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空城計”:演的是精彩大戲,照的是千古人心

01

一出空城計


瑤琴三尺勝雄師, 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 , 士人指點到今疑。


這首詩,讚頌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他巧設“空城計”驚退了老謀深算、智勇兼備的司馬懿。

“空城計”的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很多人讀小說這個章節時,都會產生一堆疑問:就算司馬懿有很多顧忌,但是他在城下都能聽到諸葛亮的琴聲了,完全可以下令弓弩手把諸葛亮射死啊。

或者派一支小分隊衝進城去探聽虛實。再或者,15萬大軍圍城,諸葛亮缺糧草,看他能支撐到幾時?

然而,司馬懿不採用任何一種方法,偏偏剛從大老遠趕來,就死命回撤,實在令人費解。

現在,很多人似乎都已參透了玄機: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血的古訓,為避免“卸磨殺驢”的悲劇發生在他身上,故意放走與自己“旗鼓相當”的敵手諸葛亮。

得出的結論是:司馬懿不進空城才是上策。反之,孔明也是算準了司馬懿不能進攻,才敢祭出空城。

這種看法很對。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當世之人都能參透的玄機,《三國演義》自成書有近七百年了,那麼多史學家、評論家、讀書人,難道他們就沒看出來。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估計會笑而不語。

諸葛亮首出祁山,從“馬謖失街亭”到諸葛亮的“空城計”,實則是“先借刀殺人,再互相算計的連環計中計”。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諸葛亮、司馬懿,魏主曹睿上演了這場精彩大戲,而自作聰明的馬謖,丟了卿卿性命,為這場大戲墊背。


諸葛亮的“空城計”:演的是精彩大戲,照的是千古人心



02

諸葛北伐,必敗的戰爭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劉備獻策曰

“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但諸葛亮北伐時,早已物是人非了。原計劃當中的荊州沒了,上將關羽、張飛死了,劉備病逝,趙雲等一干老將皆已老邁。

夷陵之戰,幾乎耗光了蜀國所有的本錢。正如諸葛亮自己所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自己深知,在即無友軍,更無後援的情況下,勞師遠征是犯兵家大忌。而地狹人稀的蜀國,無論從兵力還是物力上,根本不足以問鼎中原。

但是諸葛亮執意北伐,是有他的政治考量的:

一是外部環境所迫:正如他的繼任者姜維所說“魏強而蜀弱,若不主動伐魏,坐等吳、魏來攻,蜀國必危矣”。

二是穩定內政所需:劉備死後,蜀國內部很不穩定,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三股力量相互抵制。在蜀國內耗之中,諸葛亮必須抓住兵權,只有通過戰爭,才能成為說一不二的實力派。

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諸葛亮率兵北伐,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

他並不是為贏得戰爭,而是適可為止,有進有退。既牢牢掌控了兵權,又控制了後主劉禪,還可以假手鏟除異己。

這是權謀家諸葛亮乾的事。估計自《三國演義》成書以來,歷代的史學家、評論家都讀懂了。

而他們所處的時代,各路將相王侯,此類故事都在上演,因此沒有必要挑明。


諸葛亮的“空城計”:演的是精彩大戲,照的是千古人心



03

司馬懿出山,諸葛亮自知沒有勝算


諸葛亮最忌憚的對手就是司馬懿,所以他在北伐前,率先使出了“反間計”。他派人到洛陽等地散佈謠言,說司馬懿要謀反,又四處張貼司馬懿興師廢君的榜文告示。

魏主曹睿信以為真,司馬懿被革職還鄉。

但諸葛亮首次北伐,屢戰屢勝,魏軍上下沒有人是諸葛亮的對手。眼看曹魏江山危險,曹睿不得不再次啟用司馬懿,任命他為“平西都督”,統領兵馬抵禦諸葛亮。

在街亭之戰前 ,魏主下詔司馬懿復職,諸葛亮大驚曰:

“吾豈懼曹睿耶 ? 所患者唯司馬懿一人而已 。


在馬謖拒諫失街亭這一章節中,諸葛亮說:

“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


諸葛亮已經預知到司馬懿必取街亭,自己將要輸掉這場戰爭。

果不如諸葛亮所料,“馬謖拒諫失街亭”章節中:

司馬懿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今必出軍斜谷……若取郿城,必分兵兩路……令孫禮、辛毗截住箕穀道口,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


由上面司馬懿的一席話,可以看出:如果說諸葛亮知司馬懿九分,則司馬懿知諸葛亮十分。

司馬懿早已把諸葛亮的用兵看得通透,而自己的軍事部署條理分明,且步步為營,諸葛亮沒有勝算。

但此時的諸葛亮不能立即撤兵,因為他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諸葛亮,他要保持常勝不敗的神話,他背不起不戰而敗的罵名。

於是,諸葛亮要給自己找個臺階下,想辦法來保存實力,體面的退兵。要想把戲演足,必須找個人來背鍋。


諸葛亮的“空城計”:演的是精彩大戲,照的是千古人心



04

借刀殺人計


給諸葛亮體面退兵來墊背的,就是“剛愎自用”的馬謖。

不過話說,這個馬謖確實該死。

且看《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章節:

諸葛亮問曰:“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


馬謖此人,自信的有點狂。

以下是馬謖請戰時慷慨激昂陳詞:

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


而在他駐守街亭時,又自作主張的改變了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處”的部署,他狂傲的對勸諫的王平說:

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馬謖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


從以上馬謖的話,可以看出,馬謖平時在心底裡,並沒有真心實意的恭敬諸葛亮。

司馬懿在探視了街亭布放後,

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


你看,連司馬懿這個外人,都知道馬謖是個徒有虛名的庸才。而馬謖與諸葛亮朝夕相處,他到底是個什麼貨,諸葛亮又怎麼能看不出?

當年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曾對諸葛亮特別提到馬謖:“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君其察之”。難道諸葛亮真的會當耳旁風?

他是經過了相當一段時間觀察,馬謖此人確實如先主劉備所說,只不過沒有找到殺他的時機罷了。

這一次,機會終於來了,諸葛亮開始實施他的借刀殺人計。

當馬謖放下壯志豪言:“若有差失,乞斬全家”。諸葛亮立馬抓住這個機會,以軍令狀相逼:

孔明曰:“軍中無戲言。”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


諸葛亮安排馬謖做了替死鬼後,知道街亭必失。馬謖走後,他為了能體面退兵,又做了一番部署:

孔明尋思……又喚高翔曰:“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紮寨。與汝一萬兵,去此城屯紮。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乃喚趙雲、鄧芝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一軍出箕谷,以為疑兵。如逢魏兵,或戰、或不戰,以驚其心。吾自統大軍,由斜谷徑取郿城……


作繭自縛馬謖果然守不住街亭,

馬謖見事不諧,教軍緊守寨門,只等外應。


天真的馬謖自以為諸葛亮會派兵拼死救他。呵呵,做夢去吧。

而司馬懿又是怎麼做的呢?

司馬懿又令人於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亂……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


司馬懿為什麼會放過馬謖呢?估計他笑而不語:“好一齣借刀殺人計呀”,你諸葛亮設計的大戲,我可不能砸了場子。

人,留給你諸葛亮去殺。

於是,後文就有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悲情故事了。然後諸葛亮自請降級處分,以平眾心。

這麼說,諸葛亮實施的“借刀殺人計”,似乎與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完美形象不符。

大眾之所以這麼認可諸葛亮,是因為人們看到的,是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大肆篡改過的《三國演義》版本。

在這個版本中,毛宗崗把諸葛亮放在全書的中心位置,,竭盡全力歌頌諸葛亮,凡是有損於諸葛亮形象的章節,都大肆刪除或篡改。

而在“嘉靖壬午版本”,“葉逢春版本”,以及“萬曆的幾個版本”的《三國演義》,諸葛亮則是另外一番形象。

劉備攜民渡江,成為千古美談 。而諸葛亮曾勸劉備拋棄百姓 ,自己逃命。


“孔明曰: `江陵要緊,可以拒守。今擁大眾十餘萬皆是百姓, 披甲者少,日行十餘里, 似此幾時得到江陵 ? 倘曹操至,如何迎敵? 不如暫棄百姓, 先行為上。玄德泣曰 :`若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 何以棄之? '百姓聞得,莫不傷感 。


劉備的仁義和諸葛亮的自私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這幾個版本里,都記述了諸葛亮慫恿劉備殺忠臣劉封一事。

劉備知道錯殺了劉封,後悔的慟哭。

玄德慟哭曰: “孤一時造次, 廢股肱矣 ! ”


而諸葛亮怎麼說的呢?

孔明曰 :“若欲嗣主久遠之計, 殺之何足惜也 。作事業者, 豈可生兒女之情耶 ! ”


而在這些版本的記述中,諸葛亮誣陷並設計殺害名將魏延,情節可謂是步步驚心。(

後文會有解讀

隨便列舉一二,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他“借刀殺人”除馬謖,也並不感到奇怪了。


諸葛亮的“空城計”:演的是精彩大戲,照的是千古人心



05

再來一出“空城計”


做戲要做足,諸葛亮成功實施“借刀殺人計”後,為了維護他的“計絕古今”的光輝形象,為了更能體面的退兵,不妨再演一出“空城計”。

司馬懿輕取街亭後,驅15萬大兵追趕諸葛亮時,估計他的心裡有也有15萬匹“草你馬”在奔騰,司馬懿是內心是糾結和痛苦的。

因為他根本就不想追諸葛亮,逮住諸葛亮,自己立即就是“兔死狗烹”的下場,他需要諸葛亮這個旗鼓相當的對手存在。

但是,有曹真等一干魏主的心腹在督戰呢?人家又不是傻子。

戲,是要繼續演下去的。

於是,歷史上著名的“空城計”上演了。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這出“空城計”,身經百戰、思慮審慎的司馬懿又如何不能一眼看穿?

司馬懿聽懂了諸葛亮的琴聲,而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能聽懂他的琴聲。

其實,在內心深處,兩個人都默契的笑而不語。

一曲悠揚的琴聲聽完了,司馬懿知道他該撤了。

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


但是,還是有看起來聰明,其實不是很聰明的人,參透了其中的玄機。

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


司馬懿為他的兒子如此聰明感到高興,但是又不夠聰明感到憂慮,急忙打圓場找臺階下。

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司馬懿也是表演藝術家,故作仰天嘆曰:“吾不如孔明也!”

主帥都如此說了,這就是定論。

司馬懿統15萬大軍吶,手下大將、偏將自是不少,難道他們又都是傻子?都是假裝“呵呵”,不敢說罷了。

不過,對廣大將士來說,不打仗了最好了。趕緊回家抱美嬌娘最好,也都樂得個退兵。而蜀兵也連夜奔回漢中。

至此,一出“空城計”完美收官。


諸葛亮的“空城計”:演的是精彩大戲,照的是千古人心



06

魏主曹睿:我也不是傻子


司馬懿出山,輕鬆挫敗了諸葛亮首罰中原的大戰役,而他的監軍“”曹真、郭淮復奪三郡,以為己功”。都是皆大歡喜呀,於是得勝還朝。

司馬懿引兵徑還長安,朝見魏主。

睿曰:“今日復得隴西諸郡,皆卿之功也。”懿奏曰:“今蜀兵皆在漢中,未盡剿滅。臣乞大兵併力收川,以報陛下。”睿大喜,令懿即便興兵。


魏主曹睿就是這麼容易被忽悠的嗎?當然不是。他安排的監軍、密探不少,早已把諸葛亮退兵的真相看的門清。

先主曹操在臨終前特意交代過:

司馬懿人太聰明,可以掌兵,只能當個文官,既用之,防之。


曹睿明知司馬懿忽悠他,但是沒辦法啊,他自有他的政治考量。

一是因為內政:曹叡為了遏制另一位託孤輔臣曹真,必須留用司馬懿。

二是因為外戰:即使司馬懿取了諸葛亮老命,甚至吞併整個蜀國,但曹魏也不會迅速在中原一家獨大。其他的地方軍閥還多的是,司馬懿還有利用的價值。

曹叡也知道,你司馬懿忽悠我,表面上還過的去,這說明你還是忌憚我曹睿的,你還是需要依仗我朝廷的。你一時半會還不會反,等我把你的利用價值榨乾了,再來收拾你。

當然,主子曹叡怎麼想的,司馬懿心裡也門清,都是相互利用罷了。

於是,曹睿雖然心裡罵,但是還是要佯裝大喜,還要好好表揚一番司馬懿。


諸葛亮的“空城計”:演的是精彩大戲,照的是千古人心



07

連環大戲,誰算計了誰


圍繞著諸葛亮首伐中原,上演的一場精彩大戲,都是彼此算計而已。而結局也是皆大歡喜。

只不過,“三國歸晉”的歷史結局,是司馬懿笑到最後,最終贏得了這場大戲。

歷史也證明了,在《三國演義》文學形象中,光明磊落、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只不過是慣於韜光養晦、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的歷史配角而已。

可嘆,無知淺薄,更無謙德的士人馬謖,在整部《三國演義》中出場不多,就成為了蜀漢北伐的犧牲品。

最後再補充一句:歷史上諸葛亮的“空城計”是不存在的,只是文學作品的演繹。青風若凡也是順著“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這一章節所作的解讀。

你若不認同,權當笑耳。

洋洋灑灑五千文,諸葛亮的“空城計”:演的是精彩大戲,照的是千古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