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廁紙,如何解決上廁所問題

廁紙是我們最常見和必須的用品,恐怕有不少人的都會經歷過上廁所沒廁紙的尷尬局面,那種感覺這是有點生無可戀了。古代在沒有紙之前古人是怎麼解決上廁所沒廁紙這個問題的呢?

富貴人家一般使用竹簡,和平常用來寫字的竹簡沒什麼區別,經過整形,拋光等工序製成,這種竹簡叫“廁籌”,用起來相對舒服,即使是富貴人家,廁籌這東西也得循環使用,用完之後可以洗乾淨下次再用,想想洗這個東西的人的陰影。

據傳廁籌起源於印度,令人奇怪的是印度人現在用手,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原。廁籌原為皇家使用,在《北史》中記載,北齊的皇帝昏庸無恥,曾在上廁所的時候命令宰相在一旁拿著廁籌隨時準備著。。

富貴人家有廁籌可用,但貧苦大眾就沒有那麼財大氣粗了,一般都是用稻草、蘆葦、樹葉、鵝卵石、破碎的瓦片、圓滑的石塊等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在用料上最奢侈的人就是明代的皇帝,他們使用的是一種從四川進貢的蠶絲綢緞製成的帛解決這個問題,而且是用完就扔,堅決不會使用第二次。

之後有個太監覺得這麼好的絲帛就這樣扔掉也太可惜了,於是就一張張收集起來,清洗曬乾後用針線將它們縫在一起當窗簾使(看到這一節的時候感覺超噁心,但是不能只噁心我一個人是吧!)。有一次明孝宗在無意中看見這個窗簾後,還大為感嘆。明孝宗是出了名的節儉,見到這樣的情景後,下令不再使用帛。

紙張這種東西雖然在東漢的時候就已經被髮明出來了,然而古人對紙張看的非常重要,並且紙張作為比較珍貴的書寫工具,是不被允許在如廁時使用,甚至還有明文規定。

在《南唐書·浮屠傳》中就記載有,南唐後主李煜曾親自動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在如廁時使用,並且還用自己的臉頰測試竹片的光滑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