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費漲價!

媒體報道上海鏈家提高了中介費標準。最近頭疼的終於不僅僅是開發商的渠道費了。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你現在作為一個普通購房者買房在一二線城市不論新房二手房,交易成本都已經在3%以上了。


中介費漲價!


偉哥簡單的聊聊,從中介行業來說,這當然是好事,壟斷或者接近壟斷,有了定價權。其他公司多少也能喘口氣。當然肯定也有人說偉哥廢話,市場競爭,人家服務好多收錢是應該的。

10月份上海二手住宅成交約1.2萬套,環比下降14%,同比增長14.4%。在9月份出現小幅回升後,隨即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行。1~10月,上海二手住宅累計成交約13.5萬套,同比增長5.2%。

歷史二手房記錄是2016年的36萬套,也就是說,2017-2018年,市場成交量跌了一大半。

這種情況下,按照2016年配置的中介公司,必然不好受。簡單的說也就是產能過剩。

在2015年鏈家的利潤已經過10億,而在2016年純利潤已經超過了20億+,這已經超過了很多千億級別的開發商。但2017-2018年,所有中介行業都不好過,因為二手房下來了。


中介費漲價!


過去這幾年鏈家的變化大部分人都是敬仰為主,偉哥也認同你們的看法,除了少數城市外,鏈家可以說佈局的城市已經基本都超過了2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京滬甚至可以說已經是壟斷,比如北京市場佔有率已經超過50%。

2015年前鏈家的全國化可以說是失敗的,但在資本的推動下,收購了一堆企業,賭對了2015-2016年這個房地產小週期的爆發。現在的鏈家肯定是中介行業的絕對龍頭企業,而且歷史上也沒有出現過這麼大的一箇中介機構。《所以中介行業不存在所謂模式的勝利,其實都是看資本》

從產業鏈角度看,2018年這個房地產行業的冬天,上下游都不好過,但因為規模優勢,最近很多開發商發現,渠道費漲的離譜,而中介費也開始漲了。冬天模式全面開啟。這些其實都是這幾年市場發展的必然。

今天聊聊鏈家的大對房地產行業的影響:

1:為什麼中國的中介不能太大,簡單的聊聊單邊代理與雙邊代理

中介指在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兩極之間起居間聯繫作用的環節。對立的兩極通過中介聯成一體。

房地產中介自然也就是撮合二手房買賣雙方交易,所以如果你通過中介買賣二手房,簽署的買賣合同都是三方合同。

但在國外很少有中介,國外叫代理。買賣雙方都有一個代理。代理為了佣金自然就會保護自己服務對象的利益。

但在中國,很奇怪,中介費是弱勢群體交,而中介還需要幫助強勢一方要求更高價格。

中國的中介從根源上的弊端,就是這個雙邊代理制,在任何情況下,一手託兩家,必然都會損害交易中一方利益,中介作為居間方為了撮合成交必然會聯合強勢的一方去打壓弱勢一方。

這種交易情況下,市場如果是分散的,

因為中介之間的競爭,所以對市場的影響相對較小,因為有些中介為了市場佔有率,只能討好聚集弱勢一方向強勢一方協商。比如在2014-2015上半年(因為市場溫度不高,並非完全的賣方市場)互聯網中介利用低收費討好並聚集購房者,也的確獲得了一部分的市場份額。

但在2015-2016年,隨著市場的火爆,中介的畸形大擴張,導致在交易市場,買方成為了絕對的弱勢群體,而這種滾雪球的變化,也就導致了競爭失衡。買賣過二手房的人都會感覺到,在2015-2016年,不只是鏈家,基本所有的中介都在幫著房主挑戰你的價格底線。

因為這種模式存在,這種壟斷規模存在,事實上,起到了對二手房市場加槓桿的作用,當然,最近市場扭轉,下調也會起到加速下調的作用。

所以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市場,二手房佔比已經高達80-90%,這種情況下,佔據50%交易的中介的確意願上是要求成交量高位的。

2:鏈家的大對二手房市場的影響

鏈家的服務非常好,偉哥沒事就看房,雖然大部分中介公司服務現在都在提高,但鏈家經紀人的素質不錯,形象也好,不好的一點就是收費的確高。而且會隨著市場份額的擴大繼續提高收費。

現在鏈家提供的服務與在北京發展初期已不一樣。鏈家在北京成功後,進一步優勢化了對顧客的服務。其中一種功能是增加經營的成本,讓競爭對手再難生存,而且也可提升新來者的門檻。但這種服務對成本的要求更高,必然要求高收費。

鏈家的規模+廣告雙轟炸,帶來了市場佔有率的提高,但成本是遠超過傳統中介的,簡單一個電視廣告可能就是幾千萬的利潤。而且討好業務員的高提點都造成了一系列的高收費。

二手房交易中,過分討好了房主(報高價)、討好了經紀人(增加分成),推動房價上漲,要求必然是延長金融等收費鏈條,必然就會導致很多不規範的行為。

所以從現在以北京為例,大部分中介公司的代理費在1-2%左右徘徊,而鏈家的最低折扣基本是2.55%。以一套500萬的房產為例,鏈家的收費會高3-5萬。

當然,這部分是不是對等服務的提升,這各有各道理,只能說,這種溢價的產生,更大的程度是來源於規模,而不是服務。所以鏈家事實上是會推動市場成交放量,特別是政策寬鬆時期。

3:鏈家對其他行業的切入:

在存量時代,一個大的中介公司,甚至可以要求獲得開發商的定價權。

一家房地產中介機構形成壟斷之時,擁有的巨大能量足以讓買賣雙方陷入被動,控制市場的話語權甚至定價權,成為規則制定者,這也是資本一直以來看好鏈家的原因。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高房價時代,房屋交易是低頻次的。而這其實不符合互聯網高估值的要求。

“痛點、剛需和高頻”將是互聯網思維下未來所有行業發展的核心邏輯。

第一,基於社區居民生活方式和需求的痛點,解決一個是一個,解決一對是一對,行動最重要。

第二,剛需最重要,改善也是剛需,體驗也是剛需。

第三,高頻決定了業務規模,企業畢竟要賺錢的。

所以鏈家在非常頻繁的試探跨行業:比如裝修、金融、舊樓更新、公寓出租等。

這些其實是為了避免的市場蕭條週期下,已經嚴重才能過剩的中介行業,出現全面蕭條。

比如在2016年3月出現的鏈家金融事件,其實就是一例。因為規模過大,所以鏈家需要也已經可以自己整理交易流程,同時在衍生過程中增加收入。

即使在被嚴管下,各種金融的業務也依然在持續。因為這個大推動了企業的利潤需求。

歸根結底其實一句話。鏈家現在做到的是所有公司都想做而做不到做不大的。各家公司都加油吧。

但對於購房或者賣房的消費者來說,這麼大的一個服務方,越來越可以強勢的居間方的存在,是沒有好處的。當然,最後還是感謝鏈家,如果不漲價,其他公司活的更艱難。

沒有壟斷就沒有傷害,很多人說香港是李家城,那麼二手房越來越主流的市場未來是不是有可能成為鏈家城?樓市調控調房價,其實就是調鏈家的定價,調租金就管管自如就OK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