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生活洪流的石塊沙礫給孩子帶來的挫骨之痛,就是成長

五年前的電影放到現在上映卻不過時,仍然能直擊痛點,戳到大多數觀眾的軟肋,說明《狗十三》多麼有價值!


《狗十三》:生活洪流的石塊沙礫給孩子帶來的挫骨之痛,就是成長


只說故事本身,《狗十三》講的不過就是些家長裡短、雞毛蒜皮。李玩,一個毫不起眼的女主角,身邊的人無非就是爺爺奶奶、爸爸後媽、姐姐弟弟,去過的地方無非就是爺爺奶奶家、學校、溜冰場、酒吧和街巷,這些不能再平常的元素,卻讓人五分鐘入戲。好像李玩就是每一個觀眾身邊的朋友,或者說她就是我們每個人。她的成長,或多或少拼成了我們記憶的一部分。


《狗十三》:生活洪流的石塊沙礫給孩子帶來的挫骨之痛,就是成長


《狗十三》是業內人士的團寵,像姜思達就在看完電影后說:“一家人也是會走散的”,在《狗十三》裡呈現的就是一個已經破碎了卻在努力維持表面和諧的家庭。父母離異之後重新組建了新家庭,李玩跟了爺爺奶奶,爺爺奶奶重男輕女,爸爸和後媽偏心,所以她不能任性,必須用懂事、努力學習得到長輩們的認可。她只不過是個初中女生,弟弟說完“姐姐你去我家,我讓我爸爸給你買玩具”之後她還要保持平靜,可是這種情緒卻像過山車一樣劈頭蓋臉地衝了過來。而她也只能在內心崩潰,然後以後退的方式應付。這就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自我壓抑。


《狗十三》:生活洪流的石塊沙礫給孩子帶來的挫骨之痛,就是成長


《狗十三》就像是在拍我們自己的故事,電影裡的每個場景都會在現實中發生。反正我是想到了我十三歲的時候,和家人之間的爭執、吵鬧,還有拿獎狀時家人急不可耐的欣喜,以及肩上揹負的全家人的期待。電影非常真實,電影裡的爸爸不擅長溝通,以為打一巴掌之後給顆糖吃就能修繕和女兒的關係。他一會兒說“你還小,長大了就懂了”,一會兒又說“你長大了,該懂事了”,會在生意的飯局上讓女兒喝酒,又會雙標地斥責女兒和同齡人喝酒。他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也努力地在生活、在工作,在權衡兩個家庭,照顧每個人的心情。他誇李玩懂事,是他的驕傲,卻不知道是他們這群“明事理”的成年人讓李玩變得敏感、恐懼,又小心翼翼。或許只有等父親老了,才會知道自己錯了吧。


《狗十三》:生活洪流的石塊沙礫給孩子帶來的挫骨之痛,就是成長


很多人就像李玩一樣長大了,學會了向生活妥協、低頭、和解。李玩抱起第二隻“愛因斯坦”的那場戲真的很讓人心疼。全家人都拿棍棒指著“愛因斯坦”,只有李玩對它產生了同情。我們曾經都是李玩,被傷害了就變成渾身長刺的仙人掌扎回去,後來逐漸發現身處一片孤獨的沙漠,在這片沙漠裡沒有一個同類,於是學會了同質化、自我欺騙、沉默、變乖,被傷害了還微笑著說謝謝。當一個懂事的孩子是很累的,她活成了爸爸口中的乖孩子,卻忘掉了自己的本心。身為孩子真正的快樂是什麼?是好好學習,不鬧事,父母快樂了自己就快樂了嗎?不是,就像對於李玩來說,讓她快樂的源頭是找回愛因斯坦,但她卻在父親的盛怒之後哭著大聲說出了“我不找了”。就像《奇葩說》父母再婚那期裡提到的,“生活洪流帶來的無數石塊沙礫會給孩子的天性帶來挫骨之痛,而我們把這種痛稱作成長”。


《狗十三》:生活洪流的石塊沙礫給孩子帶來的挫骨之痛,就是成長


就像給小狗取名叫愛因斯坦,這部電影的後勁很足,會讓人產生很多思考: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順風順水的,會有苦澀,會有絕望,酸甜苦辣的小生活每天都在週而復始,有很多自我欺騙的話語說著說著就信以為真了。而《狗十三》珍貴就珍貴在它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曾經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狗十三》:生活洪流的石塊沙礫給孩子帶來的挫骨之痛,就是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