裡的玩具,自己的零食和玩具又不給其他人玩,跟他好說歹說也不妥協退讓,完全不懂得禮貌分享。

剛把孩子哄睡,好心累。晚上給洗了澡把她放床上睡覺,才剛躺下又鬧著不要穿睡衣,非要穿她的蕾絲蓬蓬裙睡覺,勸說了半天又是一通歇斯底里的哭鬧發洩。我沒忍住洪荒之力,在屁股上拍了幾巴掌才給鎮住,現在睡著了還在抽泣,我的心也好難受。

這一個個熊孩子讓爸媽們束手無策,下面,寶貝吖來分享10條讓孩子遠離“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妙招

1、統一教育理念

在幫助孩子調整改善各種壞毛病之前,家長之間要先統一教育理念。有些孩子就是因為家長的教養方式各自為陣,才會乖張地鑽了空子。

特別是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各位家長引導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務必保持一致。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根據寶寶的身心發展規律,家長可以試著讓寶寶獨立地為自己服務,比如:自己握勺吃飯,自己穿脫衣服、鞋襪,自己整理玩具、繪本等。

通過生活中類似的自理小事的練習不僅可以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也能磨練耐心,而不是一味地依賴照顧。

3、對孩子不要過分地關注

有些獨生子女的家庭容易對孩子有求必應,特別是由老人帶養的孩子,因為祖輩的溺愛和縱容,給予太多的關注和照顧,凡事都依著孩子。

這樣會慢慢地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孩子日後在生活中缺乏獨立性,且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

4、為他人提供幫助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給予適當的幫助,並及時注意提醒孩子,下次爸爸媽媽遇到困難時寶寶也要來幫忙。

家長還可以專門為孩子設置一些他力所能及的為他人服務的小事情,比如:幫媽媽遞拖鞋、幫忙丟廢紙、幫著收放晾曬好的衣服等。這些體驗會讓寶寶覺得自己很能幹,也能讓他學習體貼家人。

5、教孩子學會分享

教你10招,輕鬆 hold 住嬌氣熊孩子!

2~3歲的孩子都有很強的物權意識,家長首先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並尊重他們的意願。但可以創造很多的小場景通過與孩子的互動,引導他們得到家長分享後的快樂。

還可以教孩子學習一些簡單的社交語言:“我可以跟你玩嗎?”“我們交換玩具好嗎?”“我想自己玩,請你等一會兒。”

幫助他們應對與同伴社交中的基本規範,學習尊重、體諒別人,與人交換、合作和輪流玩玩具等。

6、冷靜對待孩子的異常

當孩子受挫、受傷或生病的時候,家長一方面應採取合理、科學的安撫或就醫態度,另一方面不要反應過度。

特別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大驚小怪、過度焦慮。否則,會讓孩子從大人的極端反應中得到暗示,誤認為自己的情況很嚴重,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在心理上、行為上養成高度自我中心的習慣。

7、適當地進行“挫折教育”

教你10招,輕鬆 hold 住嬌氣熊孩子!

所謂“挫折教育”是指飢餓、勞累、困難和批評。家長應適當地給孩子製造這樣一個“四面楚歌”的環境,讓孩子去經歷一些挫折,有利於弱化孩子自我中心的榮耀感。

但要注意點到為止,不要給孩子造成身心傷害。

8、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可以冷處理

在孩子因得不到滿足而發脾氣時,家長可以“冷處理”,用堅定的態度、柔和的語言,簡單規勸,堅持不去迎合、不妥協,也不要打罵、恐嚇孩子。

一段時間後孩子會自己停止哭鬧,此時家長可用其他形式安慰一下。這樣經過多次矯正之後,孩子就會明白採取哭鬧的方式達不到目的,慢慢會減輕自我中心的表現。

9、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寶寶還小,適應他人需求的能力很弱,遇到社交困難就需要家長適時幫助。家長應先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徵,尊重孩子。

避免將孩子一些偶發的行為表現歸類標籤化:“你是自私的孩子”“你是小氣的寶寶”等。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孩子,而放棄調整配合。

10、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

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只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拒絕,並讓孩子知道自己與其他家庭成員是平等的。家裡的事情寶寶也需要分擔共享。

寶貝吖讓新手家長享受育兒時光

和孩子一起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