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別人給的,也不是僅僅長相廝守就能辦到

幸福不是別人給的,也不是僅僅長相廝守就能辦到

現在我常聽人說一句話:陪伴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而如果我們不知如何自處,也不知如何與人相處的話,陪伴帶來的苦惱或許並不會比快樂少。

所謂輪迴,即是在顛倒、煩惱中流轉,困於其間,不得出離。這樣身不由己的輪轉中的人,總是在自相矛盾中。有聚就有散,卻夢想著親人間長聚不散;然而暫時聚在一起時,又何曾彼此善待,不過是週而復始的愛怨糾結,有時彷彿自己也很困惑為什麼要相聚。

父母子女間如此,夫妻間更是如此。找遍全世界,你大概也很難找出幾對不互相製造痛苦傷害的夫妻。聚也不是,散也不是,聚散都在煩惱裡打轉。

這份瞭解,令我們對家人的感情有了更多悲心的成分。我們的愛父母和家人,不只是因為他們對我們好,跟我們親近,更是因為我們知道他們的苦,並且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他們遠離痛苦煩憂及造成這些痛苦的因緣。

對於佛法的修行者,珍惜親情往往是從對治自己內心的我執和因它而起的種種煩惱開始的,因為不這樣,我們無法真正地善待親人。

是不是一定要離開家庭,獨自到偏僻的地方去修行?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

不過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的是,這樣做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我們看到相聚必有分離,所以既然終究要分離不如早點分離或者不相聚。其實哪有這樣簡單?聚和散的背後是長期以來積累而成的因緣業力,豈是事到臨頭憑一時心意能夠扭轉的?其次,又哪有這樣消極?既然遲早要分離,不如早點分離,這就好像是說“既然終歸要死,不如早點死”一樣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

關鍵是什麼呢?我們並不是把分離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分離本身不能止息隨聚散而來的煩惱痛苦。如果條件允許,我們選擇離開家庭獨自修行,那也是因為這樣做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干擾,使我們的身心保持正知正念,從而遠離煩惱。

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心隨境轉,身處怎樣的環境,心就呈現怎樣的狀態。家人與我們的因緣近,不論感情好壞,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都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生起貪執之心、嗔怨之心和種種煩惱牽扯。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家庭親友是最為執著的對境,也是最常生起煩惱的對境。遠離這個對境,雖然心相續中煩惱的種子還在,但許多煩惱不容易生起,因為煩惱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而對境就是一個重要的緣。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出離煩惱。至於以怎樣的形式出離,是否需要離開家庭,是依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的。

前輩的修行者告誡我們說,要離開家鄉,去往寂靜之處修行。對於初學者,要在佛法修學上打下穩固基礎,這的確是最有效的做法。然而,若暫時還不能這樣,仍然可以儘量去放下對世俗事務的執著和種種無謂的追逐。

出離煩惱,可以隨時在當下開始。

耽於子女家事,總想把所有世俗的事務都處理完之後再開始專心修行,這種想法不切實際,因為世間的事無論怎麼做,也不會有圓滿結束的時候,事業、家庭、感情,無一例外。事業上的追求沒有止境;家庭裡,兒孫一代又一代,永遠也照顧不完;感情生生不息,舊情未了,新的又來。

全知無垢光尊者說過:世人所做的一切瑣事,如同孩童的遊戲,做起來沒有結束的時候,放下來也就完結了。

我們不想親人因為不理解我們的一些行為而感覺受傷害,傷害他們是我們最不想做的事,但是有一點要明白的,就是:只要我們的親人內心還沒有斷除我執,沒有出離煩惱的輪迴,那麼無論我們怎樣努力,委曲求全,也無法讓他們徹頭徹尾地滿意、幸福。

有人說:“我要給你幸福。”其實,幸福永遠不是別人給的,別人也沒法給。幸福是當自己的內心不復有煩惱,而這一點,不是僅僅長相廝守就能辦到。

——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

幸福不是別人給的,也不是僅僅長相廝守就能辦到

【我們的心靈是一畝田,播種什麼、收穫什麼。現代生活帶來了豐富的物質享受,卻讓我們的心田前所未有地乾涸荒蕪,擁有得越多,越浮躁空虛。《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結合傳統禪修方法,有針對性地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如何以正確的方法去實現身心輕安,像一盞燈,指引我們發掘內心的安樂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