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跨越發展 羅田縣——羅家大壪大蝶變 魅力新城入畫來

40年的跨越發展 羅田縣——羅家大壪大蝶變 魅力新城入畫來

從9平方公里到33平方公里,從幾條破爛不堪的街道到擁有四個區五條大道六座大橋。改革開放四十年,羅田縣城快速“生長”,城區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道路寬闊暢通無阻,河道開闊碧水長流,城鎮建築精緻典雅,公共設施遍及城鎮,一座既有“小家碧玉”秀美、又有“大家閨秀”風範的魅力新城正以豪邁的姿態、闊步走在時代發展的前列。

上午九點鐘,在城區首條隧道北城崗隧道,已經過了上班和上學時間,但是往來車輛仍然穿流不息。這條隧道的建成不僅打通了萬密齋大道和書院路的通道,更重要的是為周邊的學生上學和市民就醫出行提供了便利。

北城崗隧道東連書院路,西接萬密齋大道,是連接城東和城西的重要通道。如今,這條隧道不僅有效緩解了城區交通壓力,還為市民就醫、孩子上學提供了方便。

江夏大橋是羅田城區的第六座跨河大橋,位於義水河上游,西接義水北路,東連濱河路,全長178米,高8.5米,橋面寬20米,是連接城北城南路網的一座重要橋樑。江夏大橋的竣工通車,將義水南路延伸線和萬密齋大道延伸線一線串珠,形成了南北循環的大通道,不僅解決了黃道山、餅子鋪周邊群眾出行難的問題,還拓展了城區框架,提升了城區的承載力。

回想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羅田城區只有幾條逼仄的小街、幾十處零亂的低矮樓房,發展步履維艱。2012年前,雖然城市發展框架已經拉開,但城市配套功能還不完善,尤其在城市綠化、美化、亮化上,基礎差、底子薄、欠賬多。人均綠地率低,城市公園建設滯後,沒有一座市民綜合性公園,城市休閒場地嚴重缺乏,城市公用設施配套不完善。為此,縣委縣政府痛下決心,帶領全縣人民紮實苦幹,奮勇爭先,立足做大城市、做美城市,大力實施擴城戰略,打通斷頭路,新修循環路,改造老城區,建設新城區,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從此,羅田城區猶如一艘提速的航船,乘風破浪,高歌前行。

翻開城市建設的履歷,每一次心潮澎湃都源於一次精彩的大手筆。城東、城西兩座大橋同時動工建設,城南新區徵地規劃,繭絲綢公司拆遷改造,義水北路拆遷改造,一河兩岸景觀工程建設,一個個大項目相繼落地開花,一張張藍圖付諸現實,古老的鳳城日新月異。

幾屆班子,一張藍圖。經過長期的苦心耕耘和精雕細琢,城區面積不斷拓展,城市面貌不斷改善,萬密齋大道、余三勝大道、徐壽輝大道、大別山大道、慄鄉大道等城市道路縱橫貫穿;城東大橋、城西大橋、江夏大橋、栗子坳大橋等6座大橋飛跨兩岸;經濟開發區、城南新區、城東新區氣勢如虹。縣城面積由過去的9平方公里發展到如今的33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兩三萬人增加到13萬多人。

撥雲尖公園位於城區核心區域,佔地面積66.7公頃,總投資約7000萬元。公園充分利用山體自然植被、天然水體和起伏山勢,利用池塘回收雨水澆灌苗木。園內有500年以上古樹200多株,建設了10裡綠道。園內環境幽靜,山巒疊翠,百花競豔,樓臺入畫。

義水外灘公園是城區義水北路拆遷改造的重點民生工程,項目區全長1.5公里,綠地面積5萬平方米,綠地率高達83%,配置植物30餘種,通過“喬、灌、草”相互搭配,實現了“水岸一體、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景觀效果。“水淨、岸綠、路暢、燈亮、景敞”的義水河濱河風光帶,如一軸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盡情舒展。

為了讓城市更美,讓廣大市民享受城市建設帶來的“紅利”,我縣根據轄區內的地形地貌,因地就勢,先後建設了撥雲尖生態公園、塔山森林公園、黨家山山地公園、北城崗休閒公園、塔山湖溼地公園、義水外灘公園等6個公園綠地;在城區各個路口、三角地打造了盆景園、民樂園、桂香園等26處街頭遊園,形成了郊野森林公園、綜合城市公園、街頭遊園三級公園建設體系,實現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的目標。2013和2017年,我縣相繼被授予湖北省園林城市 、 國家園林縣城稱號。

在城市建設中,我縣一方面加大投入,對市政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建設,努力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另一方面充分考慮群眾所急、所需、所盼,著力解決廣大市民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讓城市建設成果直接惠及市民群眾。

2015年以來,我縣共籌措資金1.8億元,完成了撥雲尖公園東入口、塔山森林公園古塔觀景區和一河兩岸駁岸覆綠等綠化工程以及慄鄉大道、絲綢大道、周錫恩大道等3條路的行道樹和隔離帶綠化;建設桂香園、翠竹園等節點景觀6處,新增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在路網建設和管網建設方面,王葆心大道、江夏大橋按時完工投入使用,鋪設了城東花園巷道等3個路段人行道,維修了軍休所等4個路段,改造了34處積水點,完成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投資額1.02億元。鋪設供水管網22公里,建設汙水收集管網34.7公里。全面完成城區主次幹道黑化工程、20條巷道硬化工程和新修並完善的主次幹道、巷道亮化工程。

與此同時,羅田城區公共服務設施正逐步完善,功能佈局日趨合理。大別山客運中心、城北汙水處理站、經濟開發區汙水處理廠相繼建成;幸福花園、河東宜居山莊、鳳棲家園、絲綢人家等保障性住房開發建成,為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的帶來了希望和福音。今天的鳳城,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公園和小遊園遍佈城區,街道小景星羅棋佈,城區建成區面積達33平方公里。

40年的波瀾壯闊、40年的跨越發展。一條條路、一座座橋,一個個大型項目,見證著城區變遷,詮釋著社會進步,在給人民生活帶來質的飛躍的同時,也為羅田新一輪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住建部門將以當好全縣經濟發展“先行官”為己任,以做美城市、建設美麗新農村為目標,加快城市建設和鄉村振興步伐,全面改善人居環境,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