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法拉利送孩子的这位家长,你不合群啊


开法拉利送孩子的这位家长,你不合群啊



有人说,当前微博趋于女性化,今日头条趋于直男化,以此类推,微信群应该是趋于戏精化。刚开学一个多月,家长群戏精图片已经承包了不少教育类谈资。

网上流传着一条家长群回复“潜规则”:

老师的通知是必选项,家长的讨论是可选项,向老师献殷勤是备选项,可一旦关系到自己的娃,所有的不满和无奈都要放下,这一切,都成了必选项。

对于这样的规则,家长们彼此心照不宣,摩拳擦掌,伺机而动,随时准备登台。

老师发一条消息,家长立刻心领神会,老师马上就能收获一片小花园。

怎么说呢,行动算得上整齐划一,甚至让人怀疑家长入群前是否同孩子一起参加过军训。

假期的家长群也不会停更。必然有家长会将孩子上过的辅导班、学过的才艺、读过的书、获过的奖、出国游学的经历以精心编排的图文方式展示到群里,享受须臾赞叹,收割一片大拇指。


开法拉利送孩子的这位家长,你不合群啊



但是,最让人发慌的除了“空气突然安静”,就是单独@。

有媒体日前报道,杭州的霍先生开跑车送孩子上学,在校门口被其他学生家长看到,报告给了老师。于是当天晚上老师在家长群公开@了霍先生,并建议他以后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理由是“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其他家长纷纷附和,霍先生准备继续辩解时,却发现已被老师踢出家长群。


开法拉利送孩子的这位家长,你不合群啊



我猜测,此时霍先生内心应该是三种情绪交织。第一当然是委屈:合法收入买的车,怎么就不能开出来送孩子上学?难道为了照顾大家的感受,我还要特地买辆车么?第二肯定是愤怒:有啥事不能单独谈,非要在群里公开@?小窗私聊要不要了解一下?第三大概是遗憾,老师一言既出,家长群起和之,自己孤军作战,箭射出去却弹了回来——被踢出群了,一口气郁结在胸口。

人有我无,人强我弱,心态就崩了,这是大人的世界。家长嘴里的“怕孩子攀比”,其实预先存在于家长本身的观念中并根深蒂固。短期来看来看贫富差距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不可能人人都拥有法拉利,这才是客观现实。将跑车认定为“禁区”,是刻板印象所致;而当事老师因为别的家长的一句举报,就不允许法拉利出现,并且家长不低头就将其“请出去”的处理方式更是过于简单粗暴。

私以为,在“法拉利”到来之时,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财富,正确认知贫富差距,拥有健康的财富意识和权利意识,拥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比捂起孩子的眼睛来逃避问题,是更具建设性的教育方式。

只是这位家长的坚持、辩解和质疑,看起来是那么“不合群”。家长们对于此文的点赞和转发,大多是对霍先生的行为表达认同。在“能忍则忍,为了孩子”的大环境下,不少家长是有些钦佩的。从这个角度看,霍先生甚至有了些孤胆英雄的意味。

此前不久,一篇名为《开学第三天,我退出了家长群》的文章刷屏。文章以一位家长的独白方式呈现,将一位普通家长在家长群中的观察以及心理上的不堪重负以至最终选择退出家长群的故事叙述得朴素而真实。


开法拉利送孩子的这位家长,你不合群啊


文中,家长群被这位家长分为“请安派”“马屁派”“晒娃派”等多个派别

家长群里家长的表现,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同学关系;家长群里的晒娃行为极有可能成为孩子的负担——又要多报两门辅导班。看起来“一切为了孩子”、旨在推进家校共育的家长群,孩子们反而是夹缝中求生存了。

当然,最终结果是这位家长又被老师拉回群里。家长群的淬炼,其紧张感犹如玩绝地求生,是每一位当代家长难以逃脱的宿命。

家长步步惊心,殊不知不少老师也深受其扰。不少老师表示,家长群已成隐形负担,每天都像是在开家长会。发布一个通知,很快便会被轰炸式回复淹没;对于家长们“众星捧月”的客套回复,不及时回复家长,怕家长觉得受到冷落;一位幼师更是表示,要随时传视频到家长群,若家长未看见自己的孩子,老师要找到孩子再拍一个;群里公布了孩子的考试成绩,家长举报到当地教育部门,老师最终公开道歉;布置家庭的作业,太难或者量大,家长群也会一片质疑声。


开法拉利送孩子的这位家长,你不合群啊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长群,是“减负”政令下课堂之外的补充条款,是培训班广告圣地。

家长群新闻连连看所引发的热议,足以证明家长群确实变了味。

家长焦虑,老师烦恼,孩子受苦,似乎全然忘记了,家长群原本只是为更快速高效的家校沟通而生。那位“开学三天即退群”的家长在文末呼吁,为了孩子,请让家长群简单点,纯粹点。

要让家长群回归初心,校方在建群之初就必须明确家长群的功能边界和互动时间,维护好家长与学生的隐私,发现问题及时私下解决,避免矛盾激化,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家长亦应尊重校方规定,理性看待家长群。

家长群该不该取缔?实际上,归于家长群的绝大多数问题,在于家长群给了家校矛盾一个爆发空间,也给了相关社会现象和社会心态一个展示空间。

家校沟通的更好打开方式,必然需要信任、宽容与合理的责任边界作根基;微信群里戏太多,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家长群这一组织是集阶层焦虑与教育焦虑于一身的。比如,总被拎出来吊打的中产阶级本身或许早已皮糙肉厚,但涉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难免玻璃心。当今,阶层焦虑、教育焦虑任凭哪一个都足以令人白发三千丈,二者冲撞扭打,也就不难理解会有这样的场面了。

而在家长群之外,教育的另一个侧面,农村留守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是正在被探讨的问题,在那方舆论场上,既瞧不见毕业于美国名校的家委会竞选,也没有孩子们的隐藏技能大赏。

不同阶层的教育问题,与教育中诸如“跑车即攀比,不利于教育”等社会观念与教育理念的自洽问题,不论通过何种方式展示出来,都关系到如今每个被寄予希望的孩子的成长、发展与认知、观念塑造,关系到他们是否能以坦诚的姿态面对真实的人生。这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完成的事情。

• end •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撰文 | 琬 秋

※本号内容专属于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