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超:“維和,中國既要出錢出人,更要出智慧”

人物|刘超:“维和,中国既要出钱出人,更要出智慧”

人物|刘超:“维和,中国既要出钱出人,更要出智慧”

1990年,中國軍隊向聯合國維和機構派出軍事觀察員,中國正式開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27年來,中國軍隊實現了派遣維和人員從無到有,兵力規模從小到大,部隊類型從單一到多樣的跨越。

“要從維和士兵的傷亡中學習、總結,血不能白流!”在專訪中,曾作為維和部隊司令、指揮12國軍隊的劉超,交流了他對國際維和行動的思考。

人物|刘超:“维和,中国既要出钱出人,更要出智慧”

中國司令是如何選出的

記者:您當時是怎麼被選為聯塞部隊司令的?

劉超:2010年,聯合國駐塞浦路斯維和多國部隊司令任期屆滿,需要在聯合國成員國中競選新的最高軍事指揮官。當年10月,聯合國成員國中有15國推薦本國將軍為候選人。當時國內有關單位認為這個機會比較難得,一方面塞浦路斯處在“歐洲橋頭堡”的位置上,處於歐、亞、非三塊大陸的連接地帶,戰略位置重要,另一方面任務區部隊人員相對不多,安全環境也比較好,對逐步參與聯合國維和任務的中國而言比較合適,所以推薦我參加海選和麵試。經聯合國維和事務部門的官員對所有候選人進行考核,最終確定包括我在內的3人,由聯合國負責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和其他高級官員進行面試。

記者:作為一名中國軍人被任命為聯合國維和部隊司令,您有什麼感想?

劉超:對我而言,這是我軍事生涯的最高境界、最高榮譽,是我個人價值最大程度的實現。2014年8月離任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我的專業水平和領導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主管維和的副秘書長拉德蘇專門給我頒發了聯合國維和勳章,聯塞部隊舉行了隆重的指揮權交接儀式。

對國家而言,這表明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得到國際社會認可,也是聯合國對中國26年來派出維和人員卓越表現的肯定與嘉獎。這個榮譽屬於全體中國維和人員。中國強大的實力為中國軍人走向世界提供了堅實的後盾,中國維和人員的貢獻也為中國軍人走向世界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人物|刘超:“维和,中国既要出钱出人,更要出智慧”

輕鬆化解嚴重軍事危機

記者:您認為如何才算是一名合格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指揮官?

劉超: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首先,要有過硬的軍事指揮能力,才能把一支有不同軍事傳統和體制的聯合國軍打造成統一協調的部隊,完成聯合國賦予的任務;第二,應該具有政治敏感性、外交技巧及溝通能力,因為維和不是打仗,交流比武器更有效;第三,作為中國軍官,應該給任務區留下自己的烙印。根據自己的經驗、當地安全形勢和可利用的資源,我一上任就重新制定了軍事行動綱領,同時還引入了有中國特色的“青年軍官交流周”和“分區司令官例會”等新機制。

記者:您最難忘的一次維和經歷是什麼?

劉超:最難忘的一次維和經歷也是最危險的一次。土耳其軍隊以“制止走私”為名擅自在任務區內設置柵欄,並與維和部隊發生對峙。一個土耳其軍官拼命要給我解釋為什麼他們在緩衝區設柵欄合理,我堅持讓他把部隊撤出去,我告訴他如果問題解決不了,我會上報給安理會,那這個軍事問題就上升為政治問題了,我們都是軍人,軍人解決不了軍事問題,只能說明我們無能。我說你們撤出去,維和部隊可以以聯合國的名義在這裡設置柵欄,制止走私。兩個小時後,土耳其軍隊同意撤兵。塞浦路斯媒體第二天大幅報道此事,認為中國司令的智慧輕鬆化解了一場嚴重的軍事危機。

人物|刘超:“维和,中国既要出钱出人,更要出智慧”

維和本身就是一種外交

記者:您在領導外國軍隊時留下了什麼“中國烙印”?

劉超:最大的烙印就是中國軍隊提倡的“官兵在政治上、人格上平等”“官兵一致”。我在塞浦路斯和士兵們一起巡邏,一起吃飯,一起跑10公里賽跑,對10多個國家的部隊,我也儘量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我喜歡時不時下連隊去看看。

到現在,我都還能記得許多部隊裡的普通士兵。例如,曾經有一次授勳活動後,一個阿根廷士兵想要跟我合影,我很高興地答應了。後來他說,在阿根廷,士兵不敢提和將軍合影的要求。一個斯洛伐克的分區司令曾經對我說,很欣賞我的指揮藝術,說我平等待人,從來不當面訓斥他們的士兵,讓他們下不來臺。

我理解,維和本身就是一種外交,維和做好了,比寫一萬篇外宣稿都管用。

記者: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國得到了什麼?

劉超:既能為中國的復興創造了和平的國際環境,也樹立了中國和平的形象。縱觀聯合國維和史,瑞典、丹麥等北歐國家就是通過最早“自掏腰包”參與維和行動在世界範圍內樹立起和平國家的形象。

另一方面,中國維和也為中國軍隊走出去提供了空間。在軍事上,西方國家對中國始終充滿戒備,而中國“藍盔”在聯合國的旗幟下走出去,既展示了自身的能力、素質、水平,提升了自信心,又能在很多方面向外軍學習。

需要承認的是,中國軍隊在海外險惡的環境中仍缺乏經驗,一些武器裝備也需要實戰檢驗。在實現了“從沒有到有”之後,中國軍隊的裝備更需要“從不精良到精良”的飛躍。

劉超回憶,他曾作為觀察員赴海外執行維和任務時,穿著綠色迷彩服,上裝口袋上裝著拉鍊,而美國的觀察員上裝口袋上安的是釦子。美國人告訴劉超,現代戰爭條件下,拉拉鍊的聲音就可能暴露目標。

“當時我對他們的這句話印象深刻,他們的一次次改進都是用血換回來的。我們也應該從維和士兵的傷亡中學習,血不能白流,一定要深入下去,從中總結教訓,取得進步。”劉超說,“聯合國維和人員的獻身與犧牲精神應該被銘記。”

(摘自《領導文萃》2019年1月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