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一驚:理性認知與規則意識,比打贏口水戰更重要


瑞典一驚:理性認知與規則意識,比打贏口水戰更重要


中國遊客曾先生一家在瑞典的遭遇,如今可謂家喻戶曉。

簡單梳理一下這場風波:帶父母赴瑞典旅行的曾先生號稱因為弄錯入住時間,經與酒店協商,酒店方同意曾先生一家人在大堂休息一晚。後來,酒店工作人員態度突然變得“惡劣”,請他們離開。接著,瑞典警方登場,強行將曾先生一家帶離酒店,並“拋棄在了荒無人煙的墓地”。

就此事,中國駐瑞典大使館提出了嚴正交涉,但另一邊,瑞典檢方也很“淡定”,認定警方沒有過錯。


針對此事的爭論,至今仍未平息。審視一番各方觀點,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兩處。

一種觀點認為,曾先生一家,尤其是曾先生在警察執法時略顯誇張的表現,屬於中國式巨嬰的行為,可以說是“丟臉丟到了國外”;另一種觀點認為,瑞典警方有粗暴執法之嫌,作為一個歷來強調人權的國家,警方的所作所為盡顯瑞典人的“虛偽”。

兩種觀點看似矛盾,卻都與規則意識息息相關。

曾先生在預定酒店時弄錯了入住時間,提前來到了酒店大堂。我們假定,這確實屬於無心之失。那麼,國內酒店會如何處理此事呢?讓曾先生一家在大堂歇息一晚,算是一種相對穩妥的處理方式。這裡頭,體現的可能正是中國人情文化的精髓。

錢穆先生雲,“中國文化最重人情。”在他看來,中國人重情,這是尊重生命的表現,因為生命本就多情。而西方人重物,“更傾聽己之有”,這是西方個人主義的起源。不到時間即不能入住,請你離開則沒有迴旋的餘地。


瑞典一驚:理性認知與規則意識,比打贏口水戰更重要


瑞典一驚:理性認知與規則意識,比打贏口水戰更重要


當事酒店

事件中的一個細節值得注意。曾先生見一位中國女留學生深夜未能找到處所,便將其引入酒店大堂一起休息,結果惹來酒店方面的不滿。這可能是酒店工作人員態度突然轉變為惡劣的重要原因。

若依“人情”論,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外主動幫助同胞,自不能算錯。曾先生此舉緣由大概是:既然都無家可歸,同在酒店大堂休息又有何不可?但在規則面前,如此行為就站不住腳了——曾先生一家人是酒店住客,女留學生卻不是。因此,批評曾先生的網友,針對的恐怕不僅是其個人,而是至今仍不能適應現代社會規則的群體。

我們該如何看待瑞典警方的行為呢?瑞典檢方認定,警方並無過錯。從當地法律法規的角度來說,也許如此。但曾先生的父母年事已高,又患病在身,當事警察可以在處置過程中做得更好,應該沒有疑問。設身處地思考,當父母在一個極端陌生的環境中被警察以視頻中所顯示的方式“搬”出酒店,曾先生的情緒出現一些波動,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瑞典一驚:理性認知與規則意識,比打贏口水戰更重要

至於把中國遊客拋棄在黑暗之中的墓園,也似有不妥。事實上,按照當地規定,瑞典警方有權將曾先生一家送到遠離事發地的地方,但具體到哪裡,完全取決於執法警察手握的自由量裁權。

雖然這座公墓臨近地鐵,但當晚氣溫低於10度,曾先生父母年邁,又發現身臨墓地,難免有負面情緒。為什麼沒有將三人送到更安全溫暖的地點?很難講這個合規的舉動完全合理。可見剛性規則一旦運用不當,亦會出現瑕疵。

瑞典一驚:理性認知與規則意識,比打贏口水戰更重要

瑞典一驚:理性認知與規則意識,比打贏口水戰更重要

曾先生一家人被送到的林地公墓,在當地算是一處景點


許多媒體都已經指出,近年來,瑞典不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度之一。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難民的湧入。瑞典酒店對待深夜留宿的曾先生一家的態度如此謹慎和不友好,恐怕與對治安狀況的擔憂不無關係。

比曾先生一家的遭遇更耐人尋味的是,此次事件在國內輿論場中造成的撕裂前所未有。猛烈抨擊曾先生一家和指責瑞典警方做法欠妥的網友分屬不同陣營,且雙方情緒均相當激烈,各種難以入耳的詞彙層出不窮。

兩種觀念之差以及是否巨嬰的討論,正是“保護個人權利”與“明確個人責任和權力範圍,保護個人權利並尊重他人私屬空間”的邊界感之差。這種邊界,正是由規則意識和理性認知築成。有人擔心明晰這種邊界感會減少善意,實際上,在一個尊重規則的環境中,個體私有空間得到穩定的尊重和保護而不必為此神經緊張的時候,才會給真正的善意以生長的土壤。

目前,相關信息和證據仍然不算完整。保持一份理性,繼續追尋真相的同時,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合理地運用規則?人們自身如何適應越來越強調規則意識的現代社會?如何培育更理性的社會心態,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 end •



觀點流

有價值的觀點在流動中聚合

觀點 · 聚合 · 價值


主編 | 劉 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撰文 | 李勤餘

※本號內容專屬於光明日報 · 觀瀾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