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現在國內演藝圈很少有新的“巨星”出現?

為什麼說現在國內演藝圈很少有新的“巨星”出現?

什麼說現在國內演藝圈很少有新的“巨星”出現?這個問題是基於什麼樣的標準作出的判斷呢?當前演藝圈中負有盛名的、能夠影響一代人或幾代人的演員,大多產自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而2000年之後圈中已經鮮少有重量級的明星產生了。

至於要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比較困難,因為所謂的“巨星”,在每個人的理解中存在差別,不同年齡段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而“巨星”這個詞也有一些誇張,本文用於此,是為了更好將它與明星區分開來。歸納起來說,“巨星”至少應該具備四個品質:知名度高、有經典的作品、在演藝圈有較高的地位,最重要的是靠實力說話而不是被吹捧出來的。舉個例子,許家兄弟、成龍、周潤發、林子祥、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梁朝偉、周星馳、甄子丹、李連杰、梁家輝、林正英、張國榮、黃家駒、梅豔芳、鞏俐、鄧麗君、周華健等等這些人,算得上是“巨星”,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成名甚早,依靠自己的實力影響至今,有經典作品傳世。

為什麼說現在國內演藝圈很少有新的“巨星”出現?

不容否認的是。國內演藝圈中影響力較大的明星大多源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中前期,而這些明星又大多出自港臺的電影,這是由於在那個年代,國內電影市場尚未完全成型,好萊塢的大片也沒怎麼進來,作為國內電影的主要輸出方,港影自然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打造出許多口碑甚好的電影。自然而然,那些得到人們認可的電影中的角色,也因此而聲名鵲起。

當然,圈內大環境是一個方面,更主要的仍在於人的本身。那些功成名就、至今仍活躍於、存在於人們心目中的“巨星”們,他們或是吃苦耐勞,或是才華橫溢,或是精心打磨演、唱功,又或是美貌絕倫。

但到如今,國內演藝圈鮮少有新的明星能與前輩們匹敵,無論是影響力、演技唱功還是輸出作品,都幾乎難以稱得上“巨星”。即便是港臺地區,也後繼乏力,沒能再造出多少“巨星”。當然,如果你要說鹿晗、吳亦凡這些流量明星知名度高、影響力大也沒錯,他們也被某些人群稱之為“巨星”。可是非常抱歉,這幾個“巨星”跟前面提到的那些“巨星”比起來,顯然不是一個量級。

為什麼說現在國內演藝圈很少有新的“巨星”出現?

造成當今難造“巨星”這種局面的因素有多方面的。

首先,人的因素。能打造出一個“巨星”,光明星本人顯然不行,他們必須被置入到作品中,依靠自己的演技或是唱腔,將作品演繹到最佳。簡而言之,就是人與作品相輔相成,共同依託,彼此成就。而一個優秀的作品,又包含了優秀的導演、編劇、攝影、剪輯、燈光、詞曲作家等等,只有這些頂尖的人湊到一塊,才有可能打造出經典的作品。放置於今天,顯然缺了太多的因素,那麼難以打造出新的“巨星”也並不奇怪。

其次,環境因素。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藝圈競爭日益激烈,北有日韓,西有歐洲,南有泰國印度,更有好萊塢的衝擊,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打造出優秀作品躋身進去費時費力,“掙快錢、圖快名”的浮躁心態盛行,新人已經沉不下心來通過作品來磨鍊成才了,然後惡性循環。

再者,最重要的是現如今人們可以追求的東西太多,已經不僅限於當年物資匱乏年代的影視歌了。另外,以前的女星芳華絕代,男星榮光萬世,僅是長相就辨識度極高,演什麼就是什麼。而如今,那些明星、演員同質化太嚴重,個人特色不鮮明,少有影響力甚大的作品,更有許多人連“得到人們認可”這一關都過不了,就更別談成為“巨星”了。

為什麼說現在國內演藝圈很少有新的“巨星”出現?

照前文分析來看,現在國內演藝圈很少有新的“巨星”出現也是正常。

作為九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很幸運的是從小所看所聽皆是好劇好歌。所以也一直堅信,大浪淘沙,時間會檢驗作品,若是這作品能夠跨越時間,那麼跟作品相關的人也就差不多是“巨星”了。

隨著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時,我們有否已淡忘了光輝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