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千年書堂百年鶴蚌舞 黃影祥 攝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千年古縣翁源,有著1400多年的建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為做好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12月21日下午,翁源非遺文化進校園宣講活動在翁源縣龍仙第一小學舉行。翁源縣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韶關市文史研究會會員、翁源縣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八泉文化網總編黃影祥為該校學生授課。學校110多名學生聆聽了講座。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 非遺文化課堂 莫瑤 攝

當天下午,黃老師為學生們宣講的講座主題為《豐富多彩的翁源非遺》。他通過PPT課件演示、視頻教學、互動問答等教學方式,聲情並茂的講解讓在座的孩子們感受到了優秀文化遺產的魅力。文化講座為孩子們打開了感受多彩文化的一個窗口,激發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對於文化藝術的嚮往。他們認真地傾聽每一句話,捕捉每一個精彩的畫面。看到了一張張活靈活現的照片,觀看了現場表演視頻,對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產生了由衷的讚美與熱愛之情。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 黃影祥在龍仙一小授課 莫瑤 攝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 一流的學校,優秀的學生。 莫瑤 攝

透過那一張張稚嫩、綻放燦爛笑容的臉龐,筆者感受到孩子們在知識海洋中遨遊的快樂。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 孜孜以求的學生,瞧,多麼認真聽課的孩子! 莫瑤 攝

黃老師還介紹了舞獅、舞雞、舞龍、舞春牛、花轎等翁源民間藝術。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舞紙馬 黃影祥 攝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舞雞 黃影祥 攝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 舞春牛(耙田 ) 黃影祥 攝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 舞春牛(播種 ) 黃影祥 攝

翁源縣現有“翁源客家山歌”、“翁城貓頭獅”2個省級非遺項目,有“陳璘故事”、“調王舞”、“翁源煙火戲”、“鶴蚌舞”、“翁城地窖酒製作技藝”5個市級非遺項目。這些代表性非遺項目與眾多民間藝術如同一朵朵璀璨的藝術之花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翁源文化。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鶴蚌舞 黃影祥 攝



▲鶴蚌舞表演視頻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翁城貓頭獅 黃影祥 攝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翁城貓頭獅 楊萬雙 攝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 調王舞在高山上的鐵龍林場瑤族地區。黃影祥 攝

非遺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遺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翁源煙火戲 黃影祥 攝

魏巍翁山,悠悠滃江。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翁源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但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珍貴的非遺項目因為傳承人的離世和人們的保護意識的薄弱等眾多原因,許多傳統技藝失傳了,淹沒在歷史的塵煙中。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傳承人陳福燕老師在教幼兒唱客家山歌(兒歌) 黃影祥 攝

近三年來,翁源文化部門加大了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翁源新增“陳璘故事”、“翁城貓頭獅”、“翁城地窖酒製作技藝”3個市級非遺項目,新增“翁源客家山歌”、“翁城貓頭獅”2個省級項目,實現了省級非遺項目的“零”突破。為做好非遺保護宣傳工作,非遺專幹黃影祥和傳承人陳耀全老師、陳福燕老師、曾永柱老師等人定期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活動。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傳承人陳福燕老師在公園教幼兒唱客家山歌(兒歌) 黃影祥 攝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陳璘故事”傳承人陳耀全老師講述陳璘將軍的故事 賴秀霞 攝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黃影祥在龍仙一小授課 賴秀霞 餘秋紅 攝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傳承多彩文化,非遺文化走進翁源龍仙一小課堂!

▲翁城貓頭獅傳承人曾永柱(後排左一)和獅隊隊員在尚同中學表演 黃影祥 攝

此次非遺文化進校園宣講活動,給莘莘學子注入了新的知識,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在學習中樹立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為繼續加大非遺宣傳,縣非遺保護中心往後將繼續與相關學校聯合開展非遺文化經常性宣傳,在學校設立非遺文化宣傳隊,讓更多的老師參與非遺文化宣傳,營造濃厚的校園非遺文化宣傳氛圍。

溫馨提示:為促進非遺文化宣傳,共享公共文化資源,八泉文化網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欄以及民間藝術專欄,介紹翁源縣等市、縣(區)的非遺項目和民間藝術。關注“八泉文化”公眾號,從公眾號內設置的八泉文化網窗口快速進入八泉文化網,全面瞭解更多非遺文化。

誠摯邀請:歡迎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提供非遺線索,參與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

聯繫方式

電話:0751—2811234

聯繫人:黃影祥

地址:翁源縣文化館


鏈接:非物質文化遺產常識介紹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類和非物質類。

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等可移動文物;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名街區、名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民俗活動和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等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空間。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遊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主要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共有崑曲、古琴藝術等數十個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

(非物質文化遺產常識資料來源:網絡百科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