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2018年11月26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

“26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由於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這則“看上去很美”的消息一出來,就引發了不明真相的群眾一陣歡呼:“瞧!我們又領先了!”

然而,報道發佈幾小時後, 122名中國科學家發佈聯署聲明,對此項研究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

要說科學發現,那真是多如牛毛。但是我們似乎都不關心,因為會覺得那離自己遠著呢。

那為什麼我們對基因編輯的反應如此強烈呢?

菌菌想是因為這個外表華麗的基因編輯研究,炸開了無窮無盡的擔憂和恐懼。

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呢?或許下面這部電影,可以給你答案——

《千鈞一髮》

“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若干年後的未來,人類已經完全掌握了基因編輯的能力。

運用基因胚胎技術,使得最優秀的卵子和精子結合,膚色身高任君挑選。

出生的孩子一定會有強壯的身體和優秀的智力,毫無疾病的可能性,連肥胖、禿頭、嗜酒等各種小缺點都能避免。

“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而傳統的受孕方式,是落伍、陳舊的象徵,甚至是對孩子、家庭的不負責任。

我們的主人公文森特,就是“自然受孕”的男孩。

他一出生,這世界對他就是超綱的,重點都沒得劃。

“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護士取了一滴文森特的血,馬上就得出了文森特的評估數據:患精神性疾病機率60%,患狂躁症機率42%,注意不集中機率89%,患心臟病機率99%,預測壽命:30.2歲。

文森特一生的命運,在出生後幾秒種裡,就已經測定了。

“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兩年後,文森特有了一個人工受孕 的“基因完美”的弟弟。

弟弟身上的所有特徵,都是父母提前預定的:淡褐色的眼睛,深色的頭髮,白皙的膚色,強壯的體魄…

在這個唯DNA的社會,完美基因和殘次基因,是有著雲泥之別的。

打出生起,男主就被父母瞧不起——

弟弟被冠以父姓:安東。因為,他才是父親引以為傲的孩子。

弟弟八歲那年,身高就超過了文森特。文森特知道,雖然都是父母的孩子,他和弟弟卻流著不一樣的血液,擁有不一樣的基因。

“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小時候,兩兄弟經常在海邊玩一個“比膽量”的遊戲:兩人向大海深處游去,看誰先害怕,先回頭。

當然,文森特從沒贏過。

“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誰讓他的對手,不管在智力、還是體力上都是一出生就註定完美呢?

但更可怕的,不是這種差距。

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藉著科學的力量,將人類清晰的分成了優等和劣等。

基因決定論認為:一個人的外貌、個性、以及行為方式都是由基因決定的。

在這樣的社會共識下,個人的命運,在你是一顆受精卵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年輕人談戀愛,不看顏值不看學歷,而是直接拿著對方的頭髮去做DNA檢測,分數高的人才是相親市場的搶手貨。

“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出了兇殺案,最先被懷疑的也是基因差的缺陷人,警察們只會把他們拉來挨個做基因檢測。

“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缺陷人不配擁有愛情,沒有平等,更別提遙不可及的夢想——成為一個宇航員。

因為基因缺陷,文森特只能在宇航局做清潔工。

他在清掃屋頂時,一艘艘太空船在他身邊起飛。

夢想,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涯。

“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直到有一天,文森特遇到了傑羅姆,一個有著優質基因卻半身不遂的男人。

他倆通過黑市市場相識,傑羅姆出售優質基因,以供文森特這類人所需。

“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有了傑羅姆的優質DNA,文森特不僅成功進入宇航局,並且成為了最優秀的學員,一步步接近了自己星辰大海的夢想。

看起來這是一個灰暗的勵志故事,主人公突破重重禁錮,實現夢想的勵志情節,讓這片在此後多年裡一直是央6的常客。早在2008年,就有網友在豆瓣發表評論“二十年後人們將為忽視該片而後悔的”。

“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巧合的是,《千鈞一髮》是1997年上映的,到今天,正好過去二十一年。而如今,放在當下“基因編輯嬰兒”熱點時重溫,它確是一部警世片。

對“優化人”的追尋、對“瑕疵人”的歧視、對階級化社會結構的趨之若鶩,這不是科幻故事,這在人類歷史上曾多次上演——美國曾經的黑奴制、希特勒的種族優越論。

而基因問題則更為殘酷。在霍金的預言中,人類如果走向DNA改造之路,將會有更高級的“超人類”誕生。但如果還有沒經過改造的普通人類,他們或許會成為被奴役的社會底層,或許被直接淘汰。

霍金描述了一個似乎有些黑暗的未來。

但是《千鈞一髮》卻讓我們看到,一旦打開基因編輯的缺口,這即將成為現實。

另一方面,電影似乎又在告訴我們:基因並不能決定全部的人生。

“基因編輯嬰兒”的後果,早已在20年前上演

在電影的最後,我們看到文森特飛向太空。我們不知道他會不會心臟病發作,不知道他能不能活過30歲,不知道與基因的對抗,他能否最終勝出。但這似乎又不那麼重要了,基因沒能主宰文森特的命運,他已經贏了,無論他能不能活過30歲。

太空艙裡,文森特的表情嚴肅而緊張,閃爍的星光投在他的臉上。他說:雖然我從不曾屬於這個世界,但我必須承認此時有點捨不得離開。有人說我們身體中的每個原子都曾是星星的一部分,或許我並沒有離開,我只是回家而已。

他終於憑藉個人意志,離開了這個“基因決定論”的世界。

或許到未來某一天,科技氾濫,基因能主宰人的血型、髮色、容貌、個性和智商……

但科技無法改變我們的靈魂、夢想、自由意志,而這也正是“缺陷人”改變命運的唯一武器。即便是最卑微的基因,也有資格擁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