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聽再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

生活中,經常有人說這樣的話,“道理我都懂,但是…”

無論做什麼事,都有一萬個理由去搪塞。半生已過,回頭望去,只說一句,“聽再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到底如何破解,百年之前的王陽明告訴你答案。

王陽明:聽再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懂得一個道理卻不行動,只是因為沒有真正懂得這個道理。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開解別人的時候容易,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事情一旦到了自己身上,這些道理卻全然沒有了效果。

很多人年輕人都說自己知道“孝順父母”,但是工作忙,應酬忙,抽不出時間去孝順。

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

錯了,你不是懂了而沒有做到,而是你壓根就沒懂,所以沒有做到。

五百年前,王陽明的得意弟子徐愛問老師:現在人們都知道孝敬父母,但是卻常常不能孝敬父母,這不就說明知道和行動是兩回事嗎?

王陽明是這樣回答的,之所以不去孝順父母,是因為還沒有懂得孝順父母的道理。

不行動的原因,是不知道。

《大學》裡講,“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人們見到美女的時候,自然就喜歡親近,人們聞到臭味自然就厭惡遠離了。

看到美女是知,喜歡美女是行。

聞到臭味是知,厭惡臭味是行。

如果沒有聞到臭味,人們自然不會厭惡。聞到了就一定會討厭,因為真知自然帶來行動,這是自然而然的事。

就像三毛說過一句話,“愛是藏不住的,閉上嘴巴,眼睛也會說出來”,一個人如果愛了,那麼他的行動會自然跟上,在眼睛裡,在眉梢上,在一言一行裡,這是無論如何也藏不住的,也是控制不住的。

所以,一個人不去孝順父母,就談不上懂得孝順父母。他如果真的知道要孝順父母,真的體恤愛惜父母,他會自然而然地行動,而不是把時間分配給了事業、應酬。

王陽明:聽再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


知而不行,便不真知

知道了一個道理而不行動,那就不能真正懂得這個道理。

很多人有這樣的體驗,自己很多年聽到的一個道理,當時不解其意,但是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突然就明悟了。

因為行動跟上了,所以自然就知道了。

再比如說,自己的痛只有自己知道。

自己痛了,自己才知痛。外人永遠也不會懂你的痛。因為不是痛在他身上,你多痛,怎麼痛,他全然不知。

所以,缺了行動,就談不上知道。

別人給你說梨子是酸的,你就知道是酸的嗎?你得自己嘗一嘗,才知道到底是酸的還是甜的。

理論是不是正確,不做是不知道的,你得親自去實踐一下,才知道這道理是不是能行得通。

《尚書》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左傳》說“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都論及知行難易問題,認為求知重在運用,孔子把“言行一致”視為劃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標準。這說明中華民族自古就是重視踐行的民族。

王陽明有句話:

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處。若只好靜,遇事變亂,終無長進。

只是知,卻沒有經過世事的鍛鍊,終究是不能有進步的。只有實踐才是硬道理。

王陽明:聽再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


知行合一

王陽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道和行動互為表裡,相輔相成。

一個人想要知道,不可避免得要去鑽研,鑽研的過程中一旦要驗證某些東西,也就是進入了實踐的階段。

比如,外面牧羊的小孩喊狼來了,這是一條消息,傳入人們的耳中就是知,但這個知是沒有驗證的知,一個真正懂知行合一的人,一定要自己看一眼,看看是否有狼來了的跡象。看這一眼,就是行了。

也就是說,知和行其實是一回事,獨立思考的知,一定有行的成分在。行只是認知深化的一個過程而已。

而如果一個人本沒有知,但是他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把經驗不斷再運用到實踐中去,這些經驗就是知。能夠明覺精察的“行”就是“知”,這樣的“行”才不盲目。

一個人聽再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因為聽到的道理可能是假的,哪怕是真的,不去踐行也沒法真正懂得。

《中庸》裡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最後一句是篤行之。

無論什麼事情,無論什麼道理,用來誇誇其談,用來裝點門面,這樣的知,懂再多也沒用。只有踏踏實實地去踐行,這些大道理,才能化為我們生命的養料,讓一個人坦蕩無畏,富足豐盈。

來源:曾國藩讀書會(ID:ZGFDSH)


分享到:


相關文章: