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我的努力,养得起“自我”

现在经常醒得很早,因此,我会被小两岁的同事嘲笑,她们说我已经老了,不仅如此,还有很多被嘲笑的瞬间,就像一个钉子,刺进我的心。

我起得早,这是老了吗?时不我待,我是有很多事情想要去做,有股力量在我体内起伏,我一定要起床,否则这股力量会搅得我辗转反侧、不得安枕。我一定要起来,看书、码字。看书是为了满足本有的好奇心;码字,是内心力量释放的出口。

经常被人嘲笑、嫌弃。以前我会因此很痛心,甚至对嘲笑我的人敬而远之。每个人生于天地之间,本来就是有所知,有所不知,何必要强求大家都一样呢?但是,我那样刻意与她们疏远的行为,映着我饱含愤怒的内心,而这种愤怒之火,因为教养的缘故,全都被憋在心里,最后烧伤的是自己。别人说我是“补刀王”,说出的话像一把刀子似的,但我不是故意的,与人沟通时,我总是尽我最大所能,去顾忌别人的自尊,但是还是容易伤到别人。当她们用言语嫌弃我时,不是我不会去反驳,怼不回去,而是我担心拿捏不好其中的语言分寸,自己的话语杀伤力太大,会把对方那一颗脆弱的心给击碎,从而把一段玩笑话演变成一场骂战。

我曾经直白地向她们表达过我的不满与不开心,可是依然无济于事,她们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只顾自己嘴上说得爽。我肯定不会为了这种人做出改变,依然我行我素,原来以为是朋友,现在明白了,朋友哪是这么好遇见的,其实大家只是一般的同事而已。我发现,在一个群体里面,越是那些有生活阅历的人,越是善良与包容,而那种言语刻薄,看事情单一片面,随意挖苦讽刺别人的,大都是没多少胸襟与头脑、哗众取宠的中二青年。一个人所说的话,有时候并非是能评价别人的,它会是面镜子,照出的是说话者自己的内心。那些刻薄无知的话,只会显得说话的人毫无教养,还有能号召一群毫无自我见解的平庸大众。很多时候,即使有些人不认同那些所说的话,但是基于从众心理,他们也会跟着随声附和。有些伤人的话里,我可以去找出它的合理性,但是不代表我一定要去改变自己。一直以来,我就这样,执拗地保持自我,与周围的世俗环境作着对抗。最终的结果是,到现在我都没有什么朋友,庆幸的是,我做着自己,坦坦荡荡,没有受到内心的煎熬。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但愿我以后的包容与善良也要带点锋芒与霸气。我不是佛,无法看众生都平等。那些懂我的人,我必将用生命去珍惜这份懂得;那些轻视我的人,虽然我做不到轻视她,但我会对她等闲视之。在这一点上,我自己也要反思,不要老是因为别人的只言片语而去怀疑自己。有时感觉自己就像浮萍,稍微有风一吹,便到处飘荡,但愿我的根,能牢牢地扎进泥土里,任尔东西南北风,都毫不动摇。

正因为我想做自己,所以我才要更加地努力,我希望自己的才能足以支撑自己的“任性”。有自己的追求,不用违背本心去同流,也不用刻意为了与别人不同而装出一副“遗世独立”的姿态。

在大学时,曾经有位室友和我写了一张长长的字条,那上面说道,她能够理解我,但是她要合群,只能站在大多数人的那一边,所以,我就这样被“鄙视嘲笑”吗?这是什么狗屁的理由!那时候,就经常有同学私下里对我说,其实我这样活得很好,让人羡慕,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我当时在想,那你们为什么不可以呢?大家都只是还是学生啊。

我知道,大家都在追求势利。如果我能活得很好,物质很丰盈,那我这份“自我”才会是真的好;如果我活得不好,那这份“自我”依旧会受到嘲笑。嘲笑我不通人情世故,嘲笑我的无知以及一无所有。

昨天晚上去听了一场讲座,主讲老师被主持人问到各种问题,其中她大部分都是不知道的,但她都如实回答了她不知道,而且有些东西因为不了解,她不好作评价。她的声音很小,这只是因为她彬彬有礼、淡定从容的气质,而非胆怯,她并没有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感到尴尬和局促,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切都遵照自己的内心,从容地做出了回答。虽然这样的回答让听众感到索然无味,但是却让我感到了一股真诚。她并没有老于世故,没有为了一份体面的答案,而违背本心地说出一番成全自己、迎合别人的话。

这是一种稚嫩还是一种成熟呢?这位老师已经四十多岁了,我把这看作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成熟,质朴、真诚,彰显着生命的本真与智慧。我只知道,于我来说,同这样的人沟通起来会很舒服,一是一,二是二。我最怕那些长于世故,和我虚与委蛇的人。大家都很忙,有话可以明明白白地说,你说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一般是听不懂的,也很少会有时间去琢磨,等我有时间琢磨时,说不定还会错了意。这样的沟通方式太伤神。为了生活,我们经常要学会世故,可是这些世故,让本来简单的生活变得很复杂。如果大家都真诚,那生活就会变得简单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更快乐。如果改变不了环境,最起码也要保持自我。我希望自己的努力与才能,能够让我做自己,不必去迎合,不必去揣测,不必违背本心,人生活得坦坦荡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