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澳印組新同盟,法國欲做太平洋國家但“離開美國或玩不轉”

拉澳印组新同盟,法国欲做太平洋国家但“离开美国或玩不转”

當地時間2018年5月3日,新喀里多尼亞努美阿,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當地進行訪問,獲民眾熱烈歡迎。 東方IC 圖

當地時間3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亞群島訪問,這處法國在南太平洋的海外領地即將在今年11月舉行獨立公投。

法國24小時電視臺3日報道稱,儘管馬克龍表示不會對公投發表意見,但他的到來仍被認為是對“留法派”的支持。

新喀里多尼亞是法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的五個海外領地之一。在這處海外領地展現出“脫離”之心時,法國這個歐洲國家正在亞太地區表現出擴大影響力的“雄心”。

2日,在訪問澳大利亞期間,馬克龍與澳總理特恩布爾會面時向澳、印兩國示好,稱三國應建立一個新的“戰略同盟”,以應對亞太地區的新形勢。路透社報道稱,馬克龍表示,法澳應該“維繫更加緊密的關係”,並明確表態希望強化兩國之間的防務合作。

對此,特恩布爾也作出了正面回應。他形容法國是一個“太平洋國家”,並且希望法國繼續在太平洋事務中發揮作用,與澳大利亞開展多領域合作。

不過,對於這個沒有美國參與的“新同盟”,專家並不看好。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喻常森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離開了美國,澳法印三國主導地區秩序的可能性不大。

法國的“太平洋雄心”面臨捉襟見肘

在抵達大洋洲之前,馬克龍在美國被認為剛剛“碰了一鼻子灰”。

“友誼的小樹說拔就拔”,在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合栽的樹苗被發現從白宮院內消失後,外界如此評價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訪美之行。馬克龍在此次訪問中與特朗普大秀親密,卻幾乎未能在伊朗核協議存廢、自由貿易和氣候變化等議題上達成任何實質成果。

在南半球的另一片大陸上,馬克龍寄希望於自己的“魅力外交”能夠發揮作用,斬獲實質外交成果。

法國是為數不多的仍然在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地區都擁有海外領地的西方國家之一。在印度洋西部靠近馬達加斯加島的區域,法國擁有馬約特島和留尼旺島兩處海外領地;而在南太平洋地區,法國則擁有新喀里多尼亞(位於澳大利亞以東的南迴歸線附近)、瓦利斯和富圖納(地處斐濟和薩摩亞群島之間)和法屬波利尼西亞三處群島。

儘管法國本土位於歐亞大陸西端,但這些在太平洋地區擁有的多處海外領地也給了法國參與太平洋事務的“入場券”。在防務領域,法國與同屬西方陣營的澳大利亞就有著天然的合作土壤。

法澳兩國在南太平洋防務方面已經有了不小的合作基礎。根據法國《世界報》報道,兩年前,法國擊敗日本拿下了總價近400億美元的潛艇大單。馬克龍訪澳期間,澳大利亞也公佈了這一防務大單的新進展。澳方2日宣佈,這12艘新潛艇的詳細設計工作將於2022年從法國移至澳大利亞本土進行。

2日,在與特恩布爾進行了數小時的會談之後,馬克龍在悉尼花園島海軍基地登上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沃勒”號潛艇以及“堪培拉”號戰艦參觀。他當天表示,英國“脫歐”後,法國將成為唯一在太平洋地區保持實際存在的歐洲國家,他希望法國繼續享有“太平洋國家”的身份。

對此,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孔剛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法國在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的主要戰略利益總體上和其他西方國家是一致的。”具體而言,在政治上,法國需要在該地區維持外交影響力;在經濟上,法國希望保持該地區國際貿易航線的暢通。

“自(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和(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時代以來,法國和印度之間就保持了總體良好的關係。兩國之間沒有什麼歷史包袱。並且法國在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仍然擁有海外領地,這些都使得法國願意也需要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保持政治影響力。”孔剛進一步解釋道。

根據法國國防部網站,在這一地區,法軍在新喀里多尼亞、留尼汪/馬約特群島和吉布提各部署有約1500名軍事人員組成的跨軍種合成武裝力量。他們裝備有三艘護衛艦、多艘巡邏艦、陸航和艦載直升機、幻影2000機隊、守護獵鷹巡邏機和運輸機等武器。除了上述三處基地,自2008年1月起,法國還在阿聯酋設置了一個常備軍事基地,駐紮有海陸空三軍部隊。

不過這些力量尚無法支撐起馬克龍欲在印度洋和亞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的雄心。相比於近年來“大手筆”升級海空軍力量的印度,法國人可以使用的兵力似乎有些捉襟見肘。

根據澎湃新聞此前的報道,在馬克龍3月中旬訪問印度後,兩國海軍曾於當月下旬在印度洋海域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印度海軍派出了由“孟買”號(Mumbai)驅逐艦、“特里坎德”號(Trikand)護衛艦以及法制“鮋魚”級(Scorpene)“卡爾瓦里”號(Kalvari)常規動力潛艇組成的強大陣容,此外還有空軍的米格29K戰機和多尼爾(Dornier)海上巡邏機參演;而法國海軍卻僅僅派出了一艘反潛多用途驅逐艦“讓·德·維埃納”號(Jean de Vienne)。

對此,孔剛表示,“法國目前在亞太地區的力量投射能力非常有限,遠遠不能與美國相比,甚至趕不上英國,英國在這一地區不只有海軍基地,而且有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這樣的法律基礎。這些條件是法國所沒有的。”

澳大利亞與法國走近欲“借力”

法國在實力方面存在的“短板”也成為與澳大利亞走近的動機,而澳大利亞則在更廣泛的雙邊多領域合作方面對法國抱有期待。

根據《衛報》2日的報道,澳大利亞和法國在當天簽署了一系列協議,承諾將在防務、氣候變化、網絡反恐和量子計算等領域加強合作。

《悉尼先驅晨報》3日報道稱,特恩布爾對馬克龍此訪的關注重點是加強兩國在防務、貿易和戰略層面的聯繫。澳大利亞方面3日宣佈,12艘新潛艇的詳細設計工作將於2022年從法國移至澳大利亞本土來進行。

澳大利亞總理府網站3日發表聲明稱,新潛艇的設計工作從法國移至澳大利亞之後,將為澳方帶來更多的投資和近三千個就業崗位。而潛艇項目的準備工作也包括為本地居民提供工作培訓的內容,以便確保他們能夠獲得足夠的技能。

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助理教授託尼·沃克(Tony Walker)日前在The Conversation網站撰文認為,除了防務合作,澳大利亞還希望以法國為突破口,進而與歐盟商討簽訂自貿協定,為本國農產品打入歐盟市場奠定基礎。法國是歐盟共同農業政策(CAP)的主導國,如果能夠在農產品貿易問題上獲得法國的支持,將減小澳大利亞與歐盟進一步開展農產品貿易的阻礙。

他表示,“法國勢力強大的農業遊說集團決定了法國將會是澳大利亞和歐洲自貿協定的謹慎參與者。”如果自貿協定得以簽訂,將令澳大利亞農產品生產商有進入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市場的更廣泛的權限,而這是法國農業遊說集團所不願看到的。因此,獲得馬克龍本人的支持,對於順利推進自貿協定談判十分重要。

沃克還認為,目前澳大利亞在與法國的雙邊貿易中處於赤字地位,因此有理由希望通過經貿合作來改變貿易不平衡的局面。

除了經貿關係,在宏觀戰略層面澳大利亞也有理由與法國走近。澳美關係一向是澳大利亞對外政策的“壓艙石”,澳大利亞對於美國過於亦步亦趨的外交政策也常被外界批評。

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喻常森對澎湃新聞表示,“一方面,依靠美國是澳大利亞外交政策的一個基石,但也要小心不能被外界批評為美國的‘跟屁蟲’,所以(澳大利亞)也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這對於它而言是一個矛盾點,也是一個困難的選擇。”

他認為,澳大利亞樂見法國進入自己占主導地位的南太平洋地區。法國在本地區有好幾個海外領地,作為一個大國,法國也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常任理事國席位。

“如果和法國在南太平洋地區事務上的合作能解決一些問題,”喻常森分析道,“這應該是提升澳大利亞的地區影響力的一個機會。”

不過,在喻常森看來,“澳大利亞是南太平洋的一個大國,這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定位。” 而澳大利亞在其外交白皮書和多個外交場合中強調應遵守既有的規則和秩序,意即認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離開了美國,澳法印三國主導地區秩序的可能性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