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金庸先生去世了。

第一眼看到,我以為是謠言。畢竟隔三差五就會有,習慣了。然而沒過一會兒,朋友圈越來越多,密集到難以想象。

此刻,我覺得在某個地方,應該有幾個服務器已經炸了,應該有社交平臺癱了,金庸先生,有這個功力。

如果說有誰的文學作品,可以有席捲八荒的本事,那隻能是金庸。讀過他的書的人,可能比讀過課本的都多。一個人可以不學習,但不可能不看金庸,不信就想想當年班裡的熊孩子,或者想想自己。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部分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


無論地位、階層、收入、南北、性別、三觀、生辰八字等等,再大的差距,相親時毫無共同點的雙方,有一個話題應該都是可以說上兩句的——金庸。即便沒看過書,也不可能沒看過影視劇,也不可能沒在各種場合看到過,也不可能說不出幾個金庸創造的幾個成語:笑傲江湖、武林至尊、蓋世神功、倚天屠龍、欲練此功必先自宮等等。

金庸曾給自己設計了一個墓誌銘:

這裡躺著一個人。在20世紀、21世紀,他寫過十幾部武俠小說。他的小說有幾億人喜歡……


幾億?我覺得他太謙虛了。

在華人世界,金庸就是獨孤求敗一般的存在。他無比碩大,無所不在,如果沒有他,現代漢語可能改寫,我們說話方式可能改變,有一塊幾乎全體華人共享的文化背景,坍塌了。

我第一次看金庸,是在小學的時候,第一部是《天龍八部》。給我最大的震撼,倒不是劇情,而是段譽和王夫人談茶花的一段。

在這一段描寫裡,他們絮絮叨叨談了十八學士、十三太保、八仙過海、七仙女、風塵三俠、二喬、八寶妝、倚欄嬌、抓破美人臉等等茶花品種。我當時就想,一個人得博學到什麼程度,才能把這種農業生產知識點講得這麼詳細?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在以後的閱讀中,這種知識上的碾壓隨處都有,壓著壓著就習慣了。最後一次震撼,是讀到《鹿鼎記》裡韋小寶和俄羅斯公主蘇菲亞跑到莫斯科,在俄羅斯帝國搞事情,當中倆人還有“露水情緣”。

我又震撼了,一個人,他的知識儲備得是什麼樣,才可以上天入地衝出亞洲?跨文化寫作是最大膽的,我曾以為大才如金庸,也只敢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穿梭。然而不是,無知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舉兩個例子,就可知金庸營造了一個怎樣廣闊無邊、淵深如海的武俠世界。這個世界無比廣闊,無論你什麼閱讀層次、欣賞水平,歷史、文化、人性、武打、男歡女愛、冷僻知識點,都能找得到。他的作品,還可以養活無數人,從導演、學者、寫手到賣玩具的。

有的時候看完金庸小說,再看別的武俠小說,會覺得沒勁,太單薄了。這也是為什麼寫武俠小說的那麼多,能籠蓋四野的只有金庸,因為他的武俠世界,大到像是一個宇宙。至今很多作品,不過是在這個宇宙裡孵化的小星星,遵循著這個宇宙的定律,借一點能量罷了。

金庸的作品,如果只說是武俠小說,實在是委屈了。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金庸作品所改編影視劇中部分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金庸這個人,也很傳奇。

一個作家,親身而又深度的介入一個民族的歷史進程,很少見了。

他在香港創辦《明報》,寫下無數社論,始終關懷兩岸三地的命運前途。他似乎像一個古代知識分子,文學寫作,不過是功名餘事,他真正的抱負,就是深沉地凝視腳下這片土地,稍微能為歷史的走向施加一點點作用力。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我辦《明報》的時候,就是希望能夠主持公正,把真相告訴給讀者。”——金庸


後來,他穿梭於兩岸三地,見過數位領導人,可謂令人仰止。後來,他又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一個曾寫下俠肝義膽的文人筆,又在這樣一個歷史關口,寫下沒有風花雪月卻事關黎元蒼生的字句。

一個作家,出世可以如此渺遠,入世又可以身荷千鈞,當真不可思議。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鄧小平與金庸

後來,他封筆了。如大俠歸隱,離開了江湖,江湖卻總有他的傳說。在香港,在杭州,在劍橋,偶有一絲仙袂飄過,就是驚呼無數。

今天,金庸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是一個在可見的歷史範圍內,會一直深深浸染中文世界的武俠江湖。

於個體來說,他留下的是無數你我普普通通個體的回憶。或是欲罷不能、一不小心就看到天亮的段落,或是一兩句哼了幾十年的歌詞,或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的老片子。金庸走了,記憶永存,文化印記永存。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大俠來時,驚濤駭浪;大俠遠去,天下同傷



• end •



觀點流

有價值的觀點在流動中聚合

觀點 · 聚合 · 價值


主編 | 劉 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撰文 | 易 之

※本號內容專屬於光明日報 · 觀瀾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