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而行 強弩之末 二戰日本海軍戰略得失分析

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日本來說有利有弊,最大的利益在於英美事實上給了日本一雙在遠東自由行動的手。當然這是政治上的,對於海軍來說卻非常的尷尬。

日本海軍內部分條約派和艦隊派,對於兩派來說海軍條約都有充分的理由簽署或者拒絕。

對於條約派來說,國家處於貧困,軍事預算已經超越40%,根本沒有能力完成夢幻的八八艦隊。而且即使完成了這個八八艦隊也不見得對英美有平衡的能力,不如在現實的基礎上約束英美可能的海軍規模來得合算。

逆天而行 強弩之末 二戰日本海軍戰略得失分析

對艦隊派來說,七成海軍根本不可能有自保的可能,尤其英美國防工業遠超日本,借用麥帥一句名言只有陸海軍平時精強才能政治加分,臨戰再加強只會招致進攻。更何況歷史證明日本根本沒有擴軍的實力。

不管艦隊派怎麼說條約簽署了,海軍只有接受的命。然後如何在七成海軍的基礎上對抗美國海軍就成了此後近20年長期困擾他們的課題。

逆天而行 強弩之末 二戰日本海軍戰略得失分析

對於建軍時間不長的日本海軍來說,可以借鑑的經驗就是日清,日俄兩場勝利。這兩場勝利都是通過主力艦隊決戰來決定大局,尤其日俄戰爭更有借鑑意義。

日俄戰爭,在旅順的俄太平洋艦隊對應美國的遠東艦隊,俄第二太平洋艦隊對應從美國本土出發經過加強的太平洋艦隊。這樣無論是地理還是海軍勢力上都有相似之處。

這樣著名的九段戰應運而生,通過沿途不斷的削弱美國艦隊,從而使美國主力艦隊實力下降到七成以下。最後通過主力艦隊決戰擊破,要求美國割讓菲律賓成了日本海軍戰略規劃者交出的答案。

逆天而行 強弩之末 二戰日本海軍戰略得失分析

這個方案其實不能說不合理,事實上美國對應的作戰方案也有對應,即一次性把主力艦隊派到菲律賓支援陸軍擊破日本海軍的計劃。

還有就是後來美國陸軍對這段時間能否堅守菲律賓的疑問,而改變的放棄菲律賓尋求長期的作戰計劃。從此日美在太平洋上隔海對持直到珍珠港事件發生。

由於日本海軍規模被限制在7成以下,主力艦的建造和輔助艦的建造也是先後被限,日本就開始走上一條不惜犧牲輕型艦隻穩定性多功能性也要強化艦隊戰武裝的道路。雖然輕型戰艦尤其是驅逐艦大型化是大勢所趨,但是如日本這麼徹底的也少見。這個思路同樣出現在之後的蘇聯海軍身上,看來後起海軍強國要追上先發海軍強國實屬不易。

逆天而行 強弩之末 二戰日本海軍戰略得失分析

日本海軍在二戰的表現防空差,反潛差,護航效率低下不是沒有原因的。

二戰尤其護航戰可以說就是一場數字戰,比如日本為了維持國內至關重要的鋼產量就必須要從海外輸入原料,但是要維持甚至擴大鋼產量就必須擴大ABC三種船的總噸位。但是為了維持這個總噸位就必須要有強有力的護航體制,可惜的是日本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建立起來。參考英美經驗,建立這種體制需要大量的輕型戰艦和飛機。

這樣就成了個死循環,為了維持軍工民需要鋼,建造貨船也要鋼。而貨船不斷的被擊沉就必須用大量的鋼去彌補,不然沒貨輪就沒有鋼。然後維持這個體系運轉的海軍卻是沒有能力加以保護,那麼造貨輪要的鋼就只能從軍工和民需里扣除,到1944年末日本國內鋼原料供應就見底,只剩最後的32萬噸那種平時想象不到的地方(鐵門,鐵鍋)這種。

逆天而行 強弩之末 二戰日本海軍戰略得失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