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為何要對美團追殺到底?

hongse12304


這要從一開始阿里和美團的關係來看。我們都開玩笑說互聯網創業公司有兩個命運,一個是被騰訊收過,一個是被阿里收購。找些做這些互聯網餐飲行業的是大眾點評和美團。而騰訊主要投資大眾點評,阿里巴巴主要投資美團。

但是美團的創業人員不願意讓阿里巴巴參與太多的管理,於是就有了第一種矛盾的形成。

而後來,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併,直接讓騰訊成了美團最大的投資方。這下子一下讓阿里巴巴前期的時間和金錢投資都打了水漂,所以阿里巴巴就扶持了一個新的項目叫餓了嗎。眾所周知,現在餓了麼和美團是競爭關係。那麼你認為阿里巴巴對美團的態度應該是怎樣的?


QuasimodoQ


阿里和美團的恩怨情仇,說來可就話長了。其中的最核心的一點是,馬雲和王興這兩位大佬,都屬於個性很強的人,誰也不太服輸,誰也不太願意被別人管束。

早年間,阿里對美團是十分支持的,在美團的好幾輪融資背後,都能看到阿里系資本的影子。當時的市場格局是,美團背後是阿里,點評背後是騰訊。按照正常的邏輯,美團和點評的競爭,其實也是阿里與騰訊的競爭。比如當時的滴滴快的、現在的摩拜和ofo。

但據說,美團對於阿里在業務上的干預,是十分拒絕的。兩家的關係就逐漸的不好了。對於一直獨立創業、個性又比較強的王興來說,不喜歡別人對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孩子指手畫腳,也是人之常情。但對於阿里這樣的產業投資方、尤其是團購這種涉及戰略佈局的事情,大約也是比較難忍的。

再後來,美團轉身去拿了騰訊的錢。再然後,美團點評合併了,這一整合,騰訊成了更大的股東。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事情,就是阿里旗下第一代的口碑退隱江湖。這相當於是阿里在團購這種線下消費佈局上的一次挫敗。但這麼重要的領域,一直做交易、又有中供鐵軍稱號的阿里,當然是不能放棄的。

於是,就有了後來阿里和螞蟻金服共同發起的新口碑,以及後來重金投資的餓了麼。這下,阿里和美團成了一個賽道上的直接競爭對手。據說,阿里當時之所以在餓了麼身上如此下血本,也有和美團一拼高下的意思。

直到現在,阿里手裡仍然還有一小部分的美團股份,這當然是有意義的。此前就發生過一次,在美團積極尋求融資的時候,阿里在市場上八折出售美團老股,這當然會對美團的估值形成一定的打壓效果。

總之,神仙打架,我們看戲唄。


科技考拉


這裡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首先說歷史原因,當美團還是一家小公司的時候,阿里戰略投資的美團,幾千萬上億地給他輸血,支持美團做團購,支持它在千團大戰中打贏競爭對手,後來又支持它開展各種新業務,包括做外賣。

當時的阿里對美團是有戰略訴求的,就像是對待今天的餓了麼和口碑,希望美團能夠成為自己的兒子,並持續向自己輸送利益。但是2015年下半年,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開始接受騰訊系的扶持,並明顯有了想要擺脫阿里控制的意願,相當於說,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不再聽話了。要知道阿里和騰訊的競爭關係,也要知道阿里一貫以來對被投企業的強硬態度,自然會覺得美團是個白眼狼,所以從情感上來說,也是有報復心理,欲除之而後快的。當然,美團作出這樣的行為也有自己的苦衷和選擇,這就是另話了。

現實原因來說,美團的現有業務阿里基本都有,兩者在競爭市場上是高度重合的。美團有外賣,阿里有餓了麼,美團有點評(到店業務),阿里有口碑,美團有旅行業務,阿里有飛豬,美團有電影票、B2B、單車和打車業務,這些阿里也都有。你可以理解為,兩個都是很龐大的上市公司,又互為競爭對手,從基因和利益的角度來看,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蛋糕),也必然會打得你死我活。更何況,這個競爭對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阿里自己扶持起來的,阿里也是中國最牛逼的公司之一,怎麼能忍得了美團的存在呢。


Y小姐


美團對阿里巴巴威脅最大的一點在於,美團現在是國內To B能力第二強的互聯網公司。


阿里巴巴為什麼這麼強大?你可以說他選擇了電商這條正確的賽道,但是你也得看到,美國成功的電商公司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的模式完全不同。馬雲和貝索斯也根本不是一路人。貝索斯是個金融家和技術宅,而馬雲則是一個毫不懂得技術的老師。很長一段時間,遠處杭州的阿里巴巴都被認為是中國最土的互聯網公司。


但阿里巴巴也有自己的長處。互聯網有很多掙快錢的機會,比如遊戲,比如廣告。但是,馬雲選擇了最難的那條路,就是建平臺,賣生態。不同於直接從消費者那裡收錢,馬雲一開始搞的那個1688,就是要一家家地把企業搬上網。


這個看起來很重、很累的事情,後來竟然成為了阿里巴巴的核心競爭力之後。互聯網一直分To B和To C兩部分。中國的巨頭裡面,To C做好的很多,To B做的好的,唯獨阿里巴巴一家。


但是,現在突然又殺出來一個美團。美團一開始做商家也不行,但是後來幹嘉偉來了以後,把阿里中供鐵軍的精神也帶了過來,最後成為了美團的血液之一。現在互聯網企業拼To B,拼忽悠企業主,拼執行力,美團也就僅此阿里了。甚至和阿里所屬的餓了麼及口碑血拼也是勝利。


這對於阿里來說是非常不好。To C的企業再多,傷不到阿里的根骨,因為給阿里錢的人主要是企業而不是消費者。但是來一個To B的企業,最後可能會和阿里搶商家,搶企業,這卻是最致命的。


敦復


美團是阿里巴巴的一根刺,美團先接受阿里巴巴的投資然後又反出阿里,投奔騰訊,另外外賣業務是高頻的支付場景和零售場景,對阿里影響和作用巨大,所以阿里巴巴對美團類外賣業務不願意放棄。



20101年,阿里在百團大戰的背景下,對成立剛1年的美團進行5000萬美元的a輪投資,此後又追加B輪3億美元投資,可以說如果沒有阿里巴巴的3.5億美金,從百團大戰中跑出來的是美團還是其他公司就不一定了。

在2016年,阿里巴巴試圖更大規模的獲得阿里巴巴的投資,同時更大規模的接入美團,遭到王興的強勢反彈,在2015年10月阿里巴巴拋售美團股份,即使在這個時候阿里巴巴承諾只要王興願意阿里巴巴可以雙倍騰訊金額投資美團,最後王興仍然不願意,雙方最終分道揚鑣,王興接受騰訊10億美元投資,阿里幾乎全部拋售美團股份。



而王興顯然低估了阿里巴巴對支付和零售的野心,2015 年 6 月,阿里宣佈復活旗下 O2O 本地生活網站口碑網,此後全資收購了餓了麼,並形成了大零售重要的一環。

而美團低估了阿里巴巴對於外賣領域的野心,阿里巴巴並不是單純的想要一個流量入口,而是希望獲得更多的化學反應,所以阿里巴巴復活類似點評業務的口碑,數十億元補貼。然後又90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麼,此時餓了麼估值150億美元,最後將餓了麼納入了大零售領域,和盒馬鮮生,菜鳥網絡等形成了生態,完成了最後一公里的佈局。

當然,對阿里巴巴來說,如果每個人都像美團一樣反出阿里,長有反骨,阿里巴巴的投資勢必受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里巴巴和美團的競爭並不是阿里巴巴的意氣之爭,而且的確價值重大,畢竟大零售已經成為阿佳阿冊未來的新故事。


毛琳Michael


1、阿里和美團,先有恩後有怨。

在2011年百團大戰時,拉手網、窩窩團氣勢如虹,騰訊和Groupon合資的高朋網人傻錢多。拉手網和窩窩團太貴,當時還不太闊綽的阿里巴巴無奈,選擇投資了處在第二梯隊的美團。

後續的發展出人意料,2011年下半年資本寒冬來臨,拉手網、窩窩團、團寶網的IPO衝刺紛紛折戟;而美團在2011年底引進了阿里出身的幹嘉偉擔任COO,補齊了線下短板。一降一升,美團在2012年實現了在團購領域的彎道超車。

以往的慣例是,阿里投資的公司,發展到一段時間後會被阿里揉碎消化,然後創始人出局;被投公司的創始人對此有怨言,礙於阿里霸道,大多敢怒不敢言。美團翅膀硬了後,心高氣傲的王興想打破這個慣例,從2013年開始極力謀劃擺脫阿里。

美團引入了新的投資方,平衡阿里的影響力;阿里想增持擴大話語權,王興不從,怨氣越積越深,但在2015年前雙方面子上還能相安無事。等到2015年10月,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王興收了騰訊大筆投資後,阿里巴巴再也忍受不了,雙方的矛盾終於徹底爆發。

2、王興後來選擇了大樹騰訊,從此正面對抗阿里。

王興是個強勢的角色,現在互聯網圈公開懟阿里巴巴的主要就兩個人,一個是劉強東,另一個就是王興。這一點,財經雜誌的美女記者小晚採訪王興的橋段可見一斑。

《財經》:互聯網圈有誰是你的朋友嗎?

王興:騰訊。同時它也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股東。

《財經》:你碰到過最尊敬的對手是誰?

王興:你重視他的戰鬥力和你尊敬他、認為他有競技精神,是兩碼事。所以毛澤東說,在戰略上你要藐視一切對手,在戰術上要重視一切對手。從戰鬥力來說,阿里非常強,但如果他們各方面做得更有底線一點,我會更尊敬他們

《財經》:聽說阿里現在依然沒有全部賣掉在美團的股票。

王興:還剩一點。它去年之所以兜售我們的老股是為了干擾我們融資。如果你不看好這家公司,那乾脆賣光好了,我們已經幫他們找好了買家。但他卻不肯賣光,他一定要留一點,或許是為了將來能繼續給我們製造點麻煩。

《財經》:與阿里巴巴糟糕的關係,會給美團帶來什麼影響?

王興: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比如外賣,阿里為了給我們製造麻煩,不惜代價扶持餓了麼,他們一年花了十億美元。但歸根到底最後還是看誰能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否則即使你燒十億美元,市場份額依然在下降。

3、O2O領域,阿里和美團的激烈戰爭拉開序幕。

美團崛起,阿里方面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一方面明顯加大對阿里口碑的扶持力度,和美團核心業務展開競爭,另一方面直接收購了餓了麼,再加上盒馬鮮生等新零售佈局,這場戰役很有看頭。

實際上,王興在行業內一直有“小馬雲”之稱,像如今美團業務已經擴展到電影、酒店、旅遊、票務甚至打車等等,可見其做千億美元公司的夢想。

馬雲這麼強勢的人,肯定想擊垮想要超過他的那些人了。


吳懟懟


美團點評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在接受其採訪時透露,當初阿里巴巴收購餓了麼,這中間有美團的一份功勞,如不是美團餓了麼不可能賣出高價。

這還不是重點,王慧文在採訪中直言,從阿里買下餓了麼的那一刻起,正面競爭就已經開始了。“我們做的業務,阿里都做了。外賣有餓了麼,到店有口碑;我們做酒店旅行,它有飛豬、有淘票票;我們有小象,它有盒馬;我們有B2B,阿里也有B2B,現在是完全重合。這是我們不迴避的事實”,王慧文說。

美團跟阿里巴巴競爭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不過這是首次從美團口中得知兩者之間的關係。

(圖片來自https://www.bilibilijj.com/video/av20439590)

美團和阿里巴巴的恩怨

美團點評上市招股書中顯示,當前阿里巴巴扔持有美團點評74352299股股票,持股比例約1.48%。這個也算是當初美團跟阿里巴巴蜜月期的見證。

2011年正當“千團大戰”激烈時,阿里巴巴等帶來的5000萬美元成功讓美圖憑藉著高額的補貼在行業中脫穎而出。

2014年阿里巴巴再次跟投,直到2015年前後美團為了在激烈競爭中勝出,動用了超過 6000 萬美元現金補貼。

正當阿里巴巴要收穫果實的時候,美團卻選擇跟大眾點評合併,並且吸收了來自騰訊的戰略投資,從此成為了騰訊的好夥伴。至此阿里巴巴跟美團之間算是結下樑子。

阿里巴巴不甘心是因為當時阿里集團持有合併新公司美團點評大約7%的股份。相比之下,騰訊則持有大眾點評20% 股權,合併後騰訊持有美團點評超過10%的股權。不僅如此,騰訊還將加投10億美元進美團點評公司。通過這一系列操作,騰訊在O20領域有了更大的話語權,阿里失去了對美團點評的掌握。

按照阿里巴巴早前規劃,美團將會是阿里巴巴O2O戰力最強一環,甚至當時阿里巴巴都已經斃掉了內部的口碑業務。但是美團跟點評合併之後,在2015年6月,阿里巴巴聯合螞蟻金服持60億重資,重操“口碑網”舊業。

在最開始兩年,美團跟阿里巴巴之間的摩擦並不多。直到2107年馬雲的“新零售”戰略實施之後,阿里巴巴和美團就已經進入到了全面對抗。

無論從公司體量以及整體戰略上來看,美團對比阿里巴巴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這裡說的全面對抗,主要是阿里巴巴現在新零售的佈局,已經跟美團所有的產品線產生了競爭。

正如王慧文所說:“我們做的業務,阿里都做了。外賣有餓了麼,到店有口碑;我們做酒店旅行,它有飛豬、有淘票票;我們有小象,它有盒馬;我們有B2B,阿里也有B2B,現在是完全重合。這是我們不迴避的事實”。

美團跟阿里間是一場非對稱戰爭

上文也已經提到,無論從公司體量以及整體戰略上來看,美團對比阿里巴巴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但是在B2B領域、LBS服務以及,外賣和酒店這些業務上。美團絕對是阿里巴巴遇上的最難啃的骨頭。

從最近美團公佈的第三季度財報中就能看出:Q3美團的營業收入繼續保持翻番式增長,實現190.76億元,較2017年同期的96.74億元增長97.2%;毛利總額46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33.2%。

如外賣業務上,美團餐飲外賣總交易額800億元,同比上漲54%;餐飲外賣實現收入111.72億元,同比增長84.8%。

特別是在今年7月,口碑跟餓了麼合併之後,還投入30億元進行補貼大戰情況下。美團的外賣業務仍舊實現高速增長,實屬不易。

除了這些之外,美團還全面擴張其業務邊界,除了外賣和到店業務外(團購),還涵蓋酒店、旅遊、打車、票務、短租、美業、家政、共享充電寶、生鮮電商等各個方面。真是美團還花費37億美元收購了共享單車巨頭摩拜,繼續為其出行服務添磚加瓦。

美團持續擴張邊界用意,除了收穫更多流量以及獲得更多用戶之外,更多的是他想要構築起能夠阻擋阿里巴巴進攻的高牆。

美團也並非是萬事無憂,因為邊界每擴張一寸那都是用真金白銀換來的。從美團財報中也能看出,其第三季度虧損金額超30億元,同比去年僅為10億元。

持續的虧損將對美團的融資能力打來巨大挑戰。因此,美團必須要用高增長來持續講故事,否則業內並不買賬。

相反,阿里巴巴則並沒有這種困擾,因為他旗下電商業務是其最大的現金奶牛,其在新零售戰略上的持續虧損是能承受。

因此阿里巴巴跟美團之間的鬥爭,最終還是看錢,誰錢多誰就能笑到最後。


中關村在線


阿里懟美團的態勢,應該說競爭到底,很難說封殺到底。比如目前騰訊對今日頭條的圍堵。

一方面說明這些後起公司已威脅到舊有巨頭的未來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後起公司不甘受擺佈,主動尋求更大規模的發展,於是美團也好,今日頭條也好,總想走出第三條道路,甚至想直接挑戰AT巨頭。

阿里的投資邏輯是,要聽話的,要符合阿里佈局的。馬雲是外星人,有著長遠的佈局,它的投資要為其將來的佈局服務。如果之間有偏差,動則收購,如果不從,阿里就自己再造出一個同類公司,或者直接併購競爭對手。如阿里併購餓了麼,阿里併購哈羅單車。

而美團的創始人王興,是一個持續創業者,猶如小米創始人雷軍一樣,創業之初就奔著創建巨型公司、千億美金公司而動的,他不會只想阿里某個版塊負責人,不願意最終只是為阿里打工。

如同張一鳴說,自己創業並不是想成為騰訊的一名員工。

完全要說阿里巴巴追殺美團,是不成立的,商業市場足夠大,只要採取正當的競爭,有所對抗,乃至在自己勢力範圍有所封殺,都是正常的。

當然,因為國內反壟斷的利劍還沒有揮向阿里巴巴、騰訊,後二者對新型企業,對成長型企業的干擾有很多地方是越界了,是惡性競爭了。

這從王興的一次吐槽中可以看出,王興一次接受媒體時說:“從戰鬥力來說,阿里非常強,但如果他們各方面做得更有底線一點,我會更尊敬他們。”

先作為投資方,在美團起步時期予以很大幫助,阿里還輸出一名大將擔任美團的COO,後被美團逐漸甩掉,美團還投入了騰訊的懷抱,如果你是阿里的高管,估計也對美團沒有好感。

另外,美團的確得罪的人太多了,在商業板塊方面,有人開玩笑說半個互聯網圈都是美團的敵人了,從人事角度,王興內部幹掉了很多人,大批有功之臣,早期員工都離他而去。

兩者都有強硬的氣質,都有可爭鋒相對的地方。目前看,美團正準備上市,它的鋒芒一定會收斂點,私下裡可能要跟阿里多做合作動作,不然再撕逼起來,就會壞大事了。

祝願美團吧,爭取能無懼阿里,聯合京東等抗阿里,那才是商業正常的競爭態勢呢。

一團和氣,意味著各種勾搭,對我們普通消費者來說,未必是好事。


財經作家邱恆明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別人要用錢砸你的臉,你是接受還是拒絕?

那必須趕緊收下再一氣呵成來個九十度鞠躬啊!請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然而面對阿里巴巴的砸錢攻勢,美團的選擇卻是轉身離開,並直接跑到了對家騰訊的身後。

遙想當年“百團大戰”,阿里和美團也算是相識於微時了,當時的拉手網、窩窩團風頭強勁,騰訊的高朋網也是不差錢的土豪,那時還沒有現在這麼風光闊綽的阿里巴巴,正好和當時還是第二梯隊的美團看對眼了,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故事,阿里巴巴幾乎參與了美團B輪後續的每一輪融資,可兩者卻始終貌合神離,美團的具體業務很少和阿里巴巴本身的業務直接結合,阿里對美團的投資也僅僅停留在資本層面。

表面上美團和阿里都發展的越來越好,可是矛盾也在這過程中越積越深。2013年開始,美團擺脫阿里的意圖越來越明顯。

然而請神容易送神難,為了平衡阿里的影響力,美團忙著引入新的投資方,阿里各種限制干涉,同時阿里又想通過增持擴大話語權,美團就拖著不願上市不給機會,兩者矛盾顯現。

維持了一段時間面子上的和平後,在2015年10月,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王興又收了騰訊大筆投資,這時阿里巴巴忍無可忍,雙方終於徹底撕破了臉。

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那些年,被“霸總”阿里玩壞的那些收購吧。

口碑網曾是2006年最大的生活服務類網站社區,阿里巴巴收購口碑網後將其併入淘寶,可是有了新歡忘了舊愛,有了美團之後,口碑網越來越無足輕重,直到美團叛逃,阿里才想起了備受冷落的它,可是滄海桑田,

口碑網已經難回當時的巔峰了。

中國萬網是20世紀90年代成立的互聯網應用服務提供商,當時的名氣在業內也是數一數二的,2009年被阿里收購後合併形成阿里雲,知名度和市值一落千丈

天天動聽在酷狗和QQ音樂移動端轉型還沒開始的時候就已經積累的大量的手機用戶,本來是最有可能成為獨角獸的一家創業公司,然而2014年被阿里收購以後更名阿里星球,老用戶紛紛被後起的其他音樂軟件瓜分走,後勁不足,一手好牌被打爛,現在連音樂播放功能都停了。

(天天動聽,現阿里星球的網站更新停在了今年年初)

豌豆莢也是主打情懷的應用分發市場,曾經在群雄割據的應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在被阿里收購後,豌豆莢的曝光量下載量都少了很多,開始走下坡路,遭遇同種命運的還有pp助手。

阿里收購的優酷土豆,兩年時間優酷土豆從視頻行業“老大哥”變成第三,從虧損變成鉅虧,還一度傳出裁員危機。

阿里的投資思路很霸道,除了自己親生的嫡系,外面那些被投的公司對阿里來說只是棋子,他並不關心產品本身的發展,拿過來按照自己心意改一下,就用來布阿里的局,公司要不是被揉碎消化,面目全非,要不就是備受冷落,不聞不問,公司的創始人當然也是被排擠架空,最終出局,也就是說,對原來的創始團隊,阿里缺乏應有的關懷與尊重。

阿里巴巴直接表示,我們從來不做財務投資,言下之意,就是告訴那些被投資併購進入阿里體系的企業:進了阿里,就要為我們阿里的長遠戰略目標服務,

生是阿里的人,死也是阿里的鬼!

所以當美團和阿里發生直接業務衝突,也就是貓眼對淘寶電影,美團對口碑的時候,不願乖乖讓路的美團當然要被阿里猛懟,因為吸取教訓的阿里不會再讓美團成為第二個京東,去親手培養一個威脅到自己的敵人!

更何況,O2O市場一直都是阿里非常重視的,從其對美團死對頭餓了麼的收購還有對口碑網的重新啟動就可以看出。

以上這些充分說明,談戀愛,啊不,是做生意,光有錢,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還有三觀啊!

美團和阿里,兩者曾經確實有過這麼一段,美團早期的成長,也離不開阿里的幫助,不過很明顯,美團並不想做永遠依附於阿里的傻白甜,最終徹底喪失自我變成傀儡,除了資金支持之外,美團還渴望自由,追求獨立,它瞄準的,可能是BAT外的第四把交椅,所以,他們的分道揚鑣是一種必然。

而在王興處於兩難境地時,騰訊適時地伸出了橄欖枝,算是救其於水火之中。

(16年開始,美團融資中出現了騰訊的身影)

如果說阿里巴巴的投資風格是霸道總裁式的,那麼騰訊走的應該就是暖男路線了。

馬化騰和王興,都是很典型的商人,在商言商,你賺你的,我賺我的,大家和氣生財,相比阿里的強勢和掌控,騰訊更低調,也更寬鬆,定位的“戰略盟友”關係,顯然更合美團的心意。

阿里給得了的,給不了的,騰訊都可以給,美團自身業務發展已經夠硬,又有人撐腰,自然可以瀟灑的甩頭就走。

不過,這些都建立在騰訊靠得住的基礎上,首先,騰訊和阿里必須是一直處於現在的對立狀態,不然到時美團就容易“裡外不是人”,再者,騰訊對於美團的態度也很重要,如果騰訊不再像現在這樣溫和開放,變得強勢封閉,那到時美團又將何去何從?

更多優質回答,請持續關注鎂客網頭條號~


鎂客網


說到封殺,可能有點過了,一方面,美團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市場影響力也已經足夠大,不是想封殺就封殺的: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也沒有強大到可以封殺美團的程度,更何況,美團的背後還站著騰訊,騰訊是不可能讓阿里把美團封殺掉的。

對美團來說,從阿里旗下投奔騰訊,雖是自身發展需要,但也有點“不夠意思”、“不會感恩”的感覺。不過,市場經濟下,利益是多數企業的最根本追求目標,跟誰在一起獲得的利益多,就必然會選擇誰。就美團“叛變”時的利益訴求,投奔騰訊,一定是能夠獲得的利益更大,所以,會棄阿里而去。

阿里如此對美團不依不饒,除了美團的“背叛”之外,最核心的還是失去了一次流量擴大的機會,或者說載體、平臺。畢竟,美團已經建立起來的流量平臺,能夠給阿里帶來巨大的收益和影響,能夠幫助阿里與競爭對手展開有力競爭。可是,美團卻跑到了自己的競爭對手騰訊那邊去了。如果不是投奔騰訊,阿里或許還不會如此不依不饒。更別說,目前美團還收購了摩拜,更讓阿里氣不打一處來了。

所以,阿里對美團的追殺,會一直堅持下去。但是,翅膀已經相當硬的美團,要想追殺成功,概率也相當低。如此一來,流量市場的競爭,也就更加白熱化了,殘酷性也會越來越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