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番之亂,吳三桂的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爛的

當年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開關引八旗軍入關,又在一片石幫助清軍一舉殲滅李自成的大順軍主力,隨後更是對南明勢力窮追猛打,可謂是清朝頭號的“開國功臣”。得益於這一片“赤膽忠心”,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封地雲南。吳三桂坐擁雲南,本來與清庭“井水不犯河水”,可以安安心心做個王爺,終老雲南。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你吳三桂做個王爺風流快活,但康熙就沒有這樣想了,鐵了心要撤藩。沒辦法,到了“官逼民反”的地步,吳三桂在1673年十一月舉兵反清,按照正常道理,吳三桂是漢人,又是大明的將軍,應該會取得最後的勝利或至少會動搖清庭的根據,然而沒有,吳三桂失敗了,落了個抄家滅族的結局,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吳三桂最後的失敗呢?

三番之亂,吳三桂的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爛的

吳三桂

首先是政治資本低,政治資本中人心是最重要的,吳三桂是漢人不假,但卻是個不得漢人心的漢人。當年引清兵入關消滅大順政權,這些在那些明朝遺民的眼中也許並不是那麼嚴重。真正讓這些人對吳三桂痛恨的是他殺了永曆帝,徹底暴露了吳三桂甘當清庭的走狗,從吳三桂殺了永曆帝一刻起,很多漢人已經認為他是大漢奸了,弒主求榮是百姓貼給他的標籤。殺永曆帝可謂是吳三桂一生中做得最蠢的一件事,徹底斷了自己的後路,永曆帝是所有降清漢人手中的一塊燙手番薯,恨不得扔掉,他卻聯合緬甸,擒獲永曆帝並殺了,去向清政府邀功。這也是起兵之初他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期望得到明朝遺民的幫助時,卻沒有多少人響應的原因,到最後乾脆自己稱帝了,稱周王。其次這麼多年居然沒有在清朝內部培養到一些親信,撈一些政治資本,及時瞭解清王朝內部的情況,相反,自己的兒子吳應熊倒是在北京做人質,開戰之初被康熙殺掉了,導致後來吳三桂突然死亡,出現後繼無人的局面,繼位者吳世璠年輕沒有威信,吳氏集團內部缺乏凝聚力和百姓支持,輕易被清軍瓦解消滅。另外,他的對手是康熙,康熙雖然年少,但極具才華,從他除鰲拜的手段就可以看出他不是個黃毛小子,吳三桂造反後迅速調兵遣將,併發布詔令,在吳三桂省份任職的官員不受吳三桂造反株連,積極拉攏一些觀望漢族士大夫,許以高官厚祿,政治上孤立了吳三桂。政治上康熙取得優勢明顯比吳三桂大了。

三番之亂,吳三桂的一手好牌是如何打爛的

第二,吳三桂軍事上犯了兩大致命戰略失誤,第一個就是康熙十三年,吳三桂攻到了湖南,此時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與靖南王耿精忠也先後反清,廣西、福建失陷,原吳三桂總兵官、陝西提督王輔臣殺莫洛,攻陷蘭州。形勢一片大好,但吳三桂卻屯兵松滋,按兵不動,嚴令部隊不許過江,而是想著與清庭談判,劃江而治。這麼一停,給了清朝喘息機會,清王朝得以積蓄力量對付其他的藩王,王輔臣首先被消滅,接著就是孫延齡投降,康熙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很有效,剪除了吳三桂周邊可以聯合的勢力。第二個是沒有協調好鄭經和尚可喜這兩股反清勢力,這兩家簡直是典型的坑隊友,清兵都來攻打了,他們還有心思搶地盤,相互殘殺,這樣的機會康熙豈能放過,全力抽調兵力攻擊吳三桂。假如吳三桂不犯這兩個戰略失誤,渡過長江,直搗黃龍,在江南地區切斷清政府的後勤補給,清軍糧草補給多由江南地區運輸,也許八旗得重新回到草原過遊牧生活了。

再者吳三桂的軍隊核心是關寧鐵騎,這支關寧鐵騎是袁崇煥所創立的關寧鐵騎的碩果僅存一部分,關寧鐵騎恐怕很多人都知道它的戰鬥力,明末三大軍之一,北京城下僅靠9000疲憊之師擊敗數萬八旗虎狼騎兵,是明末唯一能在正面硬抗八旗騎兵的騎兵。然而此時吳三桂軍中的關寧鐵騎經過幾十年的安逸生活,早已沒有當年的風采, 吳三桂死後,唯一的僅存的精神領袖都沒有了,群龍無首,在清軍的反撲下,很快就失敗了。

第三,吳三桂造反的決心不夠堅定,吳三桂造反的背景是康熙要撤藩,吳三桂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只能被逼造反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吳三桂造反時候已經60歲了,一隻腳已經踏進棺材的人還有精力造反,成功了又能當幾年的皇帝?況且自己的兒子還在北京為質,不可能連自己親生兒子的命都不要了吧!早年他又殺了永曆帝,當上了皇帝恐怕也免不了世人非議,而且他造反的時機也不會傻到選擇在一個太平,民心安定的康熙時期,完全可以選擇在康熙年幼,鰲拜專權,清政府內部不穩混亂的時期。吳三桂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將領,以他的軍事嗅覺,會不清楚渡過長江作戰的好處?反而選擇在自己兵鋒正盛的時候罷兵言和,恰恰可以說明他並沒有真正想過要造反,只希望康熙收回撤藩的成命。造反決心的猶豫導致了他犯了軍事上的錯誤,也給吳氏家族帶來了滅頂之災,自己的屍骨也被康熙扒出來警示世人。

總而言之,吳三桂的失敗是敗給了自己,敗給了自己的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