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光明日報大冶行

11月10日,《光明日報》3版刊發了《大冶:破除“礦竭城衰”痼疾》的新聞報道。大冶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怎麼探索轉型發展的?來看《光明日報》記者是如何解讀的!

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大冶:破除“礦竭城衰”痼疾



改革開放40週年,光明日報大冶行

《光明日報》( 2018年11月10日 03版)

原文如下:


大冶:破除“礦竭城衰”痼疾

本報記者 夏靜 張銳

深秋,在湖北省大冶市茗山鄉的楚天香谷,五彩繽紛的鮮花依舊鋪滿大地,一派勃勃生機。以往茗山的經濟靠火藥桶支撐的煙花爆竹產業、飼料桶支撐的畜禽養殖業。近年來,茗山鄉陸續關停17家煙花爆竹企業,畜禽養殖企業經過整治也由50多家降到8家。如今,以瑞晟生物公司為代表的芳香產業、中草藥種植、旅遊等業態不斷髮展,茗山鄉的經濟引擎已經悄然轉換。

茗山的涅槃,是大冶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探索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大冶是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轉型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兩個城市之一,也是唯一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擁有國家級高新區的全國資源枯竭城市。

大冶,得名於“大興爐冶”,有“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的美稱。大冶因礦而名,因礦而興。然而,有價有限的礦產,鑄就了大冶的輝煌,也帶來了“資源詛咒”。大冶面臨“礦竭城衰”的現實威脅。

“以前這裡小煤礦、小煉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電‘五小’企業多。很多選礦廠與農戶談妥之後,給農戶一筆錢,就在農戶田地裡堆放尾礦,汙水橫流。冶煉廠的汙染嚴重,落下來的煙塵導致莊稼成片死亡。”金湖街道石花村村民吳細華說。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大冶共有塌陷區80多處,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約18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3%。由於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地表水下降、重金屬汙染等,大量農田無法耕種,受災面積達8萬畝以上。

“資源飯”難以為繼,轉型成為大冶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如何轉型,當時的大冶人還有不同的看法。

大冶市委書記李修武說,轉型之初,社會上存在3種心態:有人恐懼,把粗放的廠礦企業都關了之後,百萬人吃啥喝啥?有人猶豫彷徨,看到不轉不行,但卻下不了決心,主張先發展好新的產業,再關老的產業,甚至有人主張把“五小”企業集中起來。有人主張破舊立新,只有堅決關徹底,新的產業才有機會成長。

2006年6月,大冶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科級以上黨員幹部閉門3天,研究討論資源枯竭以後,大冶經濟何去何從。會議立下轉型的雄心壯志,開始實施“以經濟轉型為重點,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2008年3月,大冶作為縣級市被列入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從此開啟了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的新曆程。

2008年至2017年,大冶壯士斷腕,分步淘汰“五小”企業971家,僅2013年就關了近400家,涉及產值200多億元,稅收10餘億元。對於“五小”企業,大冶並不是一關了之。一方面,大冶市委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企業家“上山下鄉進城”再創業,同時成立冶商總會,加強對企業家的引導與服務。另一方面,由人社局、工會等有關機構和部門負責,加強對原產業工人教育培訓,增強他們適應產業轉型的能力。一批原先從事礦業經營的企業家紛紛在旅遊、生態農業、林業和環保產業等領域大顯身手。

大冶在大力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還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加快佈局高端裝備製造、生命健康、節能環保、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湖北大冶漢龍汽車有限公司為核心的千億元級汽車產業集群呼之欲出。2017年,大冶湖國家高新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00餘家,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70多億元。同年,大冶採礦業完成工業產值140億元,工業增加值42.8億元,佔GDP比重為7.8%。而歷史上高峰期,礦山就是大冶的命根子,礦山產值佔GDP的70%。

大冶以打造美麗家園為載體,大力推進生態轉型,全面實施治山、治土、治水、治氣工程。近3年,大冶累積復墾工礦廢棄地1530餘公頃,新增農用地1370餘公頃。大冶市域的優良天氣天數,由2007年的290天上升到2016年的314天,GDP能耗同比下降3.5%。持續的環境治理,結束了大冶能耗持續攀升的歷史,結束了水土嚴重汙染的歷史。

在推進經濟、生態穩步轉型的同時,大冶積極推進城鄉均衡發展的社會轉型。近年來,大冶市持續增加民生支出,堅持將新增財力的70%用於改善民生。目前,大冶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教育和醫療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改革開放40週年,光明日報大冶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