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法拉利送孩子的這位家長,你不合群啊


開法拉利送孩子的這位家長,你不合群啊



有人說,當前微博趨於女性化,今日頭條趨於直男化,以此類推,微信群應該是趨於戲精化。剛開學一個多月,家長群戲精圖片已經承包了不少教育類談資。

網上流傳著一條家長群回覆“潛規則”:

老師的通知是必選項,家長的討論是可選項,向老師獻殷勤是備選項,可一旦關係到自己的娃,所有的不滿和無奈都要放下,這一切,都成了必選項。

對於這樣的規則,家長們彼此心照不宣,摩拳擦掌,伺機而動,隨時準備登臺。

老師發一條消息,家長立刻心領神會,老師馬上就能收穫一片小花園。

怎麼說呢,行動算得上整齊劃一,甚至讓人懷疑家長入群前是否同孩子一起參加過軍訓。

假期的家長群也不會停更。必然有家長會將孩子上過的輔導班、學過的才藝、讀過的書、獲過的獎、出國遊學的經歷以精心編排的圖文方式展示到群裡,享受須臾讚歎,收割一片大拇指。


開法拉利送孩子的這位家長,你不合群啊



但是,最讓人發慌的除了“空氣突然安靜”,就是單獨@。

有媒體日前報道,杭州的霍先生開跑車送孩子上學,在校門口被其他學生家長看到,報告給了老師。於是當天晚上老師在家長群公開@了霍先生,並建議他以後不要再開跑車接送孩子,理由是“會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於教育”。其他家長紛紛附和,霍先生準備繼續辯解時,卻發現已被老師踢出家長群。


開法拉利送孩子的這位家長,你不合群啊



我猜測,此時霍先生內心應該是三種情緒交織。第一當然是委屈:合法收入買的車,怎麼就不能開出來送孩子上學?難道為了照顧大家的感受,我還要特地買輛車麼?第二肯定是憤怒:有啥事不能單獨談,非要在群裡公開@?小窗私聊要不要了解一下?第三大概是遺憾,老師一言既出,家長群起和之,自己孤軍作戰,箭射出去卻彈了回來——被踢出群了,一口氣鬱結在胸口。

人有我無,人強我弱,心態就崩了,這是大人的世界。家長嘴裡的“怕孩子攀比”,其實預先存在於家長本身的觀念中並根深蒂固。短期來看來看貧富差距存在並將繼續存在下去,不可能人人都擁有法拉利,這才是客觀現實。將跑車認定為“禁區”,是刻板印象所致;而當事老師因為別的家長的一句舉報,就不允許法拉利出現,並且家長不低頭就將其“請出去”的處理方式更是過於簡單粗暴。

私以為,在“法拉利”到來之時,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財富,正確認知貧富差距,擁有健康的財富意識和權利意識,擁有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比捂起孩子的眼睛來逃避問題,是更具建設性的教育方式。

只是這位家長的堅持、辯解和質疑,看起來是那麼“不合群”。家長們對於此文的點贊和轉發,大多是對霍先生的行為表達認同。在“能忍則忍,為了孩子”的大環境下,不少家長是有些欽佩的。從這個角度看,霍先生甚至有了些孤膽英雄的意味。

此前不久,一篇名為《開學第三天,我退出了家長群》的文章刷屏。文章以一位家長的獨白方式呈現,將一位普通家長在家長群中的觀察以及心理上的不堪重負以至最終選擇退出家長群的故事敘述得樸素而真實。


開法拉利送孩子的這位家長,你不合群啊


文中,家長群被這位家長分為“請安派”“馬屁派”“曬娃派”等多個派別

家長群裡家長的表現,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同學關係;家長群裡的曬娃行為極有可能成為孩子的負擔——又要多報兩門輔導班。看起來“一切為了孩子”、旨在推進家校共育的家長群,孩子們反而是夾縫中求生存了。

當然,最終結果是這位家長又被老師拉回群裡。家長群的淬鍊,其緊張感猶如玩絕地求生,是每一位當代家長難以逃脫的宿命。

家長步步驚心,殊不知不少老師也深受其擾。不少老師表示,家長群已成隱形負擔,每天都像是在開家長會。發佈一個通知,很快便會被轟炸式回覆淹沒;對於家長們“眾星捧月”的客套回覆,不及時回覆家長,怕家長覺得受到冷落;一位幼師更是表示,要隨時傳視頻到家長群,若家長未看見自己的孩子,老師要找到孩子再拍一個;群裡公佈了孩子的考試成績,家長舉報到當地教育部門,老師最終公開道歉;佈置家庭的作業,太難或者量大,家長群也會一片質疑聲。


開法拉利送孩子的這位家長,你不合群啊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家長群,是“減負”政令下課堂之外的補充條款,是培訓班廣告聖地。

家長群新聞連連看所引發的熱議,足以證明家長群確實變了味。

家長焦慮,老師煩惱,孩子受苦,似乎全然忘記了,家長群原本只是為更快速高效的家校溝通而生。那位“開學三天即退群”的家長在文末呼籲,為了孩子,請讓家長群簡單點,純粹點。

要讓家長群迴歸初心,校方在建群之初就必須明確家長群的功能邊界和互動時間,維護好家長與學生的隱私,發現問題及時私下解決,避免矛盾激化,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家長亦應尊重校方規定,理性看待家長群。

家長群該不該取締?實際上,歸於家長群的絕大多數問題,在於家長群給了家校矛盾一個爆發空間,也給了相關社會現象和社會心態一個展示空間。

家校溝通的更好打開方式,必然需要信任、寬容與合理的責任邊界作根基;微信群裡戲太多,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家長群這一組織是集階層焦慮與教育焦慮於一身的。比如,總被拎出來吊打的中產階級本身或許早已皮糙肉厚,但涉及到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是難免玻璃心。當今,階層焦慮、教育焦慮任憑哪一個都足以令人白髮三千丈,二者衝撞扭打,也就不難理解會有這樣的場面了。

而在家長群之外,教育的另一個側面,農村留守兒童沉迷於網絡遊戲是正在被探討的問題,在那方輿論場上,既瞧不見畢業於美國名校的家委會競選,也沒有孩子們的隱藏技能大賞。

不同階層的教育問題,與教育中諸如“跑車即攀比,不利於教育”等社會觀念與教育理念的自洽問題,不論通過何種方式展示出來,都關係到如今每個被寄予希望的孩子的成長、發展與認知、觀念塑造,關係到他們是否能以坦誠的姿態面對真實的人生。這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共同完成的事情。

• end •



觀點流

有價值的觀點在流動中聚合

觀點 · 聚合 · 價值


主編 | 劉 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撰文 | 琬 秋

※本號內容專屬於光明日報 · 觀瀾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